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百五十年前的烟台话音系研究
——传教士字典《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

2017-05-1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话音汉英元音

林 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文法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一百五十年前的烟台话音系研究
——传教士字典《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

林 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文法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汉英韵府》(1874)是美国汉学家卫三畏编纂的重要字典。本文以《汉英韵府》所记录的烟台话为研究对象,使用归纳法、拟测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对字典所记录的烟台话语音进行归纳,拟测出当时烟台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并与现代烟台话进行比较归纳,研究其一百五十年来的演变。

烟台话;《汉英韵府》;声母;韵母

关于古代山东话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鲁国尧、曹正义、虞万里等先生都有相关的文章。李新魁、耿振生先生则介绍过一些明清时期山东人编纂的韵书、韵图。但都没有具体的研究。关于清代山东话的音系研究,目前做得比较深入的是张树铮先生的《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清代山东方言在声韵调方面的特征,具体分析了几部反映清代山东方音的韵书。但是,从这些资料里没有找到关于清代山东烟台话的研究。

《汉英韵府》是美国汉学家卫三畏在北京任职期间根据中国古代字典《五方元音》的排列法编的汉语拼音字典,附北京、广州、厦门、汕头、福州、上海以及芝罘(烟台)的发音。卫三畏(1812一1884)是早期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长期担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和翻译,曾9次代理美国驻华公使。他是一位中国通,写作了为数甚多的汉学著作,被称为美国汉学第一人。《汉英韵府》中所附的各地方言的发音是十九世纪末各地方言的真实记录,是自然口语的最有价值的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传教士的方言记录,大都是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但传教士对芝罘(烟台)话的记录还没有人提到,比如游汝杰先生的《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著作书目考述》就完全没有提到有关芝罘(烟台)话的记录。所以,卫三畏对芝罘(烟台)话的记录有其难得的价值。本文选取《汉英韵府》所记录的烟台话为研究对象,使用归纳法、拟测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归纳、比较,整理出《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以期为烟台方言的研究增加新的材料,并且丰富和补充烟台话的研究成果,并与现代烟台话音系进行比较,研究其演变规律。

一、《汉英韵府》烟台话声韵系统归纳

卫三畏对《汉英韵府》的烟台话系统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在字典正文的官话韵母字条下注明这些官话音节的烟台话发音。截图如下:

《汉英韵府》的烟台话并没有标注在具体的每个字条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声调的说明。因此,本文对《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只能做声母和韵母的归纳。下面将《汉英韵府》正文中所有官话韵母字条下的烟台话音节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参考南官话音节后所列字条,参证各个音节的中古音来源,从而对其声韵系统进行归纳。结果如下:

图1 《汉英韵府》(1889,正文第1页)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声母一共有18个。

表1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声母(18个)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韵母应该有56个。具体的列表如下:

表2 《汉英韵府》烟台话单元音韵母表(10个)

表3 《汉英韵府》烟台话复元音韵母表(17个)

表4 《汉英韵府》烟台话鼻音韵母表(18个)

表5 《汉英韵府》烟台话入声韵母表(11个)

与我们一般认知的烟台话相比较,《汉英韵府》烟台话韵母系统保留了11个入声韵,但这些入声韵的字在数量上大概五百左右,跟总字数的一万两千多个比起来,算比例很少的了。如果卫三畏的记录属实,说明这个时期的烟台话中还存在古入声韵字,可能是入声完全消失前的一些残留。另外,卫三畏在元音的区分上比较细致,把一些音位变体单独分列出来,所以韵母在总数上会更多。

二、《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与现代烟台话的比较

钱曾怡等人的《烟台方言报告》于1982年由齐鲁书社出版,对现代烟台话作了全面的描述。《烟台方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有22个声母、37个韵母、3个声调。《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没有涉及声调部分,所以就不进行比较。声母与韵母的具体比较如下:

