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生提问 展现精彩课堂
2017-03-29佟学唬
佟学唬
摘 要:布鲁纳指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学生提问往往能深深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去思想和创造,从而展现精彩课堂。
关键词:巧用;提问;理解;反思
一、巧用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发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成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充分挖掘问题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追问,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比如,在简算“3.48-2.98”时,起初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此时一位同学举手提问:“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我可以根据类似的整数算式发现这个算式的简算方法吗?”教师追问:“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问题。”此时教室沸腾起来,学生根据整数“348-298”的多种简便算法从而一一呈现“3.48-2.98”的计算方法。如“3.48-2.98=3.48-3+0.02”;“3.48-2.98=3.48-(2.48+0.5)=3.48-2.48-0.5”以及“3.48-2.98=2.98+0.5-2.98”等简算方法,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课堂中师生充分融入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发现”意识是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所在课堂中教师巧用学生提问,充分挖掘提问中的有用信息,为提高学生发现意识搭建平台。
二、巧用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提问是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的现象之一。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妙地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我在教学将小数精确到百分位求近似数时,出示(7.544 0.365 2.967)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看千分位上的4不满5舍掉后近似数是7.54。
生2:我是看千分位上的5等于5,舍掉向十分位进1后近似数是0.34。
师:你们是根据具体题目判断千分位上的数是多少,再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数。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生: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所以最后一个数的近似数是2.97。
当我准备进行下面教学时,教学过程如下:
生:老师,我认为2.967精确到百分位上的近似数是3.00”,(随即有几位同学跟声附和)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知道1.496精确到十分位时看百分位上的数大于5,向十分位进1,得出近似数是1.5;现在是2.967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是7大于5,向百分位进1,百分位上的数就是7。”
师:对呀,你的求法很好,可为什么会是3.00呢?”
生:现在百分位上的数是7,不又大于5了吗?可以向十分位进1,随后又向个位进1,保留两位小数后就是3.00了。”
此时教师心中有数,原来同学们是把求近似数的方法无限制的使用,没有考虑“四舍五入”法和“满十进一”的区别,教师提问:“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生:我们在求2.967精确到百分位上的近似数时,确实应该看千分位上的数并利用五入的方法求出百分位上的数是几,但是此时我们就不能再用四舍五入法再次进位或舍掉了。”
师:原来你认为我们利用一次四舍五入法后就不能继续用五入的方法向前一位进位,那是不是所有的近似数向前一位进1后都不能在进位了呢?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捕捉学生提出问题,尽量利用它们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不断发展。
三、巧用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
理解思维对于学生相当重要,它具有一种神奇力量,学生有了较强的理解思维,便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坚持不懈地思考。因此,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换位思考,考虑提出问题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思维是否有帮助后再做取舍。
比如,教学“小数加减法中4.75+3.4”有这样一段教学片段:
师:联系整数加法想想,小数加法计算时可以怎样列竖式呢?
生:把两个加数的各个数位对齐。
师:其实就是这样,列竖式时要让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指着竖式说),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观察一下,只要怎样就把相同数位对齐?
生: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后,相同数位就会对齐。
师:现在要想让数位对齐,找到窍门了吗?对,小数点对齐后,相同数位对齐,同时和整数加法一样,从低位算起。
这时一位同学提问:“老师,我认为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不一定对齐?”听到这个问题,我当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为了缓解课堂尴尬,我追问:“你的理由呢?”“老师,你看,我把小数点对齐,但结果却和大家算出的结果不一样,也是在8元左右。”当我看到他的竖式后恍然大悟,记得教参里写到“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并不是“把小数点对齐”后“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因此,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后我转移到其他同学身上,问:“你觉得他的竖式列法有道理吗?”学生回答:“虽然小数点对齐,但是后面十分位上的4没有和7对齐。”教师立即迎合:“是啊,即使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不对齐还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需要对齐。”
多亏孩子的及时自由提问,才不会让课堂留下缺憾,由于学生提问,大家更进一步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为后面小数减法的探究打下基础。
四、巧用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提出错误问题后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前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
比如教学“4.5+0.1-4.5+0.1”时,大部分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把0.1和-4.5交换,再利用加法结合律求出答案。受思维定势影响,部分同学提出“用加法结合律让4.5+0.1结合起来,算出结果是0”。当学生提出这样问题时,我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学生说:“如果变成(4.5+0.1)-(4.5+0.1),因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两个数,所以等于4.5+0.1-4.5-0.1,与原式不符,因此不好这样简算。”还有学生说:“我把4.5与0.1调换变成0.1+(4.5-4.5)+0.1后再计算。”一道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大讨论,大家主动参与到学生提出问题的反思碰撞中,此时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适当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反思能力,在反思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徐光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問”的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2]王月珠.运用提问艺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