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患关系”新闻报道及其舆论引导问题浅析

2017-03-28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舆论

黄 悦

“医患关系”新闻报道及其舆论引导问题浅析

黄 悦

随着我国改革转型期的到来,医疗卫生行业与患者之间的矛盾显得愈发突出与尖锐,而媒体对其的报道也对引导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媒体在医患报道中存有的抢先报道、虚假报道与污名化报道问题。究其原因,在传播主体的层面上存在着经济利益驱动、含有预设立场、缺乏专业知识、缺乏人文关怀等因素;在传播渠道的层面上存在着网络舆论的聚合性特点、情绪化舆论缺乏监督机制等因素;在传播效果的层面上由于长期的集中化报道导致了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并相应指出提高媒体专业水平、规范传播主体,监管网络媒体平台、改善传播渠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注重传播效果的三种对策。

新闻报道;媒体;“医患关系”;舆论引导

[作 者]黄悦,华东政法大学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展开,新医改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期间不乏媒体行业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各方报道。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已逐步融入了由大众媒体所创造的拟态环境中。至此,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得不有所反思,在近年来有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与舆论引导中,其本身是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媒体在报道中存有的问题

首先,抢先报道,忽略事实真相。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媒体进入市场化的脚步,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在媒体人的心目中似乎成了评判一则新闻报道的重要标准,而具有新鲜性、刺激性等价值的新闻也往往能够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但是,过度追求时效性却可能使得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新闻事实的取证。以深圳“八毛门”为例,在这类型的报道中,新闻记者们基本都采取了借某人之口叙述事实的方式,而在文笔上也多有夸张之嫌。除此以外,新闻标题也瞄准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常被诟病的痛点,这对于受众的舆论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尤其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从一而终地关注事情始末,往往知道了开头便不再了解后续报道,从这一角度来说,抢先报道以类似于“标题党”的方式让医患关系在原本紧张的基础上更加雪上加霜。新闻的时效性无疑是重要的新闻价值之一,但是只有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媒体的报道无一不需要建立在新闻真实性之上,在很多时候,抢先报道不仅对事件的当事人造成了伤害,对媒体自身造成了伤害,更在敏感的医患关系问题上忽略了媒体对大众进行舆论引导的责任。

其次,虚假报道,追求节目效应。在这类事件中,媒体总是抓住医疗过程中看似有争论的地方,指出是医务人员在治疗中的失误而伤害了患者的利益。然而,以“纱布门”为例,这部分新闻之所以成为虚假报道,就是因为忽略了医学领域中治疗措施的鉴定,想当然地为医护人员扣上了过失的帽子,再以正义的形象出现,为患者们讨要公道。通常来说,这类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虚假报道都是最后经医务工作者或是学者专家的发声而翻案正名,最初的报道者能够主动改变口径的却是少之又少。如果说“纸馅包子”之类的假新闻只是单单为了博取社会关注度的话,那么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以医疗卫生事业为痛点,以医患关系之间的紧张与不信任为基础,将社会上的医疗纠纷塑造为假新闻,将医生与院方立于广大百姓的对立面上,再站在弱势患者的角度上为其发声,那么在博取媒体美誉度、博得社会关注度之后,媒体又是否将医患关系进一步推向了深渊呢?

最后,污名化报道,影响社会舆论。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暗访监督一直是媒体为了防止各产业流通环节中弊病的常用手段,但也因为肩负着这样一种职责,媒体的工作者常常作出类似于“钓鱼执法”般的新闻报道,混淆了逻辑关系,让不该担责的一方被染上了污名。以中央电视台的“绿茶验尿”事件为例,虽然媒体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调查手段与逻辑上却漏洞百出,让人难以信服。不仅如此,这样的污名化报道一经播出,也引起了医疗界的巨大反应。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诊疗技术多依靠高科技、现代化的仪器进行,而非传统中医的诊脉断病,“病人—医生”的关系也已经被物化,转而成为“病人—仪器—医生”的模式。媒体在不了解相关的医疗化验程序时,就将仪器之过加之于医生,将此类医院加之于整个“男科门诊”,对于医疗界来说无疑是一种“标签式”“污名化”的报道。其实,大多数普通民众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媒体偏离客观事实的报道的影响,在印象中已经将整个医务人员群体“妖魔化”,使得整个社会舆论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实际上无益于医患关系的根本解决。①简海燕:《医患危机与媒体关系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7页。

