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配置理论下高校社会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可行性研究
2017-03-29梁洪涛
梁洪涛
(安徽医科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2)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下高校社会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可行性研究
梁洪涛
(安徽医科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体育资源越来越具备社会性与公益性的特点,逐渐由校内使用拓展到社会共享,促进了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在对资源配置理论与体育资源的概念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在资源开放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实现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并分析了相关的实现策略.
资源配置理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体育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高校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资源也不断累积与建设,已然能够满足部分社会人士的运动需求.因此开放高校的体育资源,使之面向社会而为大众服务,能够进一步提高校内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1 关于资源配置理论与体育资源的概述
1.1 资源配置理论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包括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进而会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学就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如何以有效的使用方式来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作为经济学形成与发展核心内容,“资源配置”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完善,即是指:依据生产目标与生产物质的内在结构需求,从质与量等方面出发来对各项资源作出合理配比,使之能够在生产中始终处于某种平衡的比例,以保证生产的有效性.而在“系统原理”中,又将系统中各要素的重组与变化而引起系统在结构、功能上发生的变化界定为“资源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符合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规律.
1.2 体育资源
高校是面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机构,因此其中的体育资源主要是社会性质的体育资源,即体育社会资源.体育社会资源性对于体育自然资源的一个概念,其中包括了体育人力资源、体育科技资源、体育物资资源以及体育信息资源.[2]其中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具备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人群,如体育教师等.体育科技资源则是在从事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而体育物资资源是指在经过加工生产而被用于体育生产中的各类器材、设备、体育馆等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信息资源则包括了体育生产中涉及到了市场、产品、技术等各类信息资源.
而体育资源面向社会的共享即是在维持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将高校中现有的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高校与社会在体育领域的互动,使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性的需求,环节体育资源的稀缺现状,进而达到全面建设的目的.在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并非是指将体育资源转交到社会领域,而是在保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开展,以促使同一资源在不同时段由不同主体使用.
2 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2.1 是为国家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善,现代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体育消费方面的需求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对身体素质的改善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为我国体育事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也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健康主张,致力于通过大众化的运动来有效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国家体育事业作了新的部署,将之上升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性的体育资源需求较高,而现有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将高校体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上体育资源紧张的局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服务.[3]
2.2 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要求
随着“全民健身”主张的普及与推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近年来,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方式所导致的生理疾病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肿瘤、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这就使得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当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都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以改善身体状况.但是由于社会上体育资源的缺失,导致许多居民在健身时缺乏科学性,仅仅是在社区、公园、住宅附近开展一些简单的锻炼项目,成效不佳.而高校不但具有优秀的体育教师资源,还拥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与健身器械,这些体育资源在非上课时间的利用效率低下,与其将之放置,还不如实现社会共享,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健身需求.
2.3 是促进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要求
体育是强国的源泉,国民的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是相适应的,能够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为社会进步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向全社会的开放,能够满足更多居民的运动需求从而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并非是简单地将运动设施向社会开放,而是要在满足民众健身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全民建设”的理念,并为民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从而有效地提升居民的渗透素质,从而保证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
2.4 是体现高校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要求
高校内的体育资源大多是由政府、社会企业或者个人出资修建的,其本身就具有公益的性质,属于教育福利事业的范畴.尽管这些体育资源建设目的是为高校的体育教育而服务的,但是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受益者的范围应当进一步,要实现全民共享,为有健身需要的居民服务,从而体现出高校的公益性质与社会价值,有利于学校良好形象的建设,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3 高校体育资源在社会共享中面临的问题
3.1 共享程度有限
当前,在政策的影响下,许多高校都逐渐将校内的体育馆等运动场所向居民开放,但是却仅仅局限在物资资源的开放.没有在体育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共享,没有做到全面型地开放,导致了共享程度有限.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健身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对其他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政府政策的目的存在着偏差,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果.
3.2 可能滋生一定的治安问题
高校中的体育馆、健身房等大多都设在校园内部,如果扩大这些体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就涉及到了大量的校外人员涌入.而这些校外人员素质不一,有的人员甚至可能存在着偷窃、损坏校园设施等不法心理,这就可能滋生一系列的校园治安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对在校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不利于高校正常体育教学秩序的维护.因此,尽管达到了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但是却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是许多高校不愿开放校内体育资源的重要原因.[4]
3.3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受众不相适应
高校中的各项体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而服务的,因此在最初的设计中往往从学校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与建设,体育馆容量有限、健身器材多是适合年轻受众的.而当前大多具备健身意识的社会人员多是中老年人,因此可能存在着资源与受众不适应的情况,从而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还可能因为健身器材的使用不当而造成使用者身体的损害,得不偿失.
