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
2017-03-29河北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
河北经贸大学 高 霄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
1.引言
学习者的二语写作受其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等多因素协同影响。首先是二语语言因素的影响。二语写作涉及诸如二语词汇、语法与语篇等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的运用情况将直接作用于二语写作,因此有关二语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如Sasaki& Hiros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二语语言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解释力最强(所有变量能够解释二语写作成绩54.5%的方差,其中二语能力能解释32.6%的方差)。Polio&Shea(2014)和 Schoonen et al.(2003)也发现语言知识对写作的贡献最大(二语语言知识能够解释二语写作成绩80%的方差)。马广惠(1998)则将二语语言所有因素放在一个系统框架内探讨其对二语写作能力的影响,最终发现二语语言不同因素对英语写作能力的预测方式及解释力大小。其次,还有研究发现母语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影响基础在于语际间存在着深层共享能力。如 Beare & Bourdages(2007)和 Van Weijen et al.(2009)发现母语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包括帮助写作者应付二语写作语言层面遇到的困难,或有助于写作者形成思想或内容,还可以帮助写作者做出有效的计划、调整、监控或修正。王立非(2004)则建立母语语言能力向英语写作能力迁移的理论模型,模拟出汉语语言因素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路径图,从而发现母语语言诸因素对二语写作成绩的预测力及影响方式。总之,诸多研究发现语言因素(二语及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贡献很大。
但除语言因素外,二语写作还须考虑写作者的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作用。写作是在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进行思维的能力(Vygotsky,引自Thadphoothon,2014;Cynthia,2015)。写作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述、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及篇章的合理布局等均需思辨能力的参与。
然而纵观文献,只能看到基于二语写作过程(process-based)或写作成品的文本内容(productbased)探讨思辨能力的少数相关研究。如Hayes&Flower(1980)基于二语写作过程分析,认为写作者的构思过程包括生成思想、组织思想和设定目标等三个子过程,而李志雪(2007)进一步指出写作过程是这三个子过程的循环往复。Stapleton(2001)则通过对日本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论点、论据、推理和结论等内容的确立、选择与陈述,以及推理过程中可能犯的推理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在文化方面并没有差异,但话题熟悉度与背景知识会影响思辨水平的发挥。文秋芳、刘润清(2006)基于写作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四个年级120篇英语议论文作文内容,确立作文内容的四个评估参数,并据此分析学生抽象思维特征。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二语写作推测写作者的思维特征,很有意义,但是反过来探讨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成绩的预测力大小以及影响二语写作的方式亟待探讨。本研究则力图通过量化分析弥补此不足。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1)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成绩的整体预测力有多强?(2)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成绩直接预测力多强?(3)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成绩有多强的间接预测力?语言因素作为中介变量在其中起多大作用?
2.2 理论模型构建
本研究基于思辨能力与语言因素及写作行为间的关系,并综合马广惠(1998)提出的二语语言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的系统影响理论模式和王立非(2004)提出的母语语文能力对二语写作能力的影响理论模型,构建出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影响二语写作的初始理论模型。模型中思辨能力被视为最重要的自变量,其他语言因素为中介变量,二语写作为因变量,如图1。
图1.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影响的初始理论模型① 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指出。在讨论上述变量间关系时,应该承认,影响往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但结构方程多组数据分析法又称因果建模,强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且鉴于本研究的目的,因而所构建的理论模型主要考虑变量间的单向关系,暂不考察变量间的双向关系。
所构建的初始理论模型有两个假设。第一,思辨能力直接对二语写作产生影响。第二,由于语言知识对写作水平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母语写作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也具有较强的预示作用,因此二语语言知识、母语语言知识、母语写作水平成为思辨能力影响二语写作水平重要的中介变量。这两个假设是否能够成立,初始理论模型中的路径是否存在,还要通过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拟合度检验予以验证。
2.3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某省4所高校9个自然班232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约21岁,接受母语课堂教学平均12.5年,接受英语课堂教学平均11年。来自不同类型院校(分别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及财经类)。