二、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而言。媒体之所以会做出抢先报道、虚假报道与污名化报道等行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利益驱动。自媒体实行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以来,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粉丝数量成为衡量一家媒体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时效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抢占先机、博取关注、美化媒体形象等种种需求往往导致了记者在采编过程中没有弄清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进行报道,再赋予其冲突性、戏剧化等因素后以夸张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受众,为“眼球经济”而打下基础。第二,存在预设立场。媒体从业人员在追寻真相、进行事件调查报道的时候难以保持绝对的客观中立态度,因而带有个人的判断与情感色彩。除去各类医闹事件以外,媒体从业人员易于将病患视为弱势群体,习惯性地站在病人及其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心中常常存有预设立场。这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将致使新闻媒体忽略部分事实真相,忽视平衡报道的必要性,在自我判断的基础上形成倾向性报道,没有给专业的医务人员以发声机会来对其进行解释与说明,从而造成虚假报道。第三,缺乏专业知识。从医学领域来看,绝大部分的媒体工作者与广大病患在医学造诣上并不存在显著区别,面临许多重病、大病时,这部分的媒体工作者所知晓的医学常识不足以支撑起他们自身对于院方、医者的解读。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人事件为例,初始报道的新闻记者与不明医理的患者就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果不经专业人士解读,由此所采编、播出的医患报道就会引发舆论哗然,这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使其关系紧张的助燃剂。第四,人文关怀缺失。2010年3月24日腾讯新闻发布一篇名为“贵州违章女司机当街暴打女记者 连扇多个耳光”的新闻,其内容中不仅包括驾驶这辆中华车的女司机的正面高清图片,更附上了完整视频。无独有偶,太康县人民医院的“抱尸示众”事件也是如此。追求事实真相,提倡社会公序良俗,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为受到侵害的一方而发声维权都是媒体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可是在采编过程中,媒体是否站在过各方的角度细细思索过,还是单纯地为了公平正义而毫不犹豫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各类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进行彻底的曝光与谴责。

其次,从传播渠道的角度而言。第一,网络舆论具有群体聚合性。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这样说过:数量在人类社会中会经常性地产生一种充足的理由。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第9页。而在网络时代,相同的声音似乎总是更容易聚集。以李冰冰扎针的热门微博为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一旦因医疗卫生事业而发声,人们总是先入为主的对医务人员进行批判。曾有学者指出,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多数网民意见对少数网民意见保持均衡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便是压制性均衡。而这种压制性均衡恰恰是通过人海战术而得以施行的,就像滚雪球效应一般,相同的意见聚集在一起,最终甚至可能演变为沉默的螺旋,让少数的舆论观点失去影响力。第二,情绪化舆论缺乏监督机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匿名性、扩散性等原因,人们的评论门槛有所降低,但是在多为年轻人的网络世界中,他们所发表的言论都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倾向。因此,网络舆论通常言辞激烈而且指名道姓,以宣泄的方式表达出不满。不仅如此,这种情绪还会排挤理性化的思考,甚至会影响理性化思考与想法的出现,导致参与者在对社会事件认知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影响认知的公平性与客观性。③张静、赵玲:《论网络舆论理性化与情绪化的博弈》,《现代情报》,2013年第6期。表现在医患矛盾的相关报道中,网友本就对于“白衣天使”往往颇有微词,加之网络传播渠道中缺少相关的管制规定与监督机制,情绪的释放与意见的表达相结合,更是加剧了医患矛盾。

最后,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而言。随着互联网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媒体对于医患矛盾的长期集中化报道,也为医患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自2009年3月新医改政策出台后,笔者对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重大医患事件进行了不完全统计,类似于“徐宝宝事件”“缝肛门”、早产儿“被死亡”等32起医患事件已经在百度百科内容上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词条。出于眼球经济的利益也好,为博关注度彰显正义也罢,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医患事件的报道中,少有从专业的医疗知识角度出发,为了维护医疗工作人员的权益而敢于发声的。如果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由于疏忽或故意而造成了抢先报道、虚假报道、污名化报道等,那么久而久之,绝大多数生活在媒体所刻意创造的“拟态环境”中的人就会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我国的医务从业人员产生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实质上,在笔者了解的32起医患事件中,几乎半数以上都是由于人们长期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对于医疗知识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反观媒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总是先为患者讨公道,后又转为为医生喊冤,最后再将错误归结于体制问题,而未对自身有失平衡的报道进行反思。有众多学者多次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医疗事故的发生已经习以为常,更有甚者在医闹、杀医事件中拍手叫好,不少医务从业人员也对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而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不可小觑。

