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

2017-03-29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期
关键词:网民政治文化

李 超 民 王 月

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

李 超 民 王 月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与保障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网络文化 政治功能 政治民主

作者李超民,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王月,女,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广州510275)。

文化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群体整体意识而体现出来的一切活动。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②崔志胜:《网络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江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基于不同学术视角,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会各有侧重,但都不能脱离网络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实际。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政治属性吗?这就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网络文化切实承载了政治民主的理性价值,赋予了网络民主崭新的功能和运作方式。网络文化中渗透着政治教育、社会管理、思想调节等内容,同时也包含着自由、平等、共同体等民主价值。网络文化对政治社会化的推进,政治权利的实施和义务的履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它不仅能使得政治本身的合法权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减少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的成本。二是网络文化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促进了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能使人们在最大广度和深度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而并非局限于因传播环境和文化所限制的政治知识、政治心理等方面。三是对比中西网络文化内容,有助于社会群体对不同的政治文化进行比较,进而做出理性判断,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因而加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研究有着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强化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组织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在传统政治活动中,政治工作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通常过滤了不利于党和政府形象的信息。而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则突破了受限的社会传播机制,构建了新的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政治环境,培养了具有批判性的民主社会。

(一)提升政治认识功能

一是网络政治文化丰富促进公众形成理智思维。传统媒体文化主要以传达政府的政治事务、政治制度以及政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可以通过媒体进行上传下达,使公民得以获取政治文化信息,及时掌握上层建筑的思想导向并提升自身行为规范。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大众平台交流和沟通,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类政治事件和时事热点话题,以增强自身知识的储备和政治经验的积累。此外,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繁,网络社群文化可以使网民增强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使得网民在价值导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失范型网络群体事件,积极参与并推动网络伦理规制构建,从而形成一种带有理想与正义精神的公共性实践。

二是增强了对重要时政议题追踪及生成常态化认知。网民在浏览政治信息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事件通常具有持续性关注,从而形成具有庞大规模的网络“围观”。比如,热门话题“郭美美事件”,显然比“准生二胎政策”受关注度要多。这充分说明网民会借助网络文化传媒,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之中,甚至导致盲目性和情绪化的舆论压力。但是随着媒体和社会精英阶层逐渐深入到此议题的探讨、争论、妥协和合作中来,最后终将以组织化的形式走向理性和反思。当网络议题逐渐冷却并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参与该问题探讨的公众此时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甚至形成常态化认知和常态化参与公共议题的行动。

三是增强了对政治参与途径的多样化理解。传统政治参与形式具有单一性和机械性,而网络技术使得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比如电子投票代替了传统的选举投票方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电子系统或公共平台进行投票和计票等行为。它有效避免了投票人和被投票人之间关系处理,能提升投票的公平和公正。此外,网络论坛是具有共同话题、共同兴趣爱好的网民进行信息交流、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平台。我国网络时政论坛是公民参政议政的有效渠道。如“强国论坛”,网民可以在论坛上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提出新观点、新建议。同样,通过微博、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民也可以了解我国的政治话题。

(二)增强政治判断能力

网络文化传播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意识形态识别能力。政治行为实践不仅体现在可见的行动上,比如选举、决策等,也体现在不可见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上。政治判断的首要问题是意识形态判定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引着人们进行政治实践。托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①俞吾金:《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求是学刊》,1993年第1期。意识形态是观念的集合体,每个社会都有其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思想与想法,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政治状况的认知,更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政治本身价值的认同。同时,网络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集纳性,可通过各种平台聚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政治信息,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实现从一维转向多维,从单向走到多向,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从法治文化层面,网络文化传播能提升人们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权力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由于经济、文化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通过网络文化传播,形成了信息的网络状格局。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通过网络进行政治表达的机会更加公平,获得的政治回应的效果也十分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民认同自己的政治权力,巩固了人们对政府合法性地位的认同。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实质意义上的言论和思想上的自由;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更是具有了相当程度上的政治话语权。

网络文化促进人们的政治表达与参与,提升了人们对政治合理性的判断。国家政治结构所能提供的政治参与渠道越畅通,社会民众的参与热情也将越高,相应的参与者也就越多。然而传统的政治表达,信息流通往往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局限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文化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和输出信息,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的良好政治互动。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可,而且能够激发网民参与政治的热情,促进言论自由,提升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人们对政治合理性的认同与判断。

(三)优化政治评价

大众媒体是单向传播模式向受众传达政治信息,同时传统的公众传媒资源也绝大部分由大众传媒独享,它作为一种播放型的传媒,传播方式是单向的,比如“新闻联播”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信息传及播音主持等相关人员,形成单向式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同时受众变成了单纯的“接收者”。一般情况下,受众接收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或者中心意识的传播。因此,作为“接收者”的大众可以依据媒体人的相关评论或者判断形成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行政治评价和选择。而网络文化传播实现了信息传递着与受众的互动,并形成了“对话式”评价模式,为受众接受信息提供了良好的补充。

