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1990—2015):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17-03-29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奥克兰大学王丽萍中国人民大学吴红云奥克兰大学LawrenceJunZhang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裁图谱聚类

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奥克兰大学 王丽萍 中国人民大学 吴红云奥克兰大学 张 军(Lawrence Jun Zhang)

1.引言

学术英语写作,作为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创造性写作和研究性论文写作,其研究旨在帮助科研人员表达专业学科的学术思想和参与学术交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高校就非常重视“跨课程写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和“学科写作”(writing in the discipline),学术写作研究引起了语言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涌现出大量的文献(毕劲等,2014:45)。其中,既有学术语篇结构及其特征的分析(Hyland,2000;Yang,2013;Grabowski,2015),也有学术写作过程及其特征的研究(Lea & Street,1998;Cheng,2006),还有学术写作教学的探讨(Cheung,2010;Hu& Lam,2010)。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入挖掘,有助于把握学术写作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其热点课题和前沿性课题,发现可进一步探究的领域。鉴于此,本研究将借助CiteSpace这一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工具,以1990年至2015年间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和引文文献(citing reference)进行相应的数据挖掘和计量分析,可视化地呈现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核心文献、发展演化和研究前沿,以期直观清楚地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外语教育领域,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软件较多,常见的有 CiteSpace、VOSviewer、Bicomb、NoteExpress、Netdraw和Ucinet等。本研究拟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进行图谱分析,因为该软件具有多元、分时和动态的特点,其绘制的知识图谱能够集中展现某个知识领域的演化历程,自动标识作为知识基础的引文节点文献和作为研究前沿的共引聚类标签。“一图谱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陈悦等,2014:142)。本研究采用的是该软件的最新版本——CiteSpaceⅢ。

本研究数据下载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首先,我们以“academic writing”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SSCI核心合集中进行主题检索,文献类型限定为“论文”,语种限定为“英语”,时间跨度为“从1990年至2015年”,共确定了2176项文献进行深度分析。其中,560篇为学术写作的相关论文,1616条为扩展后得到的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参见冯佳、王克非,2014:70)。

3.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计量分析

1)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的高影响力文献

Chen(2006:363)指出,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前沿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原始数据中的被引文献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本研究利用检索到的2176项文献绘制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知识结构图谱。具体操作如下:时间跨度选择为1990—2015,时间分区设置为2,主题词来源同时选择标题、摘要、作者给出的关键词和附加关键词,节点类型选择被引文献,阈值选择TOP50,图谱修剪同时选择寻径算法、单个时间切片和复合时间切片。运行CiteSpaceⅢ软件得到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1)。

图1.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如图1所示,知识图谱由彩色的节点和节点间连线组成。节点代表文献,其大小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总频次——被引频次越高,节点越大。节点由不同颜色的年轮构成,每一个年轮对应不同的时间分区,由不同的颜色来表征,详见图谱上方的颜色条。从里到外,年轮对应的时间分区由远及近,由早期的蓝色,逐渐过渡到绿色、黄色,最后到近期的红色。年轮的厚度代表该文献在某一时间分区内被引用的频次——被引频次越高,年轮越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其共被引关系。共被引强度越大,连线越粗,文献之间的关系越紧密。节点间的连线也呈现不同颜色,分别对应其首次共被引所发生的时间分区(参见陈悦等,2014:82)。根据引文数据的总被引频次,图1凸显了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前20篇文献(参见张军等,2017:54)。这里,我们重点介绍被引频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前三项文献。