三、如何正确地引导医患舆论

回顾多年以来的舆论引导经验,可以发现对于某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与舆论引导工作都需要媒体进行全局性、连续性的大量工作。尤其在互联网地位不断上升的年代,网络对以民生问题、司法问题为代表的利益性话题讨论日趋激烈,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各种利益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网民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日益提高的综合反映。①林凌:《网络舆论引导论》,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第141页。故而在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提高媒体专业水平,规范传播主体。从专业角度与社会责任两方面来看,第一,增强专业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不可避免的成长历程,抢先报道、虚假报道与污名化报道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进行调查之前,媒体自身不能存着“有罪推定”的情结,惯性地认为医院掌握着对患者病情的话语权,而先入为主的觉得权威一方使得患者变成了“弱势群体”。在敏感问题的报道上,无论事件真相如何,媒体都应该以客观中立的准则时时要求自己,追求新闻真实性才是达到其他一切标准的基础。另外,在报道形式上要注重平衡,不能只让一方发声而背离了媒体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在进行追踪报道时也应该引导医院在进行调查后及时公布结果,以免造成因患者先声夺人而导致舆论一边倒的情况。第二,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要对医患双方进行舆论监督,更要致力于缓和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除去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之外,媒体也应该承担起普及医疗常识的责任,防止医患双方因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导致关系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我国也确实需要更多的医学媒体发声,媒体不可能与其他领域隔绝而独立存在,它需要与其他科学的交叉,需要与其他科学的互通。目前,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医患关系也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我国国民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医疗媒体成为医患之间的桥梁,将专业的医学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给大众。不仅如此,专业的医疗媒体也应该普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传染途径常识,为人民健康做贡献的同时也为改善医患关系而出一份力。在相互理解、平等沟通的前提下,媒体还要向患者们多加报道有关于医疗方面的维权手段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以免在患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习惯性的向第三方求助,或是干脆放弃维权任由医院推诿责任。

其次,监管网络媒体平台,改善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与观察社会的重要社交软件,对于各级官员、各种案件甚至“某某门”的评论也反映出了老百姓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由于受到网络传播多种特性的影响,不少围观者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往往带有情绪性而言辞过激,更有不少“键盘侠”们上网只是为了寻求发泄、寻找共鸣。因此,对于这部分的网民们更应该注重引导,净化网络空间的同时更要防止形成网络群体意见极化现象。从暂时性替代办法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必须加大投入,例如设立专门的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观察以及时疏导,在消息内容上可以对某些污言秽语进行封闭等,以缓解网络舆论监管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立法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提升法律规定的操作性,例如对知情权与隐私权、侮辱诽谤与言论自由等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另外,增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领域中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融入网络环境的前提下坚持自身权威性建设,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利用媒体资源挖掘事实真相,在报道过程中理性思考,以专业的角度发表评论,吸引网民从而引导舆论。提升传统媒体网络话语权还需要注重增强与网络用户的黏性,这就需要传统媒体高度重视与受众“亲密度”建设,特别是向自媒体学习其吸引力方面的好做法,在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中改善双方关系,让网民更容易接受传统媒体的话语,再利用网络舆论的群体聚合性影响主流舆论。

最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注重传播效果。媒体需要有全局意识,无论是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还是拟态环境理论,都说明了媒体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一定程度上起着塑造环境的作用,反映在整体内容的报道中。媒体也应该对医生多多进行正面报道,促进医患双方互相理解。正面报道对于设置公众舆论的议程至关重要,这是我国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20世纪60年代对雷锋和焦裕禄等重大典型的报道,70年代对改革开放的报道都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但是以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是全部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不揭露错误和缺点,不报道社会阴暗面。②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相反,负面舆论并不可怕,舆论不可能总是一边倒,在意见市场的活动中,舆论双方可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医患矛盾的加剧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由于媒体的长期集中化报道、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已经形成,想要通过医患双方的日常接触来改变总体的紧张情况着实不易,因此在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中,注重传播效果,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洗去医务工作者与医疗卫生体系身上不应蒙上的灰尘就显得尤为重要。落实在媒体的具体工作中,第一,要了解医务工作者的生活情况与工作环境,要明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方向和最近动态,让患者们减少对其两者的敌对心理、改善原有印象。第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可以选取典型的正能量事件进行报道。从诸多媒体报道过的正能量事件的社会反映来看,主流舆论对于医务工作者的敬业与负责仍持认可态度,可见医患关系的缓解不是不可实现。第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但还是要进行舆论监督,要通过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改变医务工作者与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弊病,真心实意地以彻底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为老百姓、为医护人员、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谋福祉,解决医患矛盾间的根本症结,改善我国医疗环境,发挥出舆论监督应有的力量。

四、结语

随着“两微一端”的普及,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受众不再简单地接受媒体所报道的内容,转而成为近似平等的双方,信息的发布与反馈让媒体俨然成为政府和百姓间沟通的桥梁。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各个领域都确实存在着不少矛盾与冲突,而媒体作为社会的描绘者,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新闻报道与舆论引导都切实影响着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如上文所述,媒体在有关医患事故的报道中往往存在抢先报道、虚假报道、污名化报道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传播主体上存在着经济利益驱动、含有预设立场、缺乏专业知识、缺乏人文关怀等;在传播渠道上存在着网络舆论的聚合性特点、情绪化舆论缺乏监督机制等;在传播效果上由于长期的集中化报道导致了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针对以上三个层面,笔者也提出了提高媒体专业水平,规范传播主体;监管网络媒体平台,改善传播渠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注重传播效果的三方对策。尽管所列繁复,但从另一面来说,我国的媒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也确实做出了许多贡献,笔者相信,在政府、医院、患者与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医患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好转,医疗体制与医疗资源也必然会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医患关系医患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