网络文化具有实现民众政治诉求表达的功能。民众借助网络文化能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合理快捷地表达出来,并及时传递给行政管理者,使得政府部门及时有效了解,化解公众之间及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以便使社会治理活动取得公众最大限度的认可。任何一个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人也同时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界限就开始变得模糊。网络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可以为每一个受众所共享。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编辑、记者成为网络公共生活甚至是事件解决、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比如电视台“叩应”节目、专题网站上的“网友留言”等等大众平台的开放,使得媒体与受众“对话”成为可能。通过这种对话式交流,可以使得大众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响应,也使得网民不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在对政治信息的关注中加深了解,形成合理的政治评价。

媒体与媒体对话形成多元化中心评价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由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逐渐发展成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也就是个人自媒体文化工具形成的“多中心”对话模式。例如博客的兴起,它具有“追踪引用”的功能,它使得作者可以对自己文章内评论、引述的内容加上超链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别人对你的文章进行了评论,不论是褒是贬,被联结的对象都可以对评论做出相应的回应。受众便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成为了另一个媒体,可以与其他媒体平等对话。网民由此拥有了来自民间的发言权。与政府性组织相对应,可以形成例如电子社群、社会组织甚至是利益集团的非政府性组织结构。因此,通过媒体间的对话,可以使得人们的政治态度更加的明确且符合实际,有利于政治事务的正确评价和正确态度的合理形成。

二、促进政治认同

人们在意识形态范畴通常容易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归属感,在政治态度与政治信仰方面同样也会产生认同感。首先对政治内容形成心理认知和心理倾向,随着情感式的认同逐渐发展成为理性认同,并自觉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认同。

(一)增强制度认同

制度是由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它包括规范个体的行为、组织人们的社会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它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制度化水平。较好的组织制度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够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但是只有这种社会制度得到了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才能够成为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维系秩序的“纽带”。列宁曾经指出:“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 ,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所以实现政治认同的关键首先是实现制度认同。

社会制度是评判是非标准的尺度,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够成为正义的标准,它是协调利益关系,缓解社会冲突的保障。经济全球化逐渐带动了政治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利益分化也加深了社会矛盾。不同的社会由于其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当各种意识形态碰撞时,避免不了对抗和冲突。不同价值观发生碰撞,不同利益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虽然秉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制度文化,但人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制度文化排异性。网络文化最大限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碰撞、比较中了解与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实惠与利益,自然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二)增强政治角色认同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有些不同的行为标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都必须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形成角色认同感。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政治角色,有助于认知和理解自我政治角色的身份和价值。政治角色是人们在政治过程中行为期待,社会的政治权利与社会义务的承担者。每个社会主义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都处于政治过程之中,于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一定的政治角色,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这是承认、重视与实现人人参与国家政治、监督政治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在社会化过程中,当社会成员形成强烈的政治角色认同时,它会对社会的政治民主发展和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当社会成员的政治角色认同度相对低时,甚至会出现较强的政治离心力时,原有的政治体系与政治秩序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可能会出现社会成员颠覆现有政治体系秩序的现象。网络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的民主,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能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切实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网络文化传播能引导与改变人们的政治观念,使现代民主的思想深入头脑,提高网民的政治修养,使其对自己所扮演的政治角色有正确认知和自我期望。网络文化能引导人们建立政治角色的规范体系,把政治角色行为纳入法律规范之中,避免政治角色冲突的结构化。人们体验政治角色的内心感受,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参与政治生活,进而影响政治决策,保障政治秩序。

(三)增强思想认同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和攻坚阶段,深层次结构性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使不少的民众出现了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对我国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放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李超民:《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意义与实现途径》,《东岳论坛》,2013年第12期。增强思想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网络文化通过宣扬社会道德及行为规范,使网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社会道德允许的,什么是违背社会伦理的,进而使网民开始关注自己的言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②李礼:《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方法》,《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网络文化传播依靠强大的现代传媒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塑造关于我国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符号或图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和文化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与文化价值。网络文化信息全面并有针对性地覆盖受众,能实现传播并影响网民思想和观念,促进人们形成价值认同。“在精神文化层面,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是社会中个体价值观念的凝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构建应当关注作为个体人的价值和尊严,着眼于网络受众的价值需要和现实困惑,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社会中各种价值的冲突,引领网络受众在多元价值环境中找到先进科学的价值理念,从而在个人价值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中形成切合点,在网络阵地中实现个人与社会、数字与价值、物质与精神的有效融通。”③汪馨兰、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求实》,2013年第5期。互联网利用搜索引擎,把预定信息的政治内容、提要和标题等相关内容从信息丛中“ 拉” 出来,然后按照不同用户预设的要求再把信息“推”送到用户的桌面,有效传达思想精神、意识形态和政策制度等政治信息,也以其实时、安全、高效且较低成本的方式满足接收者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政治精神的影响,并遵循政治导向,进而形成思想认同。因而,我们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网络文化作品中去,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网络文化作品,用思想观念感染人、教育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保障政治参与

