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思考

2017-03-28房玉婷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罗尔舆论公众

房玉婷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引导思考

房玉婷

“反转新闻”的不断上演对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造成了冲击,而“后真相”时代则使得新闻真实性的地位被打压,新闻的价值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与之相伴相生的是舆论反转。自媒体的发展以及新闻发布的“低门槛”在给公众创造发声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新闻乱象丛生,甚至谣言四起,这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公众造成了信息恐慌,因此“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性查验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后真相”;反转新闻;舆论引导

[作 者]房玉婷,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年年底,《牛津词典》公布了年度热词“后真相”,牛津大学同时给出了解释:相对于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民意更容易受情感和个人信念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时代,事实本身退居到第二位,而人们对事件本身所持的态度、带有的情感占据主导地位。“后真相”这个词汇最早见于美国关于海湾战争的报道中,因此它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尽管它更多的与美国大选等“后真相政治”相联系。但从微观上来看,它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尤其是广大网民对待信息的心理现状。“后真相”时代,事实不再是简单的虚构或扭曲,不再是被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是它本身已经不是评判对象,其本身的重要性下降,公众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自身的观点看法对事件作出评判。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繁杂也加深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已经让受众难以辨认真实和虚假信息,这种情况下,人们便会诉诸情感,在情感释放与相互取暖中得到共鸣。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议题也不再是事实本身的争论,而是事实背后的情感决斗。这些情感的决斗也掺杂了公众对一些主体的刻板印象,使得原本模糊的信息更加扑朔迷离。因此,探究新闻事件中公众以情感作为感知和评判标准的原因对正确引导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真相时代”公众诉诸情感的原因

(一)事件本身在不断发展转变

近几年不断出现新闻反转的状况,传统的新闻报道对正处在变化发展状态下的事件采取跟踪报道的形式,事实在跟踪报道过程中逐渐被呈现,即使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偏差或者出现不实内容,也可以及时补救,这就给了受众消化信息的时间,也使得受众以更加冷静理性的态度面对信息的纠正。另外,受众反馈的渠道只有报纸和电视台,是间接的情绪反映。但新媒体时期,尤其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且由于“低门槛”的设定导致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很多事件没有经过专业的核实就被发布出来,随着事件细节的不断挖掘,事件真相虽然越来越明朗,但自媒体的信息发出和信息传播过于迅速,导致公众在还没有完全消化上一条信息的状态下被迫接受新闻事件的完全反转,使得公众对事件的真实与否存在疑虑,在无法判断接收到的信息真实与否的状态下,公众只能诉诸情感。被同情的受害者转眼就会变成因为说谎博取同情而被唾弃的人,而曾经被万夫所指的作恶者也可能因为某种不可言说的苦衷而变成被同情的对象,所以事件本身的快速变化加之自媒体的快速传播导致公众对接收到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无所适从,从而不去计较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只是依靠自身的情感经验和观点对事件本身乃至涉及的人物做出评判。

(二)情感包装外衣召唤情感共鸣

2016年11月30日,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引发了公众热议,文章在朋友圈迅速蔓延,公众都为伟大的父爱点赞,这篇文章赚足了公众的同情心,也达到了募捐的目的。但仅仅隔了一天,父亲罗尔便被起底在深圳有三套房产、两辆车,并且有自己的广告公司,这也是他自己曾经在公众号当中提及的,罗尔由救女心切的慈父形象转变为骗取公众同情心的伪君子。在罗尔事件中,事实的快速反转使得公众对罗尔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情感态度:一部分网友迅速倒戈,斥责罗尔是骗取公众情感和钱财的骗子;也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罗尔值得同情,尤其是对待罗尔的女儿罗一笑,公众会以“孩子有什么错呢”的反问来获得情感的抚慰。

对于罗尔事件的反转,有人从人间大爱的角度发声,呼吁人们不要因此丧失善意,一部分网民也自我安慰,不管事实如何,保有一颗善心总是没错的。这当然没有错,可是互联网世界中不能逃避罗尔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类似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必须对事实本身有个准确的判断,而不应只是情感的泛滥,从这些复杂烦琐的事件中抽离出来,会发现我们已经被裹挟在社交媒体和营销账号以亲情友情、文艺情怀为包装的网络事件中。媒体对罗尔事件的报道特征也是偏向情感而非事实,媒体并没有急于查证罗一笑的病情、罗尔公众号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捐款数额等重要信息,情感代替了理智,事实本身如何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指导公众作出评判的是他们本身角色代入产生的情感共鸣。网络事件的营销者正是利用了公众的同情心和情感共鸣,将事件加以情感外衣的包装贩卖公众同情心。这类新闻加强了舆论的对立,对新闻事件评价的多角度固然是社会思想的进步,但是基于忽视事实的状态下的多元评价对引导社会舆论并没有多大帮助。

