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
2017-03-29吴芍炎
吴芍炎,刘 烨
(云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
吴芍炎,刘 烨
(云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凸显出一些问题。如何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以更好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重要议题。
小城镇;城乡一体化;经济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凸显出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小城镇能否健康有序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城乡融合是生产力作用下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1]马克思同时指出,“城市己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里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孤立和分散。”[2]
城市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社会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融合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实践和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二)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城镇化思想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更加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并以经济福祉城乡包容共享作为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面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一步步解决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向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小城镇在我国城镇体系中是最基础的组成元素,也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思想将为我国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发展提供直接理论指导。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资源浪费严重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的小城镇规划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比较突出。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增长快,但整体质量水平偏低。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具备城镇化的条件,但却盲目地建镇,使建镇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小城镇的规模小,使得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职能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小城镇之间的同构建设引发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小城镇镇区面积的盲目扩大造成土地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缺乏有效节约用地的调控手段,在镇区扩大的过程中和土地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缺乏动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小城镇发展中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小城镇的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联系并不紧密,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
农业是保证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工业是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应该作为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纵观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传统农业仍是最主要最大的产业,农业发展模式有待提升,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联系并不紧密。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同构性过大,工业大多都是距离农民较远的非农领域,导致与第一产业农业的联系缺乏。目前,小城镇的工业发展受挫,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明显不足。由于小城镇规模小、人口少,加之工业发展的受挫,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并不景气,难以为小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三)环保意识薄弱,生态问题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较好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地区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乡镇企业结构层次低,科技水平有限,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学习大中城市的发展模式,承接大中城市的大工业生产,使小城镇的环境成为了牺牲品。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处理工业废水的能力低、政府的环境监管不到位,曾经的小城镇变得不再山青水绿。另外,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废水乱排放、垃圾乱扔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四)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完善
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过于庞大。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的拨款、社会集资与招商引资,其中关键在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小城镇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除去投在政府各项工作中的部分,能够分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就显得杯水车薪。目前,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发展思维依然存在,政府拨款把大头放在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镇及农村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以人民为主体。基础建设既是一项经济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归根结底要顺应民意。然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让人民广泛参与到研讨、建设、验收的过程中,导致很多工程不合民意甚至违反民意,成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忽视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失职。如果政府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脱离人民,不听取人民的意见与呼声,最后只能自吞苦果。
三、社会转型时期小城镇发展的路径
(一)重视城镇体系规划,实现高质化、法制化
小城镇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脱离实际、规划不科学。为进一步深化城镇规划,一定要切实联系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划体系。
第一,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不顾农民的利益而强行占有土地,拒绝形象工程,加强规划意识。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特色,如一些地区有很好的矿产、文化、自然等资源,可以进行有地区特色的规划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城镇居民共同致富。
第二,城镇建设规划不应以个人或者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城镇建设关乎到整个城镇、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十分必要。城镇居民的参与和人大政协的有效监督,可以更好地监督政府勤政、廉政,全心全意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优化产业结构,为城镇发展提供动力
小城镇的产业结构急需优化。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工业发展与大中城市的同构性以及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后续动力,都迫切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
第一,在推进城镇第一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国面积辽阔,地理、环境、人文等资源异常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产业是目前第一产业调整的重点。应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特色农产品来发展农产业加工制造业,由特色农业打造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产业结构一体化。
第二,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的发展。目前,很多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集中分布在城镇地区,对城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当地政府应果断实施绿色化战略,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闭,对轻度污染的企业予以整改,加收排污费用。第二产业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第三,合理规划第三产业的布局。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过于广泛,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应从整体布局出发,继续大力发展城镇基础服务业,如餐饮、运输、商业等,充分满足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大环境产业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商业服务网络,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5]。
第一,小城镇的工业发展要提升科技水平,建设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降低排污量、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改变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旧模式,创建绿色节能、创新发展的新型工业模式。另外,政府要加大企业监管的力度,对重污染大排放的企业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应该在学校、社区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等的危害介绍给广大的城镇居民,切实提升城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教育、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第一,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大社会集资宣传。对资金缺口巨大的问题,依靠地方和上级政府加大拨款力度与规模短时间内仍然难以实现。所以,城镇地区政府与民众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合作。政府应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更具优惠性的政策吸引外资,从而在短时间内可以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难题。在此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的利益和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应本着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优惠性的税收政策吸引外商。同时,积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共建美好家园。
第二,充分发挥人民在基建中的主体作用。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人民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在建设过程中时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谨记顺应民意,不可违背人民意愿而大搞形象工程,不可为实现所谓政绩而牺牲人民利益。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与智慧,让人民参与到建设的全过程中,引导人民积极建言献策,让人民真正享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实惠。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1.
[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3.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导意见》[EB/OL].(2014-05-29)[2016-11-2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5/29/c_l110913428.htm.
2017-03-12
吴芍炎(1993-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烨(1975-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F299.2
A
2095-7602(2017)07-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