2.4 研究工具
为了有效测量被试的思辨能力、语言知识水平及写作水平,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五种测量工具。
思辨能力测试利用文秋芳等(2009,2010a,2010b)开发的量具。量具所界定的思辨能力涵盖高等教育目标所涉及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及论据评价能力等(Chapman,2005)。量具题型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客观题从认知维度测量被试的思辨分项技能,共40道题,测试时间为45分钟;难易度、区分度、内部一致性等均达到统计要求,效度也得到较好验证。主观题为一篇汉语文本,内容是来自各方的有关汶川大地震而“闻名”的“范跑跑”的评论。要求学生用汉语回答问题(包括文章的写作目的、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主要结论和论证过程等)。测试时间为45分钟。
汉语语言知识水平测试侧重考查其汉语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水平。题型有客观选择题与主观题,时间为60分钟,题目共41个,源自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目及根据高考语文试卷改编的题目。量具经过多次试测及修订,难度系数、效度与信度均达到统计学要求。
二语语言知识水平重考查其英语词汇、语法、语篇等知识水平。量具题型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时间为60分钟,共55道题,题目源自专业四级考试真题或根据真题改编的题目。量具经过试测、修订后,各项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
汉语写作水平测试要求被试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发表个人观点,指导语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你有怎样的看法?”限时50分钟,字数不低于600字。此话题具有熟悉度恰当、兴趣度得当及难度适中等特点;字数要求的理据为某些省份高考作文字数要求不低于600字。
二语写作水平测试要求被试就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到农村做村官这一话题发表个人看法,题目 为 “College Graduates Working as Village Officials”,时间50分钟,词数不少于350。选取此话题鉴于两方面考虑:(1)与汉语写作话题较为接近;(2)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开始留意或关注毕业信息,通过某些途径会了解到一些有关大学生做村官或国家有关此话题政策的情况、内容或有关信息。此外,测试没有提供写作提纲,没提供限制性材料,目的是努力给被试一个相对宽松的论述空间,将更多的注意力与兴趣点集中于审题、立意、布局与陈述等写作过程的思维环节上。
2.5 研究变量
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工具AMOS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由一个结构模型与五个测量模型组成。结构模型包含五个潜在变量,每个潜在变量分别由一组观测变量来反映,构成测量模型,共13个潜在变量。变量代码及其间关系见表1。
表1.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关系、代码及说明
2.6 数据收集与分析
2.6.1 数据收集程序
研究涉及的变量较多,数据收集任务繁琐,且任务都在课堂环境下完成,因而数据收集时间较长,在各校均持续约一个月。工具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积极配合,被试态度端正。数据收集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的。
2.6.2 数据准备程序
结构方程模型要求无缺省值数据,所以在分析数据之前需要核查量具中是否存在缺失数据。针对不同题型,判定缺失数据与错误答题的方法有所不同,如分别区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中的缺失数据与错误答题。根据判别标准,删除18份缺失数据,最终有效数据232份。
2.6.3 数据分析程序
数据分析主要涉及两大类题目,第一类为客观题(包含思辨能力、母语及二语语言知识三个量具中的客观题),第二类是主观题(包含母语、二语语言知识、思辨能力中的主观题和母语写作与二语写作)。客观题根据正确答案按每个题目设定好的分值赋分。对于主观题,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方案。思辨能力主观题根据五个参数(切题性、精晰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进行评分。母语写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予以评估,前者评估参数设定为4个,即作文切题性、论点明确性、篇章连贯性与说理透彻性(文秋芳,2007),后者有3个评估参数,即流利性、准确性与文采性。二语写作评估也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前者的评估与母语“内容”的评估参数及标准相同,后者评估有3个参数,即流利性、准确性与复杂性(梁茂成,2005)。
评分标准制定后,根据本研究目的及实际需要,选择了素质较高的评分员(母语写作有2名评分员,二语写作有3名评分员),并进行了培训。针对三种主观题的评判,评分员的选择条件与培训不完全一样。首先是思辨能力量具的主观题评分员的选择、培训与正式评分,然后是母语与二语写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培训与评估。全部评分工作历时近2个月。评分结束后,研究者将各位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按分项成绩录入SPSS,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7 初始模型检验过程
统计软件AMOS有两套模型。第一套为结构模型,用以界定潜在自变量与潜在因变量间的关系;第二套是测量模型,界定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结构模型中潜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多元数据统计工具的步骤进行操作,检验初始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之间的拟合度。经过反复尝试,最终确定了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因果模型。
3.结果与讨论
3.1 因果模型
研究者依据结构方程统计软件AMOS的要求,基于变量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经过反复尝试,最终确定图2路径图为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因果模型。选择这个模型主要有两个原因:(1)拟合度检验指标均达到统计要求;(2)从理论上能够简洁明确地反映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预测力大小及影响路径。