位于图谱中上方,最显著的节点是 Swales(1990),是近二十五年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文献,总计被引322次。这本书探讨了话语社团、体裁和语言学习任务的概念,对学术论文、论文概要和学位论文等多种学术性语篇进行了深入分析。它构筑了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s)与专著、学术报告、课题申请、学位论文等的动态关系,指出研究性论文的体裁研究处于中心地位,成为体裁分析,乃至整个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文献。时隔14年后,Swales出版了另一本重要著作——《学术研究体裁:探索与应用》(Swales,2004)。这也是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被引频次相当高的文献之一(总计被引116次,排名第四)。其研究重点还是“学术研究性论文的体裁”,主要语料来自作者本人过去20年在美国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讲授高级英语写作课程期间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研究目的是:重新评估作者以往关于体裁的认识,探讨体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体裁所出现的语境等诸多问题,是体裁研究的另一个里程碑(Séror& Zappa-Hollman,2005:351)。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具有第二大影响力的文献位于第一大节点下方——Biber(1999),总计被引146次。该书为Douglas Biber和其他四位作者合著,是语料库研究和词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部完全建立在语料库基础之上的语法书,“对于任何计划以语料库为基础对世界上任何语言进行语法研究的人来说,LGSWE将迅疾成为不可缺少的参照物”(Quirk,2000:F23);第二,它提出了词串这一概念,突破了以往词组或短语和子句的界限。在LGSWE之前,没有语法书对词串进行研究,因为它往往不是句子成分(陈国华,2000:F17);第三,它较系统地揭示了英语口语的语法特点,指出不流利和语误是自发对话的正常现象,会话里有大量非语句单位(nonclausal unit),话段(utterance)有其语用结构上的特点(陈国华,2000:F18-19)。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具有第三大影响力的文献位于前两大节点中间——Hyland(2000),总计被引137次。在这本书中,Hyland采用语料库、语步分析(move analysis)(Swales,1990)、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八大学科(分子生物学、磁性物理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哲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和应用语言学)不同体裁(书评、论文摘要和科学信件等)的语篇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同一体裁的语篇在不同学科间显示出不同的特征,而且,语篇并不仅是文本,还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是作者与读者互动以创建学科知识的过程。Hyland的这本专著“覆盖面广、细节丰富、解读到位”(Swales,2001:497),“对理解学术写作和学科社团有重要的启示意义”(Sun,2001:345),为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研究框架,为学术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的转折点文献

除了上述高影响力的文献之外,每个学科还会出现转折点文献,可通过计算文献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来辨识,在知识图谱中用带有紫色外圈的节点表示。文献的中介中心性越高,其节点外圈的紫色年轮越厚,越具有产生革新性影响的潜质(Chen,2006:365)。表1汇总了近二十五年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兼具高影响力和高中介中心性的7篇文献(参见冯佳等,2014:14)。

表1.兼具高影响力和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

表1显示,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最具有转折意义的文献是Ivanic(1998),属于学术身份研究的早期文献。该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探讨,主要介绍了呈现作者身份的三种方式:自传性自我(autobiographic self)、语篇性自我(discoursal self)和作为作者的自我(authorial self);第二部分聚焦于语篇性自我,通过文本分析、个案研究、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对语篇性自我的本质进行探讨。作者认为,是否满足传统的学术要求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身份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者不断调整自己与学科主流观念之间的关系。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第二大转折点文献是Berkenkotter和 Huckin(1995)。在这本专著中,作者采用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修辞分析和语篇分析等研究方法,率先从社会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学科交际中的隐性体裁知识。体裁本质上是动态的修辞结构,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这与第六大转折点文献——Bazerman(1988)——有相通之处。Bazerman(1988)主要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实验报告的发展演化与体裁特征。作者提出,体裁受时间限制,和读者、写作惯例、研究问题等紧密相关,始终处于社会建构中。

Myers(1989)是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第三大转折点文献,把礼貌的语用研究从口语语体转移到书面语语体。基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Myers提出了一个包含两类读者和聚焦两类命题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分析科技论文中所使用的礼貌策略,如人称代词、被动态、模糊语和非人称结构等。

第四大和第七大转折点文献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前两大文献,在前文已详细介绍(参见本文3.1节)。在第五大转折点文献中,Lave和Wenger(1991)从人类学视角研究情境学习,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学徒制,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和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该书在1993—1998年间8次再版,是“最具代表性的情境学习理论名著”(李翠白,2006:20)。

3)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前沿性课题

根据文献间的共被引关系(即共被引关系密切的文献构成一个聚类)将图1进行自动聚类运算,得到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见图2)。该图谱模块值 Q=0.817 4,平均轮廓值 S=0.693 7,聚类比较理想,说明“聚类内节点的主题关联性比较强,结果有参考价值”(徐锦芬、聂睿,2015:4)。通过对聚类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历时的角度对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进行梳理,把握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

