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2017-03-29徐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思想

徐轶

(赤峰学院 校地合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徐轶

(赤峰学院 校地合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数量庞大杂乱的网络信息容易使学生迷失正确方向、杂乱无序的网络信息制约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对网络的依恋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隐蔽性诱发了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面对这种形式,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坚持用正确的文化作为引导,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高校思政;引导;以人为本

近年以来,以深度创新和深度融合为主要标志的“互联网+”给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失去了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们的道德风貌、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传递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也逐步地走进了学校和家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学习、交往和休闲手段.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高达7.10亿之众,接近于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下的群体占74.7%,年龄处于20-29岁之间的占30.4%;从上网时长来看,我国网民每个星期的平均上网时长为26.5小时,每天平均上网时长接近3.8小时.[1]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新锐力量,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最强,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明为明显,他们通常都拥有自己的QQ和微信号.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信息分享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联系.他们可以借助微信与远方的亲友传情达意,可以借助QQ实现实时视频交流,可以通过淘宝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甚至会自己开网店挣得人生第一桶金.“互联网+”使大学生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学习条件和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但是,网络的频繁使用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从对微信使用的调查来看,有35.7%的大学生每天都会数次使用微信,有20.4%的大学生每天使用一次微信,利用微信来了解朋友信息的大学生接近七成,利用微信了解休闲和娱乐信息的大学生超过了一半,而且其中只有39.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上课玩微信.[2]由此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将互联网当成了聊天交友和游戏娱乐的工具,并没有利用互联网来达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垃圾信息和不良思想也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其思想和行为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分析.

1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分析

1.1 数量庞大杂乱的网络信息容易使学生迷失正确方向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式的系统,不受国界、民族、年龄、信息等各方面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分享、发布和获取信息;再加上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等优势,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随时传递到想要到达的地方.这使得大量的垃圾信息可以轻易地践踏网络文明,对网络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调查来看,62.8%的网络用户都会受时不时地受到垃圾网络信息的干扰;互联上除学术信息之外,与色情有关的信息所占比例竟然高达47%.6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利用电脑、手机浏览网络时,总是会在无意中接触到一些黄色信息,而受到这些人当中不少人还会因为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出现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面对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因生活阅历和政治辨别能力所限,难以自持,极容易受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会充当不健康思想的传播者.

1.2 杂乱无序的网络信息制约学生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割断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人丧失其道德判断标准.大学生在浏览QQ空间、刷朋友圈、观看各种视频信息时,其思维基点为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一般不用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网络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因此,他们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在网络上谩骂、攻击,随意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假话,自我意识空前膨胀.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长期存在,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使其利己心理越来越严重,而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则逐渐地消解.这些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社会责任感并不相符,与当前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负相违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使西方文化更容易渗透到国内.西方发达国家拥有远远超过我国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无一不是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无不一体现着西方国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观点,大学生可以轻松地借助网络和自己的外语知识解读相关信息,这将使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产生动摇.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而民族传统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却越来越淡薄.

1.3 对网络的依恋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仍在不断地更新变化.青年大学生天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是,当他们在网络信息的指引下陷得越来越深时,却不具备足够的概括、抽象、反省能力,遇到信息时不会努力求证,容易偏听偏信,这都将使其形式逻辑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从知识总量和知识涵盖面来讲,经常上网的大学生都要远远胜过只阅读专门书刊的人.但是,知识面越宽、数量越多,却不加以梳理和提炼,越显得零碎和杂乱.“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确实具备了比以往更高的整体欣赏能力,眼高手低的现象却比以往更加严重.面对轰炸般的网络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的知识混乱,甚至患上了新时期的精神病——信息焦虑症.

此外,只有经过了种种社会生活的磨炼,大学生才能获得成熟的社会性情绪.“互联网+”使人们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交流空间,虚拟的世界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社会时尚主流的大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朋友的信息,发布自己的活动动态,甚至于学习和购物,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之严重令人咂舌.于是,他们与朋友、师长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莫名地疏远了起来,孤僻冷漠逐渐成为普遍的性格特征.按台湾董氏基金会的研究,上网越频繁心情越忧郁,心情忧郁的大学生往往会将浏览色情网站作为缓解压力的主要渠道.

1.4 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隐蔽性诱发了大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网络世界当中,人与人的交流通常是一对一的,这使得交流内容具备了高度的隐蔽性,外界很难对交流内容、交流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管,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再也起不到约束作用.这种交流环境使得大学生放松了自我约束,所有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说、不敢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完全不会考虑是否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青年大学生性情尚不成熟,遇事容易走极端,再加上高度地表现欲望,使之容易出现过激的网络行为,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开辟出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课题.

2.1 坚持用正确的文化作为引导

“互联网+”对文化的改变已经不可避免,这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文化应该是思想意识范畴的内容,想要从根据上预防网络文化形成的危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强化思想道德网络阵地的建设,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力度,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旋律.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在强化共同理想信念的培养,不断强化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来说,则应该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体,将“八荣八耻”、“三严三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科技、游戏等不同载体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此外,还要注重校园网络建设,培树一支先进网络文化的宣传团队,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用优秀的文化筑牢校园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2 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最终要求是使高校思政工作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就是要求一切教育活动服从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点:其一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开展思政工作.思政工作的开展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唯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应该借助互联网先进技术,不断探索并建立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师生互动平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意识到思政工作者并不是自己的敌人而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思政工作并不是给自己增加精神枷锁而是增强自己的精神免疫力.其二处理好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实际利益.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人际交往受阻,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还有的可能是因为情感问题,思政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正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批评责问的话语.其三要真心真意地为学生办实事.想要为学生办实事,就必须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要关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生活和就业,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利益,以切合实际的话语深情接近师生间的距离.

2.3 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再加上其隐蔽性和便捷性,使我们拥有了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的新平台.借助QQ群、微信强大的交互性,学生可以说出现实生活当中不可说、不能说的话,这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找准其困惑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顺利疏导,取得良好的效果.

“互联网+”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都带来的巨大变化,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互联网+”也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工作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需求,不断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在新的环境当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 [OL/EB]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 bg/201611/P020161118599094936045.pdf,2016-11-18/ 2016-12-30.

〔2〕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83-86.

G641

A

1673-260X(2017)04-0193-02

2017-02-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