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2017-03-29陈立乾
高 亮,陈立乾
(赤峰学院 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高 亮,陈立乾
(赤峰学院 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重组和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它们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老牌本科大学的模式,要走特色发展之路.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及经验,笔者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师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将直接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教育;必要性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计划、政府管理的体制,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毕业分配、基本建设和后勤服务都由国家统一管理.学校没有自主办学权,导致“千校一面”局面的形成,各校没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同时,富裕起来的公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日益高涨.为了缩短国际间的差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要求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高移.这就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人才.此外,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它需要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关注学生专业化发展,忽视了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只强调业务素质,忽视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发展极不平衡,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细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后劲不足,无法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条块分割”的前苏联的高教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已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综合性大学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地市为区域单位的经济地位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体.然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适应这种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本科比例偏低,上世纪末本科生只占高校在校生的30%,专科生占70%,且本科院校基本都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周边的大城市,中等城市高校甚少.此外,高校办学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对高级人才的大量需求.没有高等院校的地市开始要求创办高校,已有高校的地市积极争取走合并升格之路.随之,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转换.第四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全国许多高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重组.此次合并建立了中央、地方两级共管的多元管理体制.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合并开始广泛推行,全国地级市城市逐步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本科普通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都是由几个专科层次的高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在这些“合并升格”的院校中,2001年以前,基本上是师专、教育学院、电大、中师合并升格;2002年以后,大多数是高职晋升学院;2003-2004年,出现了一批由高职高专升格的理工、科技、工程学院;2005年,基本上是民办高职升本科;2006年,多数是西部高职、师专升本科.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显示,我国具有本科招生资格的院校1088所,其中新建本科普通院校数量达到了554所,占全国当年本科院校的51%.通过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合并,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高校办学体制基本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们的诞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了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国民的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社会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等一些实际问题.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任.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应适应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办学特色已成为第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的焦点.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指出这类院校要重点解决好科学定位的问题,要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也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高等学校的定位、特点和发展方向》,并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各行各业还需要数以亿计的生产、管理与服务型的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所高校都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切忌随大流或盲目攀比.2010年5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可见,服务地方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目前,这些学院中的绝大部分仍在走以前专科办学的老路子或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与它们攀比,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偏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持久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定好自己的角色.
2.1 服务方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设在地级城市,其服务方向应定位于区域地方性,为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和建设发展.可借鉴威斯康星大学“为州服务”的办学理念,使“学院成为所在市的大学,市成为学院的市”.为地方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科教服务.
2.2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独特的个性特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各地区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规模、侧重点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那种千篇一律的综合大学办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特色成为各类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条件较好、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都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培养中小学教师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经验.这些优点可以帮助它们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之路,一条在大众化教育时期独特的地方高校办学之路.办出特色,可以使其成为名校、强校,为世人所瞩目.
2.3 办学类型
目前,我国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对高校进行分类.从隶属关系上,高校可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从学科含量上,高校可分为单科性院校、综合性院校;从学术水平上,高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本科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型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没有搞科研的传统.此外,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仍保留着某些专科院校的痕迹,要想在实质上成为真正的本科院校,必须把工作焦点集中在教学上.从本科办学历史积淀、学术实力和职能定位来看,“教学型本科院校”应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最佳选择.此类院校也可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
2.4 学科性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几所不同性质的地方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而成的,覆盖了文、理、工、农、医、经、管等学科门类,综合性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在今后的办学中,应将其学科定位于综合性.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整合等方面充分体现综合性.
2.5 人才模式
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基础理论、学术声誉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其独特特色.它们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基本技能过硬、贴近社会、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师范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教师教育年度会上指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学校的定位与办学方向,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承担为所在地区培养培训中小学师资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地级市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学院和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这些院校基本上都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师范类型的学科与专业占据主导地位,师资队伍中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师范性.这类院校长期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工作,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教材改革的任务,是推进地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直接实施者.由于一直与中小学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它们比较熟悉、了解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类院校继续发展师范教育可以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实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一办学理念.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的历史和经验,传承了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传统,有着扎实的学科功底,齐全的师范教育设备,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校风校纪.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发展师范教育,可以突出其办学特色,实现转型后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师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这些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型与健康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所在地级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中大部分是以师专为主体合并升格而来的.与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相比,它们在师资培训、教育见习与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师范情感教育、毕业生就业渠道、社会声誉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师范教育呈现出了多元开放的发展趋势,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开始介入师范教育.然而,这些高校没有开设师范专业的历史,它们中的一些研究机构只是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中对教师教育有所接触,没有直接参与过师范教育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关注甚少,缺乏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师范教育办学经验明显不足.况且如何提高学术品位、进行学科整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这些高校关注的热点.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师范教育是它们的强势专业,在这类院校中发展师范教育要优越于综合性大学和其它一些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合并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里的师专、教育学院曾较好地完成了当地教师职前职后的培养培训工作,从体制上实现了区域性教师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合理配置,推进了教师教育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它比较独立、封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区域化发展趋势,社会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提高了,初中教师、小学教师要求具有本科学历.那些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高中教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将培养目标定为本科层次的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这样在人才市场上既能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还能优越于那些专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专科层次的师范生,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赵临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新建本科院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4-08.
〔3〕何海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和实践[J].教育探索,2009(10).
G649.2
A
1673-260X(2017)04-0201-03
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