图2.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图2显示,国际学术英语写作被划分为14个聚类,每个聚类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由CiteSpaceⅢ从该聚类的施引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中提取高频出现的短语作为其聚类名称。聚类名称的字体在图中呈红色,字体的大小与聚类的大小成正比:组成该聚类的文献数量越多,则该聚类名称的字体越大。同文献节点一样,聚类也呈现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期的研究:蓝色聚类属于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早期研究,形成于2000年以前,文献数量不多,研究主题有写作研究(#5)、学术英语写作研究(#8)、跨文化语篇(#9)、非本族语者(#11)、会话(#12)和写作语言项目(#13);绿色和黄色聚类组成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中期研究,形成时间在2000—2009年之间,文献数量较多,研究主题包括学生观念(#10)、本科生论文写作(#7)、大学本科生(#6)、对外英语教学(#3)和发表(#4);橘色和红色聚类为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前沿研究,形成时间在2010—2015年之间,文献数量也较多,研究主题涵盖词块(#2)、文化差异(#0)和输入(#1)。

在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前沿研究中,“文化差异”这一主题(#0)最受关注,包括35个成员文献。通过对该聚类的引文文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术写作的诸多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文章的结构、元话语的使用、文献的引用等,而且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Yang,2013;Mu et al.,2015;Chen & Zhang,2017),也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Graves et al.,2013;Khedri et al.,2013)。

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的另两个前沿领域——聚类#1和聚类#2——各自包括30个成员文献,受关注程度仅次于聚类#0。尽管聚类#1的标签为“输入”,但在对该聚类的引文文献分析后发现,该聚类的研究焦点是反馈。近年的反馈研究出现了社会文化转向,反馈被看作是“一种合作完成的过程(研究者/教学者、学习者和其他人等)……应该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变化而变化”(张凯、王同顺,2015:119)。聚类#2聚焦于词块研究。近年来,词块研究在继续揭示不同语类(Hsu,2014)和不同学科(Grabowski,2015)高频语块使用特点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水平(Carrió-Pastor,2013;Qin,2014)与不同国家(Grant,2010;Chen,2013)的写作者间语块使用的差异。词块研究从关注宏观语篇转向语篇内部各部分中词块的使用(Cortes,2013;Demiral& Ahmadi,2013)。

此外,尽管国际发表问题(聚类#4)是国际学术英语写作中次前沿的领域(聚类颜色为黄偏橘),但其包括27个成员文献,受关注程度也较高。通过对该聚类引文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际发表问题研究不仅继续探讨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研究者国际发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Cheung,2010;Gea-Valor et al.,2014),还考察了他们国际发文的需求与动机 (Baverstock, 2012; López-Navarro et al.,2015)。另外,期刊评审专家也成为研究对象。比如,Paltridge(2015)问卷调查了《专门用途英语》这本期刊的45位评审专家,分析了他们的评审意见,发现他们并不总是直接地提出修改意见,这对写作新手来说是一个挑战。

4.结语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Ⅲ软件深度挖掘了Web of Science-SSCI核心合集中与学术写作相关的文献数据,主要研究发现包括:1)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前三项文献是Swales(1990)、Biber等(1999)和 Hyland(2000);2)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转折点意义最大的前三项文献是 Ivanic(1998)、Berkenkotter和 Huckin(1995)以及Myers(1989);3)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前沿性课题主要有文化差异、反馈、词块和国际发表。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国际学术英语写作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动态,为国内学术写作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借助CiteSpace软件中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对国际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梳理,但该软件还具备其他一些功能,有待后续研究继续探讨。比如,可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整理出该领域的领军研究者、重要研究阵地和核心研究课题等。此外,尽管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地呈现了学术英语写作相关文献的影响力,但各文献的影响力是否得到全面反映这一点还值得商榷。比如,CiteSpace显示,学术英语写作研究中影响力最大的前三项文献分别被引了322次、146次和137次,但该三项文献在Google Scholar上的被引频次分别高达11384次、7117次和2349次(数据的获取时间为2016年10月27日)。这可能是因为在本研究中,用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数据仅下载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来源较为有限。因此,未来研究可拓展数据来源,整合不同数据库的文献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的整体面貌。

Baverstock,A.2012.“Why self-publishing needs to be taken seriously”.Logos 4.pp41-46.

Bazerman,C.1988.Shaping Written Knowledge:The Genre and 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Article in Science.Madison,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Berkenkotter C.& T.Huckin.1995.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Cognition/culture/power.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Biber,D.,S.Johansson,G.Leech,S.Conrad & E.Finegan.1999.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Harlow,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Carrió-Pastor,M.2013.“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sentence connectors in academic English”.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English 3.pp192-202.