网络文化对于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监督等社会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民主决策

塞缪尔·P.亨廷顿指出:“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就是公众的政治参与,参与程度与规模是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标尺。”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公众是否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透明性给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又一重要平台。网民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意见箱、博客、微信等网络文化的具体形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作为网络政治参与者可以在网络中根据某个问题设置相应的讨论区,形成相关的专栏,比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为社会民主建言献策”等课题的设立,就搭建了政府部门与人民相互沟通的良好平台。在网络议题的探讨过程中,政府部门就可以收集群众所表达的意见和想法,获取民众的真情实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民情民意。此外,当民众的政治反应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轨道”,政府部门可以迅速掌握思想动态,及时预防和疏通,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或者给予适当引导,从而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创造民主环境。

传统的信息流通方式为传达式,政府公开决策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但不能体现公民参与的民主效果。“包括网络政治参与在内的政治参与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使政府获得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3页。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网络文化开拓了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正如有学者所说,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得“无论代议制民主还是规模经济都显得过时。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一种有效的直接民主”③[日] 猪口孝等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45页。。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体现在通过网络文化为民众提供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执行的渠道。例如很多决策活动一方面设立了领导“信箱”或者专题论坛,广泛征求民意;另一方面通过与工会或者人民代表直接对话,收集了大量意见和建议。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群众和政府的关系,成为诉求民意、参政议政,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再如,近年来在“两会”期间,“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表达渠道,个性化的叙述和草根政治的民主操练,有力地推动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二)民主管理

一是有助于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网络文化的共享性极大提升了网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话语权。对于某一公众事件,人们不仅进行积极的线上互动,甚至能够走出网络社会,真实参与到公共事件的管理过程。过去通常只有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领导等才能够参与到政治决策中来,而现在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都可以成为公共决策的参与者。“正是有了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并凝结了普通民众的共同智慧,公共舆论也越能合理化与合法化,管理层因此作出的决定也就越能体现民众的意志、代表民众的利益。”④李超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二是有助于提升管理的责任性。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能使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官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准则。在大众网络文化舆论的监督下,政府不得不调整自身管理行为,使得政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比如网民对某一官员的腐败行为给予揭露和批判,政府部门则会对此事做出相应的反应,一旦确认其腐败行为的真实性,则对此官员进行罢免或者惩戒。网民通过对政府政治行为的有效监督,提高了政府办事的效率,增强了其政治责任感并提升了其政治管理的有效性。

三是助推社会管理的法治性。近年来,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往往都是通过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才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关注。例如“孙志刚事件”、“最牛钉子户事件”等,使得相关法律的废除和更改提到了议事日程。这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民主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机制,在网络上进行浏览、发帖以及评论等活动对一些公共议题进行关注、建议和追踪,甚至监督政治权力实施者的权力行使。比如网上流行的对“中国式陋习”的隐喻和吐槽,“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接孩子”等,这些话题在网民的评论和批判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对社会弊病进行监督。同时,还有一些英雄模范事例也同样能够吸引网民的广泛关注,例如“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等,这些“最美”新闻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受到社会称赞,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给予最有力的讽刺,从而达到监督的效果。

因此,网络文化提供了社会民主监督的新路径。社会监督的实质是社会信息的监督。真正的社会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是民众必须完全掌握政治信息。事实上,民众获取政治信息需要专门的技术和渠道,且需要投入成本和代价,因而难以真正实施,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也就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而失效。网络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民主监督就是借助于网络文化技术条件,通过网民的参与并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与社会舆论压力,进而达到推进政治民主监督的目的。如网民可以通过人肉搜索、发帖评论、知情人举报等方式及时对腐败官员进行监督和曝光。

网络文化与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作为促进现代文化与文明发展的新生力量,有效推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转型,使人们的政治参与路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然,它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拓展,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全部依托于网络文化,而应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对网络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功能与价值给予科学的定位。

责任编辑:黄建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12ZD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16CKS017)、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网络文化安全的政府治理研究”(2015M572254)、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网络舆论暴力的伦理规制研究”(15ZDB03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网民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