3.4 校内体育设施损坏严重
一方面,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就会使得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使用频率提高,在长时期的使用中会加剧这些体育设备的磨损程度,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到校健身的校外人员在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其整体素质是不如高校学生的,因此在体育资源的使用方面较为随意,且不注重对健身器材的保护,提高了设施的损坏程度,甚至可能存在人为破坏的情况.导致学校在设施维护与更新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更大.再加上高校并非是盈利性质的机构,因此经费是有限的,不利于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4 高校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的可行性探讨
4.1 政策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就提出了“整合校内体育资源,加大开放力度”的相关政策,加大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并为社会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在我国1995年所颁布的《体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具有公共性质的体育设施应当面向社会服务,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群体、老年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还设置了相应的优惠,为提高公共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关于加强城市社会体育工作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来扩大了校园体育资源的应用范围,并在《教育法》中也作了规定,要求高校积极开放校内体育资源,为社会群众的建设创造条件.[5]
4.2 高校方面的可行性
(1)从物资资源来看,根据我国于2014年对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结果,其中高校的体育场数量为4.79万,占据了所有体育场地面积的4.1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体育场地资源方面十分丰富,且其环境干净舒适,适合体育活动的开展.再加上每个学校在体育设施、健身器材方面都有专门的款项投入,因此体育物资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社会共享的要求.[6]
(2)从人力资源来看,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体育课程,而有的高校有专门设置了体育专业,因此每个学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体育教师.这部分教师群体往往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体育技能,在体力与精力方面也较之一般的教师充沛.而大多数的体育运动都应当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不但会影响健身的效果,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受伤.而高校中的体育教师恰好符合专业教练这一职能,可以为到校锻炼的群众提供有效的指导.
(3)从时间安排来看,高校体育课开展的时间几乎都是在白天,因此各项体育资源如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教学之外的空闲时间是较多的.要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应当对时间进行合理地调整,在资源闲置的时间中面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能满足社会的健身需求.
(4)从高校建设来看,将现有的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现社会化的共享,其不仅仅是顺应政府的要求,同时也符合高校自身建设的利益.一方面,校内体育资源的共享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良好形象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共享的过程中,学校所提供的服务都是有偿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创造收益,并增加一些校园岗位,为有需要的学生与教师提供兼职机会.
4.3 社会方面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常常参与健身的人数已经接近4亿,在总人口数量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中现有的体育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因此开放高校体育资源,同时也是社会群众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5 优化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5.1 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高校中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再加上其各项体育资源的具有公益性质,这就使得在对其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中不能以市场化的手段来加以管理,但是场地与器械在使用中会涉及到损坏与维护的问题,这又导致高校不能推行全免的政策,需要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则需要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在基本保障学校利益的基础上体现公益性,设置较为低廉的价格,从而为社会居民而服务.通过费用的收取,不但可以为学校体育资源的维护提供资金,也可以规范校外人员的使用行为,避免出现人为性的破坏,以免遭遇索赔机制.[7]
5.2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尽管高校中拥有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但是由于学校的位置是一定的,再加上校内容量有限、健身器材有限,因此只能满足一部分社会群众的健身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社会共享的程度,学校还应当重视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利用政策的优势向有关部门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撑,进一步丰富学校中的体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运动设施,既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也可以为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合作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增加在体育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从而建设更加完善的体育资源,为资源的配置奠定良好的基础.
5.3 加强专业指导员的培训
当前我国具备专业资格的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了许多健身活动的开展都具有盲目性,不利于健身效果的优化.高校作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基地,能够为体育指导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因此在体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学校还要重视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由本校体育教师作为主体,并积极吸纳社会上的健身指导、健身教练,使之共同为校外居民提供合理的指导,以保证社会共享的有效开展,进一步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
5.4 重视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在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校外人员中,多是离学校与健身场所较近的社区居民,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受众特点,加强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以居委会为管理主体,对有需要的社区居民以分组的模式进行统一地登记与管理,合理安排人员到校健身的时间,并根据个人的健康登记情况由专业教师对有需要的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制定科学的健康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使校外人员对高校体育资源的使用变得更加统一有序,有利于社区、家庭与高校三方的共同发展.[8]
5.5 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利用模式
高校体育资源众多,且类型不一,为了扩大其利用范围、吸引更多的受众,学校应当致力于多元化的资源利用模式建设,通过与学校附近的社会单位、中小学校的联系,为其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例如职工运动会、中小学运动会等,将本校的体育场地出租以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收入渠道.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培训班、夏令营、舞蹈班等,提高资源共享的力度,从而体现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为良好形象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
6 结束语
在“全民建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公共体育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各大高校中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且当前在其校内利用效率不高,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这些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促进资源在社会中的共享,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各项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因此,高校应当在资源配置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分析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共享策略,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促进社会与高校的共同发展.
〔1〕郑小凤,张朋.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3):26-27+35.
〔2〕房亚.资源配置理论下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成功(教育),2013(11):281-282.
〔3〕但鸿江.浅谈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5(14):210.
〔4〕田云平,李春月.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析[J].高教学刊,2015(15):48-49.
〔5〕崔红艳,范朋琦,陈建新.关于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展望,2016(05):340.
〔6〕吕崇东.关于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探究[J].运动, 2015(20):8-9.
〔7〕胡南,沈会武.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228.
〔8〕陈光涛.基于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化的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2):9.
G807.4
A
1673-260X(2017)04-0160-03
2017-02-1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47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