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范式的设计与实施
2017-03-29王艳霞严舒刘巧云黄昭鸣
王艳霞 严舒 刘巧云 黄昭鸣
1 引言
人类在认知世界与认知自我时都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中分析客观事物的异同,在比较中学习认知[1]。比较属于认知领域的一种思维过程与方法,也是人类大脑中的一种语义运算活动。比较作为语言学中重要的语义范畴,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人们通过对比不同的对象,得出高下异同[2]。比较这一概念反应在汉语语言里,形成了一种较有特色的比较句句式。
首先进行比较时,需要儿童对比较对象的特征、属性、功能有所认识,然后从中筛选确定的比较基准点,根据观察分辨具体情况,基于一定的比较句语法规则进行编码后形成比较句。学前儿童通过比较句的习得可以提高自身的感知分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句使用较多,对日常交流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的发展普遍存在缺陷,其康复训练方法较少。如何设计与实施针对语言障碍儿童的比较句康复训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比较句的定义、类型、特征和内容及临床实践,尝试构建比较句的康复训练参考范式,以期为一线语言康复工作者提供参考。
2 比较句的定义及类型
2.1 比较句的定义
比较句是指句子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值等成分构成,如“苹果比草莓大”、“小明跑得快”、“他考试分数和我一样多”等。在语义上,比较句描述了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某个属性(维度)上(相同或不同)的位置关系。概括而言,比较句是指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3]。
2.2 比较句的类型
在汉语语言体系中,比较句的形式多样,语义丰富,语用功能也较复杂,但是各种不同的比较句都有鲜明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根据马建忠等[4]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比较句分为差异性比较、同一性比较、极差性比较3个类型。差异性比较是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某一属性进行比较,常见属性有大小、高矮、长短、数量、轻重、颜色、年龄等方面,常用句型为:“篮球比乒乓球大”;同一性比较是指对两个不同物体的部分相同属性进行比较,常用句型为“西瓜和篮球一样圆”,如一个红色圆形,一个蓝色圆形,大小一样,则可以描述为“红色圆形和蓝色圆形一样大”;极差性比较是指对3个事物同一属性的比较,最常见的句型是“最+形容词”的形式,如西瓜、苹果、草莓,比较他们的重量,则可以描述为“西瓜最重,草莓最轻。”
3 比较句训练范式设计的目的和依据
语言障碍儿童在比较句的理解和表达上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在理解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是不理解比较的含义、不会比较;在表达方面常出现颠倒比较主客体、遗漏比较词、句式不完整等。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范式设计与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儿童进行两个或多个事物相关属性的比较,理解比较词“比”、“一样/不一样”、“最”的含义,会用比较句型表达,并最终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研究表明,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较成人复杂,因为儿童大脑正处于不断发育、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语言障碍儿童的发育过程遵循着正常发展顺序,但表现上低于其年龄的语言特征[5]。因此,在进行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范式的设计时,需以普通儿童比较句发展的心理基础及发展规律为依据。普通儿童由于类型差别意识和性状差别意识的建立,2岁时已能从同类事物集合中通过比较选择带有区别性特征的事物,并赋予定指性,产生朦胧、低级的关于事物的差别意识,为比较句的产生奠定心理基础;2岁半~3岁半是儿童比较句的发展阶段[6,7],能够解决感知运动水平的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比较句的语义类型逐渐健全,但各种类型(差异性比较、级差性比较、同一性比较)发展并不均衡,差异性对比比重大。4~5岁是儿童比较句的成熟阶段,比字句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比例大幅上升,已占比较句总数的46.5%,4大类发展基本均衡,同时该阶段各句式句子构成成分扩展,长度增加,语义丰满。
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的康复训练,还需要考虑儿童是否具备理解和使用常见形容词,如大小、高矮、长短、轻重、颜色等;同时儿童还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会说简单句等基础能力。
4 比较句训练范式的内容
本研究设计了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的参考范式。比较句的理解与表达划分为5个目标层级,具体为组句、仿说、替换、添加、运用(如图1所示)。通过“阶梯式训练”帮助语言障碍儿童理解和表达比较句。本参考范式的设计将以差异性比较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同一性比较和极差性比较的教学思路可借鉴。
图1 比较句训练参考范式
该训练范式中,5个目标层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训练过程中康复训练师发现该学习者难以掌握某一目标层级,可根据学习者课堂表现考虑退回前一目标层级进行巩固练习。
4.1 组句
