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实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2017-03-28虞怡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精准化贫困生资助

虞怡鸣 张 润

(1.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2;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实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虞怡鸣1张 润2

(1.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2;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实施“精准资助”是国家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深入领会和认识“精准资助”的内涵和工作思路,构建符合高校贫困生实际特点的精准化资助工作模式,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对当代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校贫困生; “精准资助”; 育人策略

0 引言

2016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说道:“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1]。高校资助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资助工作要做到谁贫困资助谁,确保应该奖助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该奖助的“一个也不能有”,把专项资金用好、用实,帮助他们度过短暂的经济困难期。资助工作的根本是育人,提高贫困生的社会存在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诚信感恩等优秀品质,全方位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彻底摆脱贫困,实现高校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

1 实现高校精准资助的必要性

精准资助是指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2]。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也是维护教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整体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1)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基础。高校资助的对象是学生,他们致贫的原因不是本人,而是家庭,更精确地说是家长[3]。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直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一大难题。高校对其家庭状况的了解只能通过学生提交的申请资料主观判断,通过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观摩判断,至于真实的家庭情况很难有直接的认识,从而导致资助工作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和效率。精准识别可以有效保护受助学生的合法权益,为精准资助提供可靠的认定基础。

2)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操作层面难以一刀切的困难,如: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个人消费能力水平、不同学科的学费差异、因家庭突发变故造成短期或长期生活困难程度的不同以及资助经费、名额与需求之间僧多粥少等。通过精准帮扶,建立生源地与高校之间的动态贫困生数据库,依据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依据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和学习生活表现,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保证每位贫困生都能平等享受实惠,把精准资助落到实处。

3)精准培养是精准资助的核心。高校的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而资助工作的根本也是在于育人[4]。精准培养是学校通过对贫困生家庭、个人能力、学习兴趣、心理健康的综合分析,为其制订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资助措施。具体来说,就是将资金资助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相结合,从源头摆脱贫困,让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推动资助育人不断深化发展。

2 高校在实施“精准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做到全面精准。贫困生认定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主要有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自身认定两种。生源地认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但缺乏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一些生源地审批部门可能出于对本地人才保护的心理,将上学的非贫困生家庭评定为“贫困户”;也会出于当地的人情世故,开具毫无公信力的贫困证明,从而导致“教育扶贫”有失“精准”。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各地的消费水平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明显不同,故造成对贫困生认定标准的不一致性,所以地方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自然也难以真实地说明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高校自身认定方法通常以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以及学生本人提供的佐证材料原件为依据。目前各高校采用的是学生申请、政府证明、学校评议“三步走”的贫困生认定模式。这种模式看似民主和科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每年贫困生认定的时间短、数据量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很难对申请对象作出详细而深入的调查,这一现象在新生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尤为突出,只能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对申请对象进行甄别认定。这样难免会出现误评、错评,引起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从而影响该生的学习和生活。

2)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缺陷。高校资助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现行的“奖、勤、补、贷、免”资助体系,浅层次地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随着高校学费标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校一年的花费平均约20 000元,而我国最高额度的国家奖学金只有8 000元。个别高校为了提高资助覆盖面,限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总额不得超过一定金额。所以只靠国家奖、助学金已经无法满足贫困生受助需求。此外,不少资助项目申报要求门槛很高(要求成绩名列前茅)。一般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越是贫困越是明显,而最终这些帮扶资金容易流向那些经济相对宽裕的贫困生手中,以至于特别困难学生无法获得资助。

3)受助学生的后续管理存在漏洞。国家、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其减轻经济负担,解决后顾之忧,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导致部分学生未树立良好的自立自强意识,他们认为依靠家长、亲戚朋友、国家资助来完成学业是理所当然的,未能履行一个成年人应承担的责任,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虽然国家资助政策是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资助政策对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学校定期将助学金发放至贫困生手中,使部分学生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阻碍了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力量薄弱。高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是专职科室和辅导员队伍。科室内负责资助工作的仅有1~2名工作人员,需统筹全校各院系的资助工作,以及承担活动举办、资助研究等任务,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人力对贫困生一一回访。辅导员工作事物繁杂,资助工作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且鲜有接受资助工作方法培训的机会,缺乏精准资助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3 完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的策略

1)量化认定标准,搭建信息平台。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规范操作流程、细化认定标准,结合上级指导性意见,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围绕学生生源地经济情况、家庭收支情况、父母职业及其家庭成员情况等信息,建立学校贫困生认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认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利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贫困生动态管理系统,通过共享生源地采集的信息内容,可以直接建立可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及时更新扶贫信息、调整贫困等第,确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优先接受资助。定期追踪学生“一卡通”使用情况,分析学生消费情况,建立长期困难预警机制,使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学生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重点排查关注学生情况,开展准确帮扶。

2)优化资助体系,实施“差异化”资助。优化高校资助体系,创新资助方式,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推动实施“差异化”资助,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积极脱贫。需要帮扶的学生具体情况各异,原因不尽相同,分类别、分层次、差异化对待是精准帮扶的内涵。例如,对经济特别贫困学生,优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多途径解决生活费问题;对学术感兴趣的贫困学生给与一定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对有创业就业意愿的贫困学生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会生存本领;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进行健康专题训练和感恩教育。坚持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不仅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而且是对资助对象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技能培训、知识提升、创新创业等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3)坚持助人育人并重的“精准资助”理念。高校资助工作与社会扶贫工作最大的不同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育人,不单纯是经济资助。高校的资助育人内容主要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是指受助学生在接受国家资助过程中,依旧能目标明确、矢志不渝地艰苦奋斗,追求梦想;诚信教育是帮助受助学生树立真诚互信的意识,杜绝弄虚作假,杜绝失信行为,培养大学生取之有道、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的优良品质;感恩教育是让受助学生感念国家和社会对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帮扶和关怀,从而激发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感激,自觉报效祖国。因此,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引导,能更有利地推动精准资助的实现。

4)强化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是精准资助的基本保障。学校设置相对比较独立的资助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资助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精通国家、高校有关资助政策和措施,能够主动与学生深入交流,熟悉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坚持助人育人并重,树立精准资助的新理念。同时发展兼职资助工作队伍,包括班主任、专业任课老师、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和健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资助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正确解决资助工作中的问题,提升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把精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授人以渔”的重要扶贫工作。深入领会和认识“精准资助”的内涵和工作要求,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精准化资助工作模式,最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对当代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1] 谢浩然. 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 法制与社会, 2016(8): 237-238.

[2] 季超, 王玲.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11): 101.

[3] 张福友. 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1): 78-80.

[4] 伍玥琪, 于杰. 高校院系“精准化资助”工作思路探究——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为例[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 89-92.

[责任编辑:缪宁陵]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 Precise"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U Yiming1ZHANG Run2

(1.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2, China;2.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fun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t is of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work ideas of "precise funding", construct the accurate subsidy work mo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ultimate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funding and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 precise furding"; education strategy

2017-03-10

虞怡鸣(1981-),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G 647

A

1672-2434(2017)03-0073-03

猜你喜欢

精准化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电信运营商客户维系的聚类化精准化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