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 陶养语文素养
——六年级古诗《出塞》教学例谈
2017-03-29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吴兆男
■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 吴兆男
“三位一体” 陶养语文素养
——六年级古诗《出塞》教学例谈
■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 吴兆男
从学习语文的角度看,古诗教学核心的价值在于通过诵读想象,品味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看,在古诗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深度融入信息技术,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也是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六年级古诗《出塞》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尝试将“核心知识”、“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三位融于一体,以体现语文学科素养本位教学的要义。
一、指向核心知识——学什么
《出塞》,是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边塞诗,短短的28个字,运用了“互文”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跨越时空,展现出了宏大的边塞战争场面,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由于诗句过于凝炼,并没有直接描写边塞战争的场面,所以,单凭这一首诗,很难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好在《出塞》是一组诗,王昌龄的第二首《出塞》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战争的惨烈场面,与第一首《出塞》构成“互文”,通过互文参照阅读,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经过深入解读,《出塞》的教学核心知识确定为:“互文”和“用典”的修辞手法(指向:理解诗句的意思);“互文”的阅读方法(指向: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二、实施合作学习——怎么学
1.“互文”修辞,在接受中学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行诗,如果从字面理解成“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边关”,是不准确的。这明月与边关,自秦时起,至汉代,至唐朝,就一直相依为伴,驻守在茫茫边塞。在这行诗中,诗人运用的是白话文中很少见,但在古诗文中却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在这一学习活动中,我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讲解了“秦时明月汉时关”所代表的深刻含义,不仅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是引导学生体会到这近千年峥嵘岁月所留下的斑驳、悠久的印记,感受到古诗文那耐人寻味的语言魅力。
2.“互文”阅读,在合作中学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两首《出塞》形成组诗。一首概括地介绍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另一首则具体描写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两首诗互相补充,彼此融合,正是符合“互文”之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突出特点。
在小组汇报古诗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说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为什么不能回还?是啊!战争时间久,所以人未还;边塞路途远,所以人未还;战场厮杀惨,所以人未还;国家无良将,所以人未还……这“人未还”三个字,含义深刻,值得细细品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教材关键处的留白空间,将两首《出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品读“人未还”的原因。
【教学实录】(节选)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在组内开展互文阅读,深入感悟“人未还”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时间3分钟。
(利用“互动课堂”以板书形式推送两首《出塞》到学生的平板上)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反馈。
组(1)重点交流“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行,体会到——路途遥远。
组(2)重点交流“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这一句,体会到——战争惨烈。
以下为第3小组的汇报过程——
组(3)“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生1:我们小组也想交流《出塞》二。由于一、二行诗已经被胡帆他们小组交流过了,我们就不再重复。我们重点交流一下三、四行。
生2:我们小组经过讨论,知道了“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两行诗是说,将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从烟尘滚滚的沙场缓缓归来,那鼓声还响彻耳畔;刀鞘里的钢刀,血还未干。诗人通过寥寥数语,写出了战士们勇武不凡和充满自信的形象,这也是诗人心中唐军将官的形象,是诗人欲拼搏沙场的心灵写照。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生3:我来总结一下。《出塞》二这首诗,都是写的沙场上的残酷战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边关将士的体恤和怜悯之情。
师:这可真是——百感交集啊!
生4:最后,由我来把《出塞》二读一读。
……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出充分的自主学习能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都产生了强烈的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
3. 渲染氛围,在情境中学
小组汇报交流之后,为了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运用电子白板播放了汉代时与匈奴交战场面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是出征将士那年迈的父母、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那单纯可爱的孩子,甚至自己就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望着空中那一轮明月,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这一情感渲染,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他们与诗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感受到对国家安定和平的渴望。这不只是诗人的愿望,更是每一位出征将士、每一个老百姓内心深沉的呐喊!
三、有效运用技术——用什么学
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PAD平板和电子白板等设备,使用了“教学助手”“互动课堂”等软件,极好地处理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融合的关系,使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1.运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开课之前,我运用“一键同屏”的功能,将学生自己做的预习汇报PPT呈现在电子白板上。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读诗、正音”“诗人介绍”“解释诗意”“提出疑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古诗的预习汇报。汇报过程中,我还运用“抢答”功能,让同学们抢答重点字词的意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
2.运用数据统计,进行教学精准决策
古诗学完后,学生运用PAD当堂完成“互文”修辞的相关练习,并运用“互动课堂”中的统计功能,用精准的数据及时反馈学生完成的速度和正确率,针对共性问题当堂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运用视频播放,渲染情感氛围
在古诗情感渲染的高潮之时,我运用电子白板播放战争场面的视频进行情感渲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场面以及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形象,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4.运用推送功能,扩大阅读容量
《出塞》组诗学完后,我及时运用平板,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将十余首有代表性的边塞诗推送到学生的PAD上,让学生深入品读感悟。通过对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杜甫的《春望》等边塞诗的品读交流,使古诗中“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通过“指向核心知识”“实施合作学习”“有效使用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素养本位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同时更能陶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