图2.潜在变量间的因果模型
模型显示,思辨能力通过四条不同路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二语写作水平,即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思辨能力直接作用于二语写作水平的程度,间接影响指通过三个中介变量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程度,三个中介变量分别是二语语言知识、母语写作水平及母语语言知识。这四条有效路径的结构方程式见表2。
表2.线性结构方程式
3.2 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的整体预测力
根据上述方程式,可以发现,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四条路径来完成。第一条路径系数为0.26,这是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形成的直接预测,说明思辨能力能直接解释二语写作成绩6.76%的方差。第二条路径系数为0.31,这是以二语语言知识为中介变量的路径系数,说明思辨能力通过二语语言知识解释二语写作成绩9.61%的方差。第三条路径系数为0.14,这是以母语写作水平为中介变量的路径系数,由此可计算出思辨能力通过母语写作水平可解释二语写作1.96%的成绩变异。第四条路径系数为0.13,这条路径以母语语言知识、母语写作水平为中介变量,思辨能力通过这条路径可解释二语写作成绩1.69%的方差。由此可以计算出,思辨能力可直接解释二语写作成绩6.76%的方差,间接解释13.26%的方差,整体解释20.02%的方差。我们认为这种预测力是合乎情理的,主要有以下五个理据。
第一,思辨能力量具与二语写作测试所测查的内容不同。思辨能力量具以母语为中介,测试的是学习者的分析、推理与评价等技能的高低。但是英语作文测试以英语为输出介质,写作过程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不仅仅包括写作者的思辨能力、语言知识水平与母语写作水平,还牵涉到任务类型、话题熟悉度、写作策略、写作动机与语言知识提取速度等因素。即二语写作涉及的因素更为丰富,这些因素协同作用于二语写作,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思辨能力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总共能够解释二语写作成绩20.02%的方差,在情理之中,同时初步证明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成绩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思辨能力对不同思辨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影响情况有差异,这会影响对整个样本的预测力。研究者根据思辨成绩将学习者分为高、中、低三种不同水平组,然后进行思辨成绩与二语写作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其一,对于中等思辨水平学习者来说,两者成绩相关系数达不到显著水平,说明思辨能力对此组学习者作文成绩的预测力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会影响思辨能力对整个样本的预测力。这里需要指出,中等水平学习者情况较为复杂,很难说思辨能力对其写作没影响,只是没达到显著水平。其二,对于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学习者来说,两种成绩关联程度达到显著水平,不过也仅呈中等关联程度(相关系数分别为 0.501 与 0.413,显著水平为 0.000)。由此可以判断,思辨能力对整个样本写作水平的解释力约为20%在情理之中(思辨能力对不同思辨水平学习者的影响不同,这种差异是否意味着阈值的存在,值得后续研究分析)。
第三,限时测试作文中对初稿进行修改的活动会减少,这可能会部分地影响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解释力。对初稿的修改过程是写作者运用思辨能力对全篇作文进行自我调整、监控与评价的过程。但在限时测试作文中,被试会受时间限制因素的影响,学生也会力求保持卷面的整洁与美观,因而对作文的修改活动会减少,思辨能力的参与也会减少,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解释力。
第四,本科教育阶段仍是英语专业学习者巩固与提高语言水平的阶段,语言因素的贡献大于思辨能力的作用在情理之中。毕竟是二语写作,用以表达观点的语言是英语,所以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会明显地影响英语作文的质量。
第五,本研究样本具有相对同质性,变异性不够强,对思辨能力的预测力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研究对象为方便样本,来自四所省属重点院校,样本相对单一,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性,其测试成绩存在变异性不够强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解释力。
3.3 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直接预测力
根据有效路径方程式,可以发现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直接预测力,路径系数为0.26,即思辨能力能够直接解释二语写作6.76%的成绩变异。不过文献研究中少有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实证数据,因此无法与相应的研究做对比。但文献中有元认知水平对二语写作影响的探索,而元认知与思辨能力都是对自我认知水平的监控(Lockwood,2003),所以本研究以这类分析结果为参照做比较分析,以发现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影响是否符合逻辑与现实。
有些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了元认知知识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预测力。如Sasaki&Hirose(1996)的研究结果发现元知识水平能解释二语写作成绩 0.3%的方差;吴红云、刘润清(2004)计算出元认知三大构成要素能够解释12.7%的二语写作成绩变异;Schoonen,Gelderen,de Glopper,Hulstijn,Simis,Snellings& Stevenson(2003)研究结果发现元认知知识可以直接解释5%的二语写作成绩变异。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元认知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的解释力。本研究中思辨能力可以直接解释二语写作成绩6.76%的方差,相比而言,与上述三项研究中元认知的解释力较为接近。
3.4 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间接预测力
