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
2017-03-29徐维爽
徐维爽
(齐鲁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基于职业能力视角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究
徐维爽
(齐鲁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以来,我国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过分的借鉴了研究型院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大众教育的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导致其培养的专业人才由于职业能力的差异而并没有被劳动力需求主体所认可.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定位和需求主体对相应层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拟以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剖析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的重点和方向.
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引言
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是从业者能够从事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而从业者职业能力的获取有赖于前期的专业培养和后期的自我拓展,特别是前期的专业培养不仅是从业者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石,也是从业者能够从事相关职业的“敲门砖”,高等教育便是前期专业培养的有效形式之一.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虽然使得我国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有所降低,但却没能为我国劳动力市场提供相当数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而且还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据统计,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28年(祝乃娟,2015)[1],而与此同时过度教育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张军利,2010)[2].究其原因,除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不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指1999年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过分的借鉴了研究型院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承担大众教育的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导致其培养的专业人才由于职业能力的差异而并没有被劳动力需求主体所认可.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定位和需求主体对相应层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拟以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的重点和方向进行探讨.
2 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改革的趋向
2.1 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2016年8月,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发布2016-2017年会计学专业排名显示,我国已经有467所[3]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与此同时会计学专业已被列入教育部的受控专业目录.如果再考虑到与会计学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如审计、财务管理等,可以说我国的会计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反而认为我国会计教育的能力供给与需求主体对从业者职业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普遍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4],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围绕会计准则的专业课设置,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甚至于授课教师基本处于长期稳定状态(张新民、祝继高,2015)[5],而且有些相关课程的重复性高,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也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孟焰、李玲,2007[6];何玉润、毛新述,2012[7]).会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从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教育价值诉求的响应(杨政、殷俊明、宋雅琴,2012).
2.2 我国会计教育未来改革的趋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分关注了围绕会计准则的会计规则的灌输,而忽视了需求主体对会计职业能力特别是通用能力的需求,忽视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因此,基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会计职业能力,会计教育机构应改变课程结构以提供毕业生更为宽广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会计专业和技术,会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获取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何玉润、李晓慧,2013)[8],职业能力导向将成为未来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向.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育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3.1 职业能力的涵义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的“关键能力”概念是最早的关于职业能力的表述,他认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三个构成部分.国际上,英、美等国热衷于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表征职业能力,如ACCA、CFA、CMA、USCPA、FRM等,但德国教育界认为职业能力的最根本要求是“要求劳动者应具有灵活性并善于以创造性的方法,不仅能解决限定的问题,而且能在未知的领域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还有更多学者是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来界定职业能力的,如朱颂梅、齐晓梅(2013)[9]都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从而步入职场、步入职场后不断成长及表现素质的提升以及管理整个职业生涯的能力.可见,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基本都认可了专业能力是从事相关职业的前提,但对职业能力的整体要求也都突破了专业的限制,从动态和可发展的视角将职业能力拓展到了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
3.2 会计职业能力分析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美国会计学会(AAA,2016)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全面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孟焰、李玲(2007)、刘永泽、池国华(2008)[10]认为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运用已学知识和已具备能力解决异常性问题的能力.邵瑞庆(2008)[11]认为会计工作者除了具备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外,还需要具有多思性、多问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思维能力.来自用友新道公司的马德富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懂管理的会计人才、“科学”和“艺术”能力兼具的会计人才是企业急需的.可见,与对职业能力的界定类似,大多数学者对会计职业能力的界定也都突出了专业性,但也同时强调了创新性、批判性以及可拓展性的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性.
3.3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3.3.1 会计人才的供需层次分析
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经济业务的日益多样性,社会对会计人员产生了更为宽泛和复杂的能力需求,毕业生是否具备需求主体要求的职业能力是其能否被重用的前提.这里,供需主体对会计职业能力的供需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应具备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1)从需求主体的角度看,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各级次会计职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各有偏重,初级会计职位偏重于基础业务能力,即以技能操作型人才为主;中级会计职位侧重于综合业务能力与领导能力的结合,即以判断分析型人才为主;高级会计职位更关注各项综合能力和领导能力,即以管理决策型人才为主.(2)从供给主体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对会计人才的供给分为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级或高级会计人才,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职位对本科学历的需求百分比分别为25%、52%、55%(赖惠明,2015)[12].