(一)《汉英韵府》烟台话声母与《烟台方言报告》声母比较

《烟台方言报告》统计共有声母22个: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声母是18个。二者相比较,大部分是相同的,具体的比照列表如下:

表6 《汉英韵府》烟台话与《烟台方言报告》声母比较

从上表对比可见,二《烟台方言报告》的声母多了4个,主要区别有两个:

1.古见影组

《汉英韵府》的烟台话音系中,古见组以及部分影组字仍合并为一组,用[k]、[k]、[x]表示。而在《报告》中,这些字分立为两组。其中,古见组影组的一二等,仍用[k]、[k]、[x]表示;而三四等的字,则分化出舌面中音,用[c]、[c]、[ç]表示。

2.古泥娘母

以上这两种声母的分化,大概都是受到介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在声母的演变中,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

(二)《汉英韵府》烟台话韵母与《烟台方言报告》韵母比较

《烟台方言报告》的韵母总共是37个,其中没有入声韵母。具体如下:

ao毛桃 iao标条 ou否头 iu丢柳 an半南 ian边然 uan砖船 yan宣全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韵母是56个,包含的入声韵母是11个。但《烟台方言报告》音系没有入声韵母。下面分组进行对比说明。

1.单元音韵母

二者单元音韵母都是9个,具体的比照如下:

表7 《汉英韵府》烟台话与《烟台方言报告》单元音韵母比较

从上表可见,《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单元音韵母多了两个。《汉英韵府》烟台话的[ɛ]韵只有18个字,来自中古的假摄麻韵三等开口字,如“遮车哶”。其它同来源的字都已经演变为[iɛ]韵了。在现代烟台话中,这剩余的十几个字也进一步演变了。《汉英韵府》烟台话的[:]韵,来自中古果摄、遇摄一等合口,以及宕摄山摄曾摄一等入声字,如“磨波簸坡破”,入声字如“莫末默勒博泼”。这个韵的字主要都是搭配唇音鼻音的声母[m]、[p]、[p],可能就是由于受到这个影响,所以与其它同来源的字区别开来。在现代烟台话中,这些字演变为[o]韵。

另外,《汉英韵府》烟台话的[o]韵,基本上都来源于中古的流摄侯韵尤韵一三等开口字,如“后勾口楼欧剖嗽兜头走愁”。这些字在现代烟台话中不再是单元音韵母,而是变成了复元音韵母[ou]。

2.复元音韵母

二者复元音韵母比照如下:

表8 《汉英韵府》烟台话与《烟台方言报告》复元音韵母比较

上表的对应是根据每个韵相应的字进行区别。由于拟音的不同,出现相对应的差别,如[ɛ]和[e]、[ai]和[aɛ]的不同。《汉英韵府》还多了四个复元音韵母,少了一个[ou]。《汉英韵府》烟台话[ui]韵的字只有一个音节[tsui],包含的字不到十个,估计只是一些变化过程中的残留;在现代烟台话中,这些字并入了《汉英韵府》烟台话的[uɛi]韵,变成现代的[ui]韵。其它几个《汉英韵府》烟台话中多出的复元音韵母在现代烟台话中也都被归并了,[io]韵并入[iu]韵,[ioa]韵并入[yø]韵,[uoa]韵并入[uo]韵。《汉英韵府》烟台话的[io]、[ioa]、[uoa]这三个韵母,基本都只搭配见组[k]、[k]、[x]这三个声母,这些声母在现代烟台话中,分化出舌面中音,所以也影响了其韵母的变化。有些归并,大都由于韵母处在演变的过程中,所以还有某些残留,而到了现代烟台话中,这些变化已经完成,所以这些韵母被归并了。而现代烟台话中的[ou]韵,则是由《汉英韵府》烟台话中的单元音[o]演变而来的。

3.鼻音韵母

二者鼻音韵母比照如下:

