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策略探析
2017-03-29吴海涛
吴海涛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提升教材使用价值的关键,本文从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出发,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对教材分析的基本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理论基础;基本策略
新课程体系下的教材使用观强调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 这也同样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运用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效果. 笔者认为,做好教材分析是关键.
教材分析的理论基础
1. 教材分析与数学知识
作为教师,通过教材分析,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而且教师理解与掌握的程度自然要比学生的理解层次高很多. 这也就对应着一句俗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当然,这里所谓的“一桶水”,自然不能仅仅只通过教材纸面内容的反映得以体现. 这要求教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充分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要达到以上要求,就需要教师深度分析教材,并对教材编排意图进行揣摩,解读教材编写专家的心理,同时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由此深化、理解数学知识.
青年数学教师关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其把握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影响,唯有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青年教师的成长才能更加迅速,因此,分析教材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此外,教材分析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更是教学实践有序进行的根本所在. 而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已经烂熟于心,但是新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知识之间的结构特点都与旧版本教材存在差别,因此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忽视教材的分析环节.
2.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构
所谓“教材重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改变教材原来的知识呈现方式,以更符合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方式进行的二次设计. 但是上述重构过程显然不是随意进行的,更不是由教师主观臆断来决定的,而且教师不能为重构而重构,即在教材知识的体现非常合理时,教师不能刻意进行重新设计. 而教材内容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材分析的思考过程,换言之,是否需要重构,如何进行重构,这些都建立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之上.
3. 教材分析的概念
研究“教材分析”的概念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我们的分析对象,即什么是“数学教材”. 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教材是师生在数学课堂内外所使用的所有的数学教学资料. 从广义角度来讲,数学教材不一定是那些装订成册、正式出版的课本,凡是有利于学生建构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能力的材料都应该被称为数学教材,如教科书、导学案、习题册、数学期刊、电视教学节目、微课、电子课件等;而从狭义角度讲,数学教材就是教科书,而且这一说法也與我们平常的教学习惯相符,因此本文的研究还是以狭义概念为主.
所谓“教材分析”,就是教师比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精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和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领会编写意图的一个过程. 教材是最能向学生展现数学魅力的重要平台,教师需深度钻研教材,并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解读数学知识的结构以及内在关联,同时对其内部价值进行有效发掘,最后,教师将相关分析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将教材这种静态化文本演变为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化剧本. 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形成改进教材分析的建议,进而促成自身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策略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进行教材分析.
1. 研读教材,整体领会其中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知识探究奠定基础,并为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条件. 因此,进行教材分析的第一步是分析、掌握教材编写意图,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数学教师不重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没有深入地研读教材,因此,他们会在没有分析和领会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进入应用教材的高阶层次,这会导致相应的教学活动不能切合教材的思想,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严重降低教材的使用价值,这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亵渎. 因此,“课改”背景下,“不做教材的奴隶”不是彻底地放弃教材,而是认真地研读教材,整体领会其中的内涵,以达到活用教材,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重要契机.
2. 敢于创新,勇于调整教材内容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都强调不拘一格,要敢于创新,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教材的分析和使用. 在这一方面,我们更要做到灵活多变、创新变革. 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必须注意到课堂建构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原有的教材进行加工与创新,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并改编更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接受水平的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和革新的过程,属于较为高阶的教材分析活动,更是一项将新课程理念和教材观应用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 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不再是读教材和讲教材,而是因地制宜地使用教材、开发教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数学知识的解读,统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是对教材内容更深层次的分析和重构.
例如,在对“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和定理”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整体分析教材,并联系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明确“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以及不规则几何形状的面积计算”“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随后,教师要积极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此做参考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并适当地进行加工和重组. 最终,教师从务实高效的角度入手,将相关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将“三角形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作为学生建构认知的基础,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中位线与底边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进行类比思考和迁移应用,最终帮助学生建构有关梯形中位线的认识.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的有关推论视作中位线定理的判定定理,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建构.
3. 发掘联系,增加实用性和时代性元素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充分发掘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在活化和创新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背景,将时代性元素和实用性元素融入教材内容的整合与重构之中,从而提升教材的价值.
例如,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相关的判定定理是本课的讲解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区分判定定理的不同之处,防止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生对定理的滥用,这样的操作就是将实用性元素进行有效融入. 此外,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实施更深程度的丰富和变化,即把判定定理的区分作为一个讨论课题,交由学生进行探讨与分析,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熟悉相关内容,了解知识的内涵. 再如,在对“反比例函数”进行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呈现给学生,如某商店统计一项商品的销售情况时,发现该商品的价格与销量成反比例关系,请学生结合有关数据构建函数关系式. 这样的操作有助于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教材分析赋予生活化的气息,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分析教材、重组内容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它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专业技能,更是一种对教材的艺术化加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恰当、科学地分析和加工教材,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认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