3.3.2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供给层次和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虽然通常认为本科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中高级会计职位相关的会计工作,但考虑到高校知名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及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仅仅是毕业生能够从事与中高级会计岗位相关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具体到不同层次的本科教育,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还是有差异的.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其人才供给层次和职业能力培养定位主要体现在:(1)从其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来看,其培养的会计人才应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2)从培养人才职位层次的角度看,由于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应定位于培养初级和中级职位的会计人才,特别是中级职位的会计人才,如出纳、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等,对于高级职位的会计人才则更多的要依赖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拓展.(3)从职业能力的角度看,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综合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为主,管理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作为一个次要目标.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为应对未来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趋向,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人才供给层次和职业能力培养定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 以行业为依托,完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由地方高职高专、成人院校或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以及大量的民办院校发展而来,其出身决定了自身与当地经济发展中各行业之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联系,也没有多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服务于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不能面面俱到,必须以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某一具体行业为依托,针对具体行业的特点,在借鉴其他行业会计职业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吸引相关行业协会和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制定出可供本行业参考的会计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并供高校参考从而引导高校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构建以任务模块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可以通过吸引本校和其他高校的专家、社会需求主体和部分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制定主体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构建针对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通识模块+专业任务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这其中:(1)通识模块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灵活性,既要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又要不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发生大的冲突.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减少对通识模块课程设置的干预,将其中一些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不是很大的课程改为选修或减少必修的课时,比如外语课程.(2)改变目前按会计准则设置专业课的模式,按照任务模块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并保持任务模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可以尝试将与特定任务有关的内容设置为一个课程模块,如可以将与税收有关的内容包括税法、相关账务处理和税收模拟实训开设成一个任务模块;将会计学、会计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开成一个任务模块;将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和审计模拟实训开成一个任务模块;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等开成一个任务模块.这种以任务模块为导向的课程开设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减少它们之间不必要的重复,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系统性.(3)构建与企业实际业务流程相吻合的实践模块课程体系.会计专业人才批量培养和需求主体有限需求以及单位会计资料需要保密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实际功效不会太大,这种情况下校内实战模拟实训就成为可以考虑的替代方案.虽然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与实践操作有关的课程并不少,如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审计模拟实训、税务模拟实训以及ERP等,但这些实践操作都是彼此独立的,即使专业课程按照任务模块来开设,也只能体现与特定任务有关的系统性,学生还是看不到整个业务流程的全貌.因此,可以考虑整合多方的实践课程资源,使实践课程按照与实际业务流程相吻合的模式开设,而不再强调具体的模块或与具体的课程相对应.
4.3 构建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配有有效的实施保障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来说:(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无法引导学生学会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诸如混合教学法、行为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的与信息化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得以全面推广从而初步解决上述问题.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老师课堂讲授的主要任务将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2)构建基于过程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主导的考评机制.目前会计专业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因此,一方面可以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意义,让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在考试评价体系中占据相当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引入独立第三方的评价机制,让第三方以客观独立的身份或提供评价材料的方式,通过抽查或全面考核等形式对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做出评价.考评机制的改革可以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步推进,让二者相互促进,彻底改变原来那种教考不分离的模式.(3)优化师资结构,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胜任能力.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的改革,必然对任课教师的胜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原来课堂只讲授一门课的内容,现在可能要将多门课的内容穿插在一起;原来只讲授理论知识,现在可能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原来只讲授自己已准备的授课内容,现在将要面对来自学生多角度的提问;原来自己操控的考评,现在可能被独立的第三方主体所取代.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就不能一味的模仿研究型院校以高学历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重的思路,有一定高等教育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可能更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当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受限的情况下,也要改变目前这种将自己不愿上、不能上的课交给外聘教师的现状,可以考虑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人才担任外聘任教师,从而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4)学校层面要对教育改革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上述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方面面的改革必将触动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对现有利益格局坚守的主体就必将为改革设置种种障碍.基于此,学校层面可以为改革保留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和试错期,在过渡期和试错期内让阻碍改革推进的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不受损,但要让推动改革的利益主体的付出必须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包括物质和政策性的倾向.过渡期和试错期过后,如果改革的成效非常明显,那么就可以不再继续维持阻碍改革推进主体的既得利益,让高等教育改革成为一种新常态.
〔1〕祝乃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挑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2-08(008).
〔2〕张军利.“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0(9).
〔3〕2013年7月13日,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会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3-2017)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当时我国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607所.
〔4〕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5〕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08).
〔6〕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03).
〔7〕何玉润,毛新述.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J].商业会计,2012(12).
〔8〕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 [J].会计研究,2013(04).
〔9〕朱颂梅,齐晓梅.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3).
〔10〕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08).
〔11〕邵瑞庆.立信会计论丛第3辑——关于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12〕赖惠明.我国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以智联招聘网为例[J].财会月刊,2015(20).
G642
A
1673-260X(2017)04-0198-03
2017-02-02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ZC1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