(三)受众媒介素养不足

受众之所以诉诸情感,还因为受众本身的媒介素养不足,即受众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的能力不足。自媒体时代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从没有间断过,以偏概全的信息也层出不穷。而公众在这些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更容易给事件或涉及的人物贴标签,以自己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类事件的主观了解自发归类。例如在罗尔事件中,诉诸同情情感的群体将罗尔设定为一个救女心切的慈父形象,诉诸愤怒情感的群体将罗尔设定为一个骗取公众同情心的伪君子。2016年2月,一篇上海女孩去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的帖子也引发了网民关于贫富差距、城乡歧视乃至年轻人婚姻观的热烈讨论,上海女孩儿被贴上歧视农村的标签,瞬间被打压。但事后证明,这是一条虚假信息。公众对该事件无意义的讨论却乐在其中,人们需要这种情感刺激,营销公众号等自媒体便负责这种信息的生产。

一个新闻事件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大范围转向,是因为这些事件一方面抓住公众的情感心理,另一方面触碰到了社会敏感的神经,尤其是涉及社会矛盾激化的内容,如贫富差距、官民冲突等。这些受众缺乏对事件本身深刻的洞悉能力,盲目从众,长此以往,公众对这些事件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存在隐性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舆论便被引爆。受众缺乏基本的事实判断能力,所以极易在情感宣泄的档口成为情感的奴隶。

二、情感第一性的负面影响

(一)谣言滋生

当情感成为公众作出判断的第一选择,虚假消息会利用公众心理肆意妄为,因为事实本身已经不重要,公众对虚假信息提供的内容做出情绪宣泄,而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则通过消费公众情感的方式获得利润。虚假消息横行霸道正是因为公众对事实的可信度不加考证、不够重视。公众的价值观念不仅受教育、报纸、电视信息的影响,如今很多资讯网站和社交媒体也影响着公众对事物的认知。网民经常浏览的资讯会反馈到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再选择同类信息推送给受众,所以,公众观念便被固化,偏见也容易被形成。偏见一旦形成,有失偏颇、易激化社会矛盾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就容易滋生并借助人们的情感宣泄得到广泛传播。

(二)情绪宣泄导致舆论撕裂

“后真相”时代公众对事件的判断更易受情感的影响,丧失理性,在这个诉诸情感的时代,尤其是在情感“意见领袖”的带领下,个人进入群体之后,极易丧失自我意志,他们的言论与观点带有强烈的情感化、情绪化色彩,而且在匿名状态下,公众对于涉及社会矛盾和公共利益的事件更容易发表情绪化的言论,这些事件也被公众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对于这些事件的舆论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在罗尔事件中,部分公众对此持批判态度,另一部分人认为我们不应该丧失善良的本心。多角度看待这个事件说明民众的思想逐渐多元,是思想进步、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也造成了舆论的对立与撕裂,造成了舆论暴力。受众希望通过舆论发声的方式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言论自由的权利,对富人阶层、政府阶层等产生仇视情绪,对同处于弱势的群体保有善良和同情,或者是以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态、宽容的姿态做出情感评判,这些通感心理都影响受众对于基本事实的判断,对事实的片面性解读和情感第一性判断不仅会造成舆论的对立与撕裂,也会对事件当事人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

三、“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的路径

(一)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能力,提早发声

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尽管人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但传统媒体依旧占据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不仅承担着传递真实信息的职责,也肩负着引导舆论、教育公众的责任,主流媒体有力的舆论引导必须是事实的呈现,而且要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介,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信息可信度。与此同时,要及时对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防止舆论撕裂。

(二)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信息,受众应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学会识别专业的情感包装外衣下的虚假信息,对于反复无常的信息,等待主流媒体的发声,结合多方媒体考证新闻的真实性,拒绝角色带入和情感带入,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公正的发表对新闻的观点看法。理性地对待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信息解读的能力才能在面对类似事件时避免成为情绪化的奴隶。

(三)提高自媒体人的专业素养

罗尔事件、上海女孩回江西男友家过年等内容均是自媒体产生并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的夸大和虚假体现了自媒体人的新闻素养不足,因此,自媒体人要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生产传播信息,以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谋求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谋求经济利益。

[1]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袁光锋.公共舆论建构中的“弱势感”——基于“情感结构”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5(4):47-53.

[4]张涛甫.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6(7):22-25.

[5]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9):22-23.

猜你喜欢

罗尔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送给妈妈的水晶胸针
罗尔的秘密行动(阅读指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