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3-29朱海波
朱海波,李 娜
(1.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西藏民族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内蒙古地区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海波1,李 娜2
(1.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西藏民族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原因,内蒙古地区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独特特点,本文有效分析内蒙古地区的网络舆情特点,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网络舆情;传播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504.8万人,主要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民族众多.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特点突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分析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
1 网络舆情的界定及特点
1.1 网络舆情的界定
舆情是中国特有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末期,与舆论不同.舆论包含着舆情,主要是指是广大民众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是社会舆情映射在互联网空间中的直接表现.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微博、新闻跟帖及转帖、甚至时下流行的朋友圈等都是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兴起,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政府监管的重中之重.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当,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下,危机事件随时都可能迅速发酵、传播,甚至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危害.
1.2 网络舆情的特点
很明显,网络舆情具有互动迅速、传播快捷、方式多元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 传播迅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兴起,网民们可以方便的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发表意见都极为方便,大多数帖子、新闻点评等都不设次数限制,转发方便快捷,甚至不需要鼠标点击复制、粘贴就能过无限次的快速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一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传播过程的缩短,使得监管部门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像对传统媒体的监管一样有力、到位.
1.2.2 隐蔽性
“网络社会”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使网上舆情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多元化、非主流的特点.加上传统“把关人”作用的削弱,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1.2.3 突发性
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上成为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一经发布,就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转载,继而形成网络舆论,网络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网络舆论的迅速传播、发酵,使得舆论的形成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并且容易形成“一边倒”的形式.
1.2.4 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2 内蒙古地区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在网络舆情发展的大环境下,以及内蒙古地区正处于加速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各种问题伴随而来,问题在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梳理时,就会发展为网络舆情.
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与8个省区相邻,与蒙古国、俄罗斯相邻,人们的意识形态比较特殊,民族观念强烈.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在网络上发表的“非官方的、表达个人情绪和意愿”的信息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对于一些公共事件,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倾向的信息逐渐增多.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互动,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内蒙古地区的特殊性,网络舆情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极有可能造成不理性的、负面的舆情传播,甚至造成边疆地区的不稳定.
以2014年为例,“内蒙古赤峰市引产孩子被护士专卖事件”,“呼格吉勒图案重审”等事件,不仅在内蒙古地区广受关注,在全国范围内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梳理受关注的舆论事件,内蒙古网络舆情现状有如下特点.
2.1 城乡网络舆情发展具有差异性
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地理环境复杂,聚居民族较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较大.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热点网络舆情的事件发生也较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级、乡镇由于经济条件和互联网发展的限制,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在数量和热度上都低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不容忽视的是,村级、相机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几率正在逐年上升.
2.2 民族问题较为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68.7%(2008年),相对集中.在内蒙古地区,民众对政治参与度发展并不均衡,当民众正常诉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意见表达受阻时,在内蒙古地区,网络舆情问题与其他地区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但更为突出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网络舆情问题容易上升为民族问题,极易造成不理性的、爆发式的网络舆情问题出现.
2.3 国际性特点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落后,但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发展也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在信息传播如此快捷的今天,纵观内蒙古地区“5.11”事件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在当时国内网站和媒体对相关信息进行封锁的情况下,网民们通过翻墙等方式仍然在线上进行了大量的、热烈的讨论,由于其中掺杂了民族问题,使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收到了强烈的舆论压力.内蒙古地区是民族自治区,相关的民族问题一直都相当敏感.境外的分裂势力不断的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影响舆论发展,企图煽动民族独立,动摇我国的民族统一的根本,内蒙古地区的网络舆情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对策研究
基于内蒙古地区作为民族自治区的独特特点,多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更为复杂,网络舆情问题处理不当,对当地政府极易产生较大压力,因此,梳理网络舆情问题,研究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1 合理利用新媒体优势
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族聚居的自治区,网络舆情处理不当,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不是一个学术术语,它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聚集由一定数量人群所构成的社会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得不到妥善处理,容易形成阻碍交通等恶劣的后果,甚至会危害社会治安等暴力事件的发生.为避免“群体性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被境外的分裂势力利用,影响民族团结.
内蒙古地区的“5.11事件”,从事发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引发了牧民们的强烈不满,继而爆发抗议活动,5月25日,锡林郭勒盟2000余名蒙古族学生和牧民在锡林浩特所在地抗议,要求严惩肇事者,同时,锡林郭勒盟其他旗也出现了类似的抗议活动.该事件强烈的撼动了政府的神经,造成了较大压力.
而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中提到的“草原天坑”也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大量的呼伦贝尔草原讨论,当时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正面回应,将草原已经得到修复的好消息及时、正面的传递给广大网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看出,政府官方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及时与否,对网络舆情发展的主导权有较大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处理和重视,是能够在较大程度当影响民意的.
3.2 建立健全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的处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目前,内蒙古地区网络舆情监测人员缺乏,技术相对落后,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还不健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的管理,对于职能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噎废食”和“诚惶诚恐”都不可取.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者的角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给内蒙古地区的网络舆情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正确的、合理的监管网络舆情是十分必要的.
G206
A
1673-260X(2017)04-0208-02
2017-01-17
2015年国家民委问题研究项目(2015-GM-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