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兼答一线教师的一些困惑
2017-03-29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燕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潘海燕
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吴 刚
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相关概念界定
——兼答一线教师的一些困惑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潘海燕
武汉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吴 刚
2017年7月30日上午,武汉东湖高新区李明菊工作室导师李明菊校长、成员李建设主任、吴刚老师等与潘海燕教授相聚一堂,共同探讨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实施中的一些困惑问题。现整理如下。
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该如何表达?
潘海燕:立足教师的“自我经验”,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力量和智慧,将其经验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和独特的思想,促成其自主学习,灵锐思考,持续生长,并运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及其他工作。
问:您是如何提炼出“自我经验”这一概念的?
潘教授:这个“自我经验”是我在阅读优秀教师传记作品、与一线教师互动中获得的灵感,当然也受到有关理论成果的启发。它是教师对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进行“反思”后,“自己”获得的那一属于本人的独特“感悟”或某种从“经历”中凝练而来思想的“验证”。这种“感悟”客观存在,但又往往稍纵即逝,故常常被我们忽视。我们及时对“自我经验”进行了定义,一步步深入研究,不断解析其价值与内在结构,同时又一直在实验校进行实验探索,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理论。
问:您为什么要强调“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潘海燕:我们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尊重教师的“自我经验”,这有利于发挥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也不能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走所谓“内铄型”发展道路。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是“群居”动物,也是“环境”的产物,外部环境也不可缺乏。应该调动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克服“外铄”取向中教师个体处于被动消极状态的问题,与“内铄”取向中忽视了外部环境对教师个体发展所形成的激励与引导,或者阻隔与抑制作用的问题。“学习型组织理论”、“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方法”、“情境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共同体”的作用。这些理论对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最终形成与实施也有重要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方法对帮助让我们的理论构想落地生根有直接借鉴作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各实验学校提高实验效果的重要理论支撑,故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问题看得很重。
问:“自我经验”与一般谈到的“经验”有何区别?
潘海燕:“自我经验”不是通常人们说的“经验”或望文生义所理解的“自己的”、“个人的”经验,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所概括的“自我经验”是指通过教师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感受),然后对其进行反思后获得的“感悟”,具有教师元认知的活动成分渗透其中。由教师的“感悟”所形成的“自我经验”不同于人们常说到的“经验”。如果不及时回味与记录,它容易被忘记。“自我经验”的形成有着一定内在规律,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可以简单概括为“感受——反思——感悟”。
问: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自我经验”具体是怎样产生的?
潘海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会产生各种感受,也许来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也可能来自课下谈心、备课交流。将这些感受加以记录、不断反思整理,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自我经验”。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一节语文课,课后自己的总体感觉怎么样?会有一个感受。如果是课上得流畅,在关键时候,用鼓励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流畅表达,思维活跃,学生学得快乐,教师自己心情高兴外,就会对“课堂鼓励”的教学方法有所感受。对这些感受进行反思所产生的“感悟”,这便是教师的“自我经验”的形成。再例如,课堂的哪个环节设计得累赘,让学生顿失兴趣、怨声载道,那这种做法在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将教学环节设计的更加简洁会让学生学得更高效”的感悟就会出现,如果反思的次数多了,教师的自我经验就会更加明晰。
问:教师“自我经验”如何分层?
潘教授: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自我经验”规整为事例经验、类经验、经验系统、实践智慧四大部分,亦即四个层级。事例经验就是指教师从某个具体的事例中获得的“感悟”。一堂课中一个教育方法的运用时机,和后进生的一次谈话等等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事例经验。可以把“事例经验”看成是教师众多经验中的一个个的点。类经验就是指教师在反思中总结归纳,将一个类别一个方面的经验总结成一个类经验,例如,课堂教学中各种教育方法在学生不同时间、不同情绪、不同环境等方面的运用,形成一个一个类经验,可以把这些类经验看成一条一条的线。经验系统就是将自己的教学专业按照需要将所积累的各种类经验编结成一个网状系统。这样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反思归纳总结中得到发展提升。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就会“转知成智”、“化智为慧”。
问:教师的“自我经验”总是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但为何有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理想呢?
潘海燕:这主要是“类经验”积累的问题了。教师只要进行“反思”,一般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个人感悟。很多人在这种阶段就不再往前,停留在这个阶段,或者高兴一会、幸福一时,而真正的专业成长发展,“感悟”这一步只是基础,只是开始,很多人都平凡平庸在这一步。如果能依托共同体,则能进一步在比较中整合出“类”。通过长期的积累反思,就会发现“成类别”的相关联经验,将相关事例经验进行“加减乘除”的合并拓展,慢慢形成利于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类经验”。用长期积累形成的类经验,再加上学习交流的纠正改善,教师实际工作就会慢慢开始轻松有序,得心应手。而长期反思归纳,慢慢养成习惯,形成归纳经验的能力。教师从成功的一个“类经验”开始,慢慢进行多个、适合自己教育实践的各方面的“类经验”,当每个方面都形成高效的“类经验”,经验系统也就容易形成。
问:如何利用“自我经验”来激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
潘教授: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有一些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遇到问题他们总能解决好,课也可以自己上好,但是让他们进行推广交流,让他们带新老师却做得还不够,也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他们一时也说不上来,毕竟不是遇到具体的事,说起来便不能成章。
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都是,他们一直都在“感受”层面,缺乏“反思”的碰撞,缺少“写”的凝练。这也说明,“感受”是指导不了行为的质变,或者“感受”指导的行为只会原地踏步;如果经过反思获得了“感悟”,则是可以用“感悟”来指导富有成效的行为了。
问:“写反思案例”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潘海燕:激发教师“写反思案例”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内在动机,一方面是外在氛围。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研究,在很多时候,外在氛围要重要于内在动机。在一所学校内,一位老师不断进行反思更多来自个人之外的因素,学校的、团队的要求或者目标更能让教师做到这一点。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让教师不断反思,乐于反思。
让教师乐意“写反思案例”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我简单给大家讲三种。第一种是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时间作息,良好的舆论氛围,良好的交流平台,良好的促进奖励机制,或许对教师的自我反思习惯的形成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二种是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不是每个人都发现“一朵花”的美,每个人观察的角度、深浅都会有所不同,通过专项培训,懂得如何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发现、反思、提炼。第三种是养成动笔的习惯。要通过多种形式促使教师用文字记录的习惯,从而在教育教学中习惯于记录。
问:通过“自我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成功的例子吗?
潘海燕:如果能做到长期写反思案例,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可能的。通过“写反思案例”,不断形成事例经验、类经验、经验体系、实践智慧,教师专业自然而然的发展。在我们实验学校里,通过“自我经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例子很多。远一点的,在湖北长阳的花坪小学,整个学校的教师一直在写反思案例,他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一直很顺利。在我们身边,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李汉明老师,他原本是名美术教师,在2016学年度,学校为李老师提供了参加市级赛课的平台。接到任务后,他运用自己多年来反思积累的“自我经验”来选课、设计、磨课、参赛,经过与大家的不断交流,不断改进。李汉明老师最终获得武汉市书法教学比赛的大满贯(三项赛事第一名),并将赛课发展过程写成论文在教育杂志发表。可见,教师的“自我经验”是可以很好的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
责任编辑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