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内涵解读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29王毓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评价课程

王毓婵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互联网+教育”内涵解读与发展路径研究

王毓婵

(仰恩大学,福建 泉州 362014)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掀起了一场组合革命,而教育行业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自然不能缺位。《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学校应重视并积极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教育学界应正确认识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深入总结其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从教育观念、课程建设、保障措施、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的战略性转型和全局性发展。

互联网+教育;内涵解读;主要特征;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2015年3月,腾讯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提出“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1]。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全新变革。“互联网+”在本质上而言就是互联网对于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革新,其中“+”代表着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进行耦合的过程,所“+”的可以是社会的各行各业。应该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传统行业全面拥抱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而教育也难以置身事外。“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注入到教育中,进行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等全方位的渗透和变革,实现向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出更多符合“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促进教育的战略性转型和全局性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跨界融合

“互联网+”在本质上而言就是互联网对于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革新,其中的“+”代表的就是一种跨界,在跨界融合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形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可以“+”各个教学环节,如“互联网+课程”“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实验”“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德育”等等。每一种“+”都是一种跨界融合,都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和层次的提升,从而形成教育新合力。

(二)创新驱动

“互联网+”对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从而使教育实现质的飞跃。一是强化互联网技术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支撑。以数字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网络搜索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二是互联网的开放创新促进教育内容的发展。“互联网+”具有开放创新的天然优势,通过聚集各种互联网技术资源,为教育提供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学习[2]。三是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教育主体的创新理念和设想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协作创新和开放共享,从而使教育创新点迅速得到扩散。

(三)优化关系

“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关系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和重组,使师生关系、教育管理机构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互联网+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地位问题、学习体验以及个性需求,不断改变组织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内涵。

(四)扩大开放

“互联网+教育”彻底摆脱精英教育理念的桎梏,帮助教育真正走出了学校,跨越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评价方面实现真正的开放,使教育取消一切门槛,进而产生大规模教育。如美国的可汗学院,经过短短的几年发展,通过网络聚集了上千万名学员,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校”。

(五)注重生态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更具生态性和操作性,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关心个体学生,使将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且合乎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的作用和角色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转变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和人生的关心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学习更细化、更个性,更加注重学习体验,注重搭建良好的“互联网”教育生态。

二、“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

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正深刻地颠覆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对教育资源、教育机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的颠覆。

(一)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里,局限于教室、实验室、操场和图书馆等物理场所中,只能满足校内学生这一小部分群体的教育需求。互联网则凭借其强大的存储性、共享性、便捷性以及交互性等诸多技术优势,在短期内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纳入到互联网平台中,进而将其打造成全世界规模最为庞大的“信息库”,并且这个信息库规模在不断扩容中。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走出封闭的校园,跨越地区和国家,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成为一种可能。目前,慕课(MOOCs)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代表性模式之一[3]。

(二)教育机构——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教育组织机构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统一管理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学历认证环节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教育机构主要以学校为载体,形式较为单一,使学习者难以自主选择教育机构。而“互联网+教育”借助“互联网+”,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依靠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等优势,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教育机构的组织形态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如优达学城(Udacity)、EdxOnline等慕课平台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免费在线课程,不断挑战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的主导地位[4]。此外,学历认证体系开始出现,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如Coursera慕课平台专门开设Specailization(专业)栏目,学员只要学习完相关课程就可以获得相关合作大学颁发的专业证书[5]。

(三)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互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中,课堂上所有的学生活动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是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6]。而“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则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进而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从教学的主导者演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启迪者和人生的关心者,教学则从单向灌输知识的“灌输式”转向更注重双向沟通的“互动式”。“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必然将倒逼学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使教师面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考验。

(四)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自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者需要根据学校以及教师的统一安排到教室上课,而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习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而成为一种“无时不可、无地不可”的事情,学习者只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进行学习,而无须完全依靠书本和课堂,从而使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7]。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还可以自主选择经验分享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互联网+教育”自主学习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学习碎片化、缺乏强制性以及判断甄别困难等问题,如果没有教师科学引导,学习者难以开展高质量的知识积累和加工。

(五)教学评价――从定性走向定量

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得如何”和“学的如何”的评价往往以分数为判断依据,不管日常考试、中考还是高考,其教学评价都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在教学评价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客观且详细的数据支撑,只能使用一般的定性描述,难以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互联网+教育”借助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突破这一传统桎梏,引入在线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实时监测和评价,并可以基于数据对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分析和评价[8]。同时,每一次教学评价和反馈都会进入相应的数据库,通过云计算发展成为下一次教学评价的基础数据,如此反复,“互联网+教育”的教与学便可以形成一种可测量、可监控、可调整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将“互联网+教育”视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互联网经过迅速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信息技术工具逐渐成长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思维观念。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引起了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新趋势和新常态,而这种发展新趋势正在不断倒逼着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改革。观念更新是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带来内涵、机制、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革新,进而建立起和“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和新机制,加快教育转型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

任何一种创新活动的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互联网+教育”更是如此。首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学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好地支持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互联网+教育”建设机制,广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互联网+教育”中来。同时积极引导新兴产业、行业、企业与学校开展多元化的深入合作,促进教育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和其进行跨界融合。最后,应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跨界融合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的运作效率。

(三)强化教师培训:为“互联网+教育”课堂优化提供持续支撑

在“互联网+”时代,人仍然是任何一种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不管是技术的发展、使用还是创新,都依赖于人对技术的理解与使用。在“互联网+教育”对课堂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保障环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首先,应该根据课堂优化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式的“互联网+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其次,应不断拓展教师校本培训方式,积极引导教师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知识讲座、学习培训、教学研讨以及传帮带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最后,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

(四)着力课程建设:为“互联网+教育”教学重构明晰实现路径

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相比,“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重构要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不同以往的多维互动课堂。“互联网+教育”课程教学重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或是单一的课堂行为,应将其置于整体课程建设的范畴之内,依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进行整体科学谋划。首先,学校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课程建设重构奠定基础。其次,应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以“互联网+教育内容”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整合各种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社会认可度。最后,应不断创新课程形式,深度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实现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动。

(五)优化教学评价:将“互联网+教育”视为教育制度变革路径

随着“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其根本目的仍然要回归于教育的本真追求。因此,“互联网+教育”能否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还需要通过先进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进行判断。首先,要对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单一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变革。“互联网+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集各种教育数据,开展综合化、系统化的过程性评价,更加综合地衡量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学评价应用将更具多元化和便捷性。“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远程分析;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教育质量。最后,打破传统学历认同的传统封闭体系,通过不断提升“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水平,在社会上树立起“互联网+教育”的良好口碑,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尝试将“互联网+教育”学历纳入到国家学历认证体系中,促进“互联网+教育”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1]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0.

[2]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3-108.

[3]杨大刚.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5(3):112-114.

[4]戴宁、曹辉.“互联网+教育”:颠覆、应对与重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7):16-19.

[5]李宏亮.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0-83.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7]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5-10.

[8]李宏亮.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5):80-82.

2016-09-23

王毓婵(1981-),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434

A

2095-7602(2017)03-0150-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评价课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发展探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