表9 《汉英韵府》烟台话与《烟台方言报告》鼻音韵母比较

从上表可见,《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多了三个鼻音韵母。其中的[ɛn]韵只搭配[ch]、[ch]、[sh]这三个声母,而同来源的[an]韵则没有搭配这三个声母,所以二者其实可以互补。在现代烟台话中,二者合并为一个[an]韵,不再区分。《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中[un]、[u]二韵的情况也与此类似。[un]、[u]韵只搭配[k]、[k]这两个声母,而分别与它们同来源的[un]、[ua]韵则都没有搭配这三个声母,可以说彼此都是互补的。只能说卫三畏在记音时做得更精细,才产生了这些不同。

4.入声韵母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包含11个入声韵母,但《烟台方言报告》音系没有入声韵母。这个不同产生的原因,估计可能是卫三畏的那个时期,烟台话中还有少量入声韵母没有被同化,所以仍体现在音系中,而到了现代,入声则完全消失了。但目前没有其他同时期的材料相印证,所以仅做为推测。

三、《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特点及演变轨迹

(一)《汉英韵府》烟台话声母的特点

1.古知庄章分立

在《汉英韵府》的烟台话系统中,古知组二等与古庄组以及部分古章组合口字归并为一个声母,卫三畏用[ts]、[ts]、[s]来表示,知组字如“朝中追超宠槌”,庄组字如“楂斋斩叉柴搀”;而古知组三等与古章组则合并为另一个声母,卫三畏用[ch]、[ch]、[sh]来表示,知组字如“蜇展肘趁长撤”,章组字如“遮旃周嗔昌车”。

2.古精组按等分立

《汉英韵府》的烟台话中,精组的一二等与中古的知组二等及庄组合并,卫三畏用[ts]、[ts]、[s]表示,如“匝藏糟擦仓测”;而精组的三四等则与古知组三等及章组合并,卫三畏用[ch]、[ch]、[sh]来表示,如“挤焦将妻枪樵”。

3.古日母字变为零声母

古日母字在《汉英韵府》的烟台话中变为零声母的字,而且搭配的韵母变为齐齿呼和撮口呼。例如:染然、人忍、如乳,卫三畏的标示分别是:[yen]、[yin]、[yü],拟测为:[ian]、[in]、[y]。

4.古影疑母合并,变零声母

在《汉英韵府》的烟台话音系中,古影母、古疑母合并为一个声母,都变成零声母了,如安岸、凹敖、欧偶。这一点与现代普通话的变化相同。

5.无卷舌音

《汉英韵府》的烟台话音系的声母中,没有卷舌声母。現代普通话的卷舌音在其音系中都不卷舌,如争精、臣亲、乘星、虫粗、超曹、生苏,这几组都是同声母。卫三畏将其声母分别标示为[ch]、[ch]、[sh]、[ts]、[ts]、[s],都是舌尖前和舌面前,而没有卷舌的舌尖后音。

6.尖团分立

与普通话部分尖团不同,《汉英韵府》的烟台话音系尖团分立。所谓的团音即古见组,卫三畏标示为[k]、[k]、[h];尖音即古精组,则分为[ts]、[ts]、[s]和[ch]、[ch]、[sh]两组。如“坚欺虚”的声母分别为[k]、[k]、[h];“尖七须”的声母分别为[ch]、[ch]、[sh]。二者泾渭分明,没有混合。

(二)《汉英韵府》烟台话韵母的特点

1.形成四呼格局

与现代普通话一样,《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已经形成开口、齐齿、合口和撮口的四呼格局。

2.韵母数量多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的韵母总数达到56个,比现代烟台话的韵母数多了将近20个。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仍然有入声韵母存在,虽然数量不多;一是卫三畏对元音的审音十分细致,把一些完全互补的音位变体也进行单列,而现代烟台话音系则对其进行归并。

3.保留入声韵母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仍然有11个入声韵母,这些入声韵母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每个入声韵母往往只保留搭配三四个声母的部分,其余都已经丢失入声韵尾。可能在卫三畏所接触到的烟台话里,还有极小部分的入声残留,入声处在消失的过程中。