组句是儿童能够独立比较两个物体的同一属性,并在提示下正确理解并表达“XX比XX大/小”。在进行独立比较时,首先会涉及比较的对象,儿童认知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康复师需准备丰富的实物、模型或图片,也可以是动态视频等,关键是能直观反应出所观察的事物,同时注意利用物品的部分可感知性进行教学,如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感官通道,以便于儿童进行物品属性的观察比较。如康复师出示一个篮球和一个乒乓球,让儿童用眼睛看、用手摸等方式观察后,提问“哪个大?哪个小?”,由儿童进行回答。待儿童学会之后,再进行“什么比什么小?”的教学,方法同上(如儿童识字,可出示句式“XX比XX大/小”)。
4.2 仿说
仿说是通过变化比较的主体与客体,让儿童进行句式的仿说,强化儿童理解比较的含义并练习比较句型的表达。该阶段在组句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将比较句式进一步巩固练习。康复师可将上一层级的苹果、草莓换成其他类型物体,如衣服、鞋子、动物等,给予儿童充分的练习。当康复师在桌子上呈现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果,一个是苹果、一个是草莓,说出“苹果比草莓大”后,康复师切换材料,在桌子上呈现2只大小不同的动物模型/图片,一只是大象,一只是老鼠,儿童能够正确表达出“大象比老鼠大”。
4.3 替换
替换是通过比较点的替换使儿童能够进行比较的泛化,进一步提高儿童比较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该阶段康复师出示不同于以上两个阶段比较点的物品,如长短不一的铅笔和彩笔,让儿童比较后表达“铅笔比彩笔长”。当儿童完全掌握之后,再次进行比较点的替换,如轻重不同的西瓜和苹果,让儿童比较后表达“西瓜比苹果重”。以此提高儿童的泛化能力。普通儿童习得形容词的顺序为[8]:外部特征(如大、小)>性质评价(如坏、软)>机体感觉(如:疼、酸)>品行行为(如勇敢、凶恶)、情绪情感(如高兴、舒服)、事件情景(如好玩、危险)>社会生活(如进步)。1岁~1岁半的普通儿童已经开始出现表现外部特征和性质评价两类形容词,且主要是以这两类形容词为主;1岁半~2岁半出现的形容词种类最多,但新增的形容词主要是表机体感觉和品行行为两类,这段时间儿童掌握的形容词类型远远领先于其他年龄段;3岁~5岁期间儿童对形容词的习得处于成熟阶段,但主要还是以形容事物外部特征为主;颜色类的形容词在儿童5岁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说明儿童对颜色形容词掌握的较晚。因此,语言障碍儿童的比较句的训练需要参考普通儿童的一般特征,同时结合其自身形容词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点的替换。
4.4 添加
添加是帮助儿童添加比较主客体的修饰成分,在增加句子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其表达能力。如儿童比较后表达黄色的铅笔比绿色的彩笔长。在添加修饰成分时除了考虑语言障碍儿童的形容词发现情况外,还需要考虑普通儿童平均句长发展的一般特征。根据国内学者齐沪扬等以词为单位统计的汉语普通儿童平均句长[9],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康复师在清楚各年龄段汉语普通儿童的平均句长水平基础上,可以对所使用的康复语料是否适用于比较句添加目标层级的训练作出准确的判断,也能对添加成分后的句子长度是否处于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把控。如:康复师在针对语言能力相当于5岁水平的语言障碍儿童进行比较句康复训练时,在选择比较句的康复语料方面,就要考虑该语料是否能够在添加成分之后,整个比较句长保持在8个字左右的水平。
表1 汉语普通儿童的平均句长
4.5 运用
运用要求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迁移练习,主动地对身边的物品比较,独立、正确的表达。康复师在此阶段的训练过程中,为儿童提供多种生活场景的图片,诱发儿童主动进行比较,并用表达句正确表达。在生活中,要求家长能够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儿童主动正确的比较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属性,并准确的用比较句表达出来。
5 研究反思与展望
综上,比较句的训练在整个语言康复训练体系中句式繁多、内容丰富,训练方式多样。本研究在遵循普通儿童比较句发展的一般规律、语言障碍儿童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语言障碍儿童比较句训练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康复师可以借鉴上述的训练范式框架并与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设计符合当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康复方案。同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康复师关注语言障碍儿童的比较句训练理论与实践,为更好地解决比较句实际训练中的问题而提供建议与支持。
[1]刘琳娜.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比较句习得研究-以伊宁市红旗幼儿园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0.
[2]葛艳娇.比较句的研究现状[J].语文学刊,2012,(4):21-27.
[3]夏群.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9,4(2):62.
[4]尚平.比较句系统研究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6,(2):1-3.
[5]彭雪华.儿童语言障碍临床表现及脑结构MRI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2014.
[6]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儿童比较句和介词“比”习得状况的考察和分析[J].语文建设,1991,(5):16-22.
[7]李红.3~11岁儿童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4):489-490.
[8]肖晶晶.儿童对形容词的习得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7,375(1):177-178.
[9]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