通过回归模型可以发现,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间接影响,通过三条路径实现,即分别以二语语言知识、母语写作水平及母语语言知识三个中介变量对二语写作水平形成影响。通过这三条路径,思辨能力可间接解释二语写作成绩约13.26%的方差。
下面分别讨论这三条不同路径。首先,二语语言知识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思辨能力通过二语语言知识对二语写作形成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31),可解释二语写作成绩9.61%的方差。通过回归模型可发现:二语语言知识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最强的预测力,也正因这一具有最强解释力的中介变量,决定了思辨能力通过此路径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方式。其次,母语写作水平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思辨能力通过母语写作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形成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14),可解释二语写作成绩1.96%的方差。这说明母语写作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预测作用,是其作为中介变量的前提,这也决定了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方式。最后,母语语言知识和母语写作水平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思辨能力通过母语语言知识和母语写作水平对二语写作水平形成间接影响(0.13),能够预测二语写作成绩 1.69%的方差。这种间接影响以母语语言知识和母语写作水平为中介变量,即思辨能力通过母语语言知识(0.78)和母语写作水平(0.55)实现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0.30)。
3.5 未进入模型的路径
与所构建的初始模型相比,最终与样本数据拟合最好的模型中,有三条路径没能达到统计意义,不能纳入模型中。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变量没有融进模型,不等于它们对英语写作水平或其他变量没有影响,而是因为在一个系统模型中,和其他变量相比,它们的变异不能显著解释英语写作成绩或其他变量成绩的变异。下面详细分析这三条路径。
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路径。本研究中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写作水平的影响没达到统计学水平,与某些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对语言知识的界定有所不同(本研究中的母语语言知识不包含读与写两项技能);其二,本研究中母语语言知识与二语写作水平间的关系可能受其他变量间复杂关系的影响,而变得达不到显著水平。
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语言知识影响的路径。不同于以往某些研究结果,本研究中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语言知识的影响未能达到显著水平,可能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二语语言知识水平测试题目的要求可能会影响某些被试水平的发挥,以至于二语语言知识水平达不到阈值假设中的阈值。其次,量具某些题目可能让某些被试不适应,这会影响某些被试母语语言知识水平的发挥。而文献显示,母语水平若达到且只有达到迁移的能力,才会向二语学习迁移(Odlin,2005)。再次,在执行评价标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答案有可能会出现评估标准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最后,模型中变量间的关系互相影响,母语知识水平与二语知识水平间的关系会受到模型中其他变量间关系的影响,或相互抵消或相互抑制,使两者间关系变得不具有统计意义。
二语语言知识对母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路径。二语语言知识对母语写作水平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不具有统计意义。这与有些研究发现(Cunningham&Graham,2000;MacKay & Flege,2004)有所不同。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非浸入式的二语学习方式不足以对母语写作水平形成显著影响;二语语篇知识对母语写作水平有影响,但二语词汇、语法知识的影响却是有限的;母语写作水平可能会受二语语言知识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易达到显著水平。
4.结论
本研究通过路径分析,主要有三个发现。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整体预测力,总共能够解释二语写作成绩约20%的方差,说明思辨能力的直接影响及通过中介变量形成的间接影响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思辨能力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直接预测力,可以解释6.76%的二语写作成绩变异;思辨能力通过中介变量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具有间接影响,能够解释13.26%的二语写作成绩变异。研究厘清了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语写作水平的预测力,对二语写作科研及教学研究乃至解决二语写作水平与思维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然而,尽管本研究力求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但仍存在某些不足。如用以反映被试写作水平的指标还需完善,对研究结果的推广及应用需持谨慎态度,希望对其他研究有所启示。
Beare,S.& J.S.Bourdages.2007.“‘Skilled writers’generating strategies in L1 and L2:An exploratory study.”In G.Rijlaarsdam,(Series Ed.)& M.Torrance,L.Van Waes & D.Galbraith (Vol.Eds.).Studies in Writing,Writing and Cognitio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pp75-96).Amsterdam:Elsevier.
Chapman,J.2005.“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ssment of thinking skills.” http://www.cambridgeassessment org.uk/ca/digital/Assests/109493_ The_ development_of_the_Assessment_of_Thinking_Skills pdf(May-10-2016).