4.有些韵母丢失介音[u]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中古止蟹臻三摄合口呼搭配古端精组及来母的字,丢失[u]介音。与[ts]、[ts]、[s]、[t]、[t]、[l]这6个声母相搭配的中古止摄、蟹摄和臻摄合口呼字都变成开口呼,也就是失去了介音[u]。如嘴翠虽堆腿论,卫三畏的标注分别是[tséi]、[tséi]、[séi]、[téi]、[téi]、[lǎn]。

5.古歌戈韵一等字变为合口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中的古歌韵和戈韵的一等字,由开口变为合口。如歌戈克磕盒贺,卫三畏将这些字的韵母都标为[wòa],变得与“锅过阔火祸”同音了。

6.有卷舌元音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中古止摄三等开口呼搭配古日母的字,读为卷舌元音[],如:餌耳爾二等。这种变化与现代普通话相同。

《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中有一个[ù]韵。这个韵的字来自中古果摄、遇摄一等合口,以及宕摄山摄曾摄一等入声字,如“磨波簸坡破”,入声字如“莫末默勒博百北泼扑”。这个韵的字主要都是搭配唇音的声母:[p]、[p]、[m],估计会不会受到这个影响所以与其它同样来源的字区别开来。根据字典的拼音系统,卫三畏觉得ù的发音如turn[t:n]、learn[l:n]中的ur或ea。普遍存在于上海和汕头,与ǎ极其相似。所以将其拟定为[:]。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元音。

8.古流摄尤侯韵一三等开口字

卫三畏把《汉英韵府》烟台话中的古流摄尤侯韵一三等开口字拟为单元音[ò],如“后勾口楼欧剖嗽兜头走愁”等。这些字在中古都是复元音韵母,在现代烟台话中也是拟作复元音韵母[ou]。根据钱曾怡等人的记音,这个韵母在发音时舌位并没有到达[u]。对此现象,可以推测在卫三畏那个时代,韵母[ou]的主要元音后面的这个[u]比现代来说更弱,甚至在口语中可以忽略,所以卫三畏把这个韵拟为单元音。

(三)150年来的演变规律

通过与钱曾怡等人的《烟台方言报告》的比较,可以发现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演变,《汉英韵府》的烟台话音系的声母、韵母都产生了变化。声母主要是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舌面中塞擦音[c]、[c]、[ç]和舌面前鼻音[]。韵母则更多是发生归并,某些因为声母的影响而单立的韵部都被归并,如:[io]韵并入[iu]韵、[ioa]韵并入[yø]韵、[uoa]韵并入[uo]韵、[ɛn]韵并入[an]韵、[un]韵并入[un]韵、[u]韵并入[ua]韵等。另外,中古的流摄侯韵尤韵一三等开口字,不再是单元音韵母,而是变成了复元音韵母[ou],入声韵母完全消失。这些归并大大减少了现代烟台话韵母的数量。

[1]卫三畏.汉英韵府[M].上海:美华书院,1889.

[2]钱曾怡.烟台方言报告[M].济南:齐鲁书社,1982.

[3]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张鸿魁.明清山东韵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5]张树铮.清代山东方言语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7]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2.

[8]钱曾怡等.山东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4).

[9]孙志波.清代山东方言韵书述要[J].汉字文化,2015(1):26-29.

[10]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J].古汉语研究,1996(2).

[11]张树铮.胶辽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4):363-371.

[12]罗福腾.胶辽官话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1998.

[13]王晓军.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016-09-16

2015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英韵府》中的19世纪末厦门、福州方言音系研究”(FJ2015C192)。

林琳(1981-),女,讲师,博士,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

H114

A

2095-7602(2017)03-0078-06

猜你喜欢

话音汉英元音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话音叠加中实时混音算法的FPGA实现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Playing with “ar”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IP语音报头压缩设计与实现
基于网优平台的数据话音均衡分析
卫星通信终端话音接入车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