Chen,C.2006.“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pp359-377.

Chen,C.& L.Zhang.2017.“An inter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use of hedging by Chinese and Anglophone academic English writer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pp38-62.

Chen M.2013.“Overuse and underuse:A corpus study of English phrasal verb use by Chinese,British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3.pp418-442.

Cheng, A.2006.“Analyzing and enacting academic criticism:The case of an L2 graduate learner of academic writing”.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4.pp279-306.

Cheung,Y.2010.“First publications in refereed English journals:Difficulties,coping strategies,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udent training”.System 1.pp134-141.

Cortes,V.2013.“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Connecting lexical bundles and moves in research article introduction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1.pp33-43.

Demirel,E.& H.Ahmadi.2013.“Lexical bundles in research article acknowledgements:A corpus comparison”.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2.pp457-468.

Gea-Valor, M., J. Rey-Rocha & A. Moreno. 2014.“Publishing research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An analysis of Spanish scholars'academic writing nee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36.pp47-59.

Grabowski,L.2015.“Keywords and lexical bundles within English pharmaceutical discourse:A corpus-driven descriptio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38.pp23-33.

Grant,L.2010.“A corpus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I don't know by British and New Zealand Speakers”.Journal of Pragmatics 8.pp2282-2296.

Graves, H., S. Moghaddasi & A. Hashim. 2013.“Mathematics in the method: Exploring the macro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research articles in mathematics”.Discourse Studies 4.pp421-438.

Hsu,W.2014.“The most frequent opaque formulaic sequences in English-medium college”. System 47.pp146-161.

Hu,G.& S.Lam.2010.“Issues of cultural appropriateness and pedagogical efficacy:Exploring peer review in a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class”.Instructional Science 4.pp371-384.

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Harlow,England: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Ivanic,R.1998.Writing and Identity: 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Philadelphia,Pennsylvan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Khedri,M.,C.Heng & S.Ebrahimi.2013.“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markers in academic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two disciplines”.Discourse Studies 3.pp319-331.

Lave,J.& E.Wenger.1991.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a,M.& B.Street.1998.“Student writing in higher education:An academic literacies approach”.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pp157-172.

López-Navarro,I.,A.Moreno,M.Quintanilla & J.Rey-Rocha.2015.“Why do I publish research articles in English instead of my own language?Differences in Spanish researchers'motivations across scientific domains”.Scientometrics 3.pp939-976.

Mu,C.,L.Zhang,J.Ehrich & H.Hong.2015.“The use of metadiscourse for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pp135-148.

Myers,G.1989.“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Applied Linguistics 1.pp1-35.

Paltridge,B.2015.“Referees'comments on submissions to peer-reviewed journals:When is a suggestion not a sugges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pp106-122.

Qin J.2014.“Use of formulaic bundles by non-native English graduate writers and published autho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System 42.pp220-231.

Quirk,R.Foreword.2000.In D.Biber,S.Johansson,G.Leech,S.Conrad & E.Finegan (eds.).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p.F2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Séror,J.& S.Zappa-Hollman.2005.“Review of John M.Swales' (2004) 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pp349-351.

Sun,J.2001.“Review of Ken Hyland's (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TESOL Quarterly 2.pp344-345.

Swales,J.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ales,J.2001.“Review of Ken Hyland's (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Suppl. 1.pp495-498.

Swales, J. 2004.Research Genres: Explorations and Application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ng,Y.2013.“Exploring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use of hed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cientific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1.pp23-36.

毕劲、秦晓晴、宋德伟,2014,国外二语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趋势及其启示,《外语教学》第2期。

陈国华,2000,《导读》,In D.Biber,S.Johansson,G.Leech,S.Conrad & E.Finegan (eds.).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2014,《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冯佳、王克非,2014,近十年国际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的CiteSpace分析,《中国外语》第1期。

冯佳、王克非、刘霞,2014,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外语电化教学》第1期。

李翠白,2006,西方情境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反思,《电化教育研究》第9期。

徐锦芬、聂睿,2015,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动态可视化分析(2004—2014),《外语电化教学》第4期。

张军(Lawrence Jun Zhang)、王丽萍、吴红云,2017,认知语言学视阈下二语习得语言复杂度研究的元分析(1990—2015),《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春季刊。

张凯、王同顺,2015,国外二语/外语交互活动中纠错反馈十年研究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猜你喜欢

体裁图谱聚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