Cunningham,T.H.& C.R.Graham.2000.“Increasing native English vocabulary recognition through Spanish immersion:cognate transfer from foreign to first languag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pp37-49.
Cynthia,C.2015.“How to use critical thinking in your essay and write smarter”.https://www.kibin.com/essay-writingblog/critical-thinking-essay/(Septermber-15-2017).
Hayes,J.R.& L.S.Flower.1980.“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In L.W.Gregg & E.R.Steinberg (Eds.).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132-185).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Publishers.
Lockwood,D.F.2003.“Metacogni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for effective learning.” http://members.shaw.ca/donlockwood/critical.htm# (July-5-2016).
MacKay,I.& J.Flege.2004.“Effects of the ag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n the duration of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sentences:The role of suppression”.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pp73-396.
Odlin,T.2005.“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and conceptual transfer:What are the concept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5.pp3-25.
Polio C.& M.C.Shea.2014.“An investigation into current measures of linguistic accuracy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6.pp10-27.
Sasaki,M.& K.Hirose.1996.“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EFL students'expository writing”.Language Learning 46.pp137-174.
Schoonen,R.,A.V.Gelderen,de K.Glopper,J.Hulstijn,A.Simis,P.Snellings & M.Stevenson,2003.“First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The role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speed of processing, and metacognitive knowledge.”Language Learning 1.pp165-202.
Stapleton,P.2001.“Assess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writing of Ja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insights about assumptions and content familiarity”.Written Communication 4.pp506-548.
Thadphoothon,J.2014.“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A proposed intellectual framework.” http://www.google.cn/search?hl= zh-CN& source = hp&q =Enhancing+critical+thinking+in +language+learning+through+computer-mediated+collaborative+learning+pdf&aq=f&oq= (December-21-2016).
Van Weijen,D.,H.van den Bergh,G.Rijlaarsdam & T.Sanders.2009.“L1 use during L2 writing:An empirical study of a complex phenomenon”.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4.pp235-250.
马广惠,1998,《中国大学生的母语写作能力、英语分项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的系统影响》,南京大学博士论文。
梁茂成,2005,《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南京大学博士论文。
王立非,2004,《汉语语言能力向英语写作迁移的路径与理据》,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秋芳,2007,作文内容的构念效度研究,《外语研究》第3期:66—71。
文秋芳、刘润清,2006,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外国语》第2期:49—58。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2009,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理具的理论框架,《外语界》第1期:37—43。
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2010a,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外语教学》第1期:55—63。
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2010b,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外语界》第4期:19—26。
吴红云、刘润清,2004,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18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