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越播音教学方法对高校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7-03-28刘宣妤
刘宣妤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齐越播音教学方法对高校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刘宣妤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沧州061001)
从党性、品德、专业、教学等几个角度归纳并总结了齐越一贯坚持并长期积淀的播音教学方法。从坚持党性、真心教学、注重实践、借鉴创新等方面阐述齐越播音教学方法对对高校口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播音;教学;口语;朗诵
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人民广播和播音教学工作之中,成为当代中国杰出的播音艺术家和播音学家,为发展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事业和培养广播电视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齐越一生忠诚、敬业、爱民,坚守本色,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坚持为人民发声、为百姓说话,去世后长眠在他曾经劳动工作过的沧县姜庄子村。齐越的播音艺术成就和播音教育贡献彪炳史册,是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事业弥足珍贵的宝藏;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辉耀千秋,是我国新闻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楷模。他为传承我国人民广播的优良传统,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新闻广播影视人才和播音与主持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1975年,齐越调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作为播音学教授,他在总结丰富的播音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播音创作观点和理论。他把播音看成是一项创造性的新闻实践活动。他认为播音员既是党的宣传员,又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要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艺术的表达规律。他强调,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体现出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爱憎分明。他一直秉持,播音创作最关键的,是动真心、动真情这一观点,即对所播内容动真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
齐越一生所总结的宝贵播音教学经验,不仅对播音专业领域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齐越播音教学方法之精要
齐越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播音与教育事业。齐越发表了一些著作,如《寄语青年播音员》《献给祖国的声音》,译著《朗诵艺术》《苏联功勋播音员》,以及与妻子杨沙林女士共同编写的《情系七彩人生》《齐越诗选》等。齐越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也很多。齐越发表的众多著作中大多是散文、诗集、专业研究等内容,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并没有集中和详细的汇总梳理。然而,齐越的爱人、同行老友们、他的研究生以及曾经教授过的其他学生们,在缅怀齐越的散文、访谈等各种形式的文体中,多次提到了齐越的治学之道,从另一个侧面带给后人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坚持党性,坚守立场
齐越的理论建树,首先是鲜明地提出并不懈坚持了“播音员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党的宣传员”这一理论观点。“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以此引为自豪。”“我传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的是人民和党政治上和谐一致的声音;我传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做这样的传声筒,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1](P80-82)这是齐越于1987年8月16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庆祝齐越同志从事播音工作四十年活动时的讲话。这句话体现了齐越对自己一生所从事事业的定位与评价。也正是这句话,彰显着齐越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政治信念。这句话无数次为后人所引用,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凝聚着很多人的信念,齐越成为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齐越家中,挂着一幅由河南开封书法家靳选之同志书写的书法作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这幅书法作品一直挂在齐越的居室内,是齐越一生的座右铭。这句话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齐越说的。在1959年9月的一天晚上,周总理观看齐越播出《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后,对齐越提出谆谆嘱托,“广播大厦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2]什么是延安精神?齐越自己是这样理解的:“延安精神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和培育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了继承延安精神,有多少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有多少人为它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延安精神是无数革命先驱者和革命同志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出来的,是亿万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得来的。”[3](P24-25)齐越心中揣着最真挚与质朴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并且无时不刻在用自己的播音形式向广大人民、向听众、向学生传达着这样坚定强烈的精神信念与价值情操,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方舟①在接受沧州师范学院齐越教育研究中心的采访时回忆说,她于1981年到北京广播学院读书,那时齐越老师专门带研究生,已不再担任本科教学工作了,但是她有幸听到了齐越老师最后一堂课。这堂课并不是专业课,而是齐越老师专门为本科生加上的一堂思想品德课。齐越在教室里发现了学生丢弃的半个馒头,于是特意带上一块豆面饼子,给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饼子的来历,要求大家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树立为人民说话、为百姓发声的理念。这节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越老师讲述饼子故事的情景与表情,至今让她历历在目。
70年代末,北京广播学院召开的播音艺术研讨会上,齐越老师的一番话至今让关山②铭记在心,并一直鞭策着他,“人民的广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宣传人民创造历史的胜利,为革命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无私无畏、顽强奋斗的献身精神。三十多年来,党的教育激励着我,人民的胜利鼓舞着我,严格紧张的工作锤炼着我,促使我坚守自己的岗位。小小话筒千钧重,它载负着党的重托,人民的信任。”[4]齐越一生时刻以党的宣传员的身份审视自己、检查自己,时刻饱含着洋溢饱满的政治热情,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成为他所播讲的伟大先进人物。
(二)以情带声,情声并茂
齐越自从1947年开始播音工作直至去世,五十年来始终坚持“动真心、动真情”是播音创作的关键,“对所播内容动真心,对播音对象动真情”“以情带声、情声并茂”是对播音业务最基本的要求。
苑英科③曾在文中回忆与齐越的一次见面:1986年春,齐越受邀赴他的学校作学术报告,报告会前,几位主持人通过素材带向齐越老师求教,素材带中呈现了一位男主持人在播放实时画面时,悠闲地在桌子上弹手指、晃脑袋。齐越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这种现象,“一个播音员就是一个演员,演播室就是你的舞台,演员到了这个舞台必须入戏,必须有充分的感情投入,心无外物,广播是靠声音在传递感情,表明观点,塑造人物的,电视更是如此,尽管露脸了,但更需要这种基本功,因为播音员的表演手段只有声音,表情和服饰都是辅助的。”[5]这个观点也是齐越在播音教学过程中一直向学生们强调的重要播音观点。
齐越在带研究生时,曾与学生姚喜双④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齐老师带姚喜双播方纪写的散文《挥手之间》。姚喜双经过多次精心的准备,在第一次录播过程中,齐越仍发现了问题,即“感情没有完全的投入进去”,并亲自为姚喜双录播示范。但齐越并没有一坐下就开始播音,而是望着桌前挂着的一幅毛主席像,小声说:“主席,今天是您老人家九十周年诞辰,作为曾在您身边播过音的您的一位宣传战士,现在我不能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楼的播音间播音了。此刻,让我用教学这块小小的阵地,用方纪的这篇散文,来纪念您老人家的九十周年诞辰吧!”[6]动真情、动真心,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先要把自己的身份、情感、思想都融入到角色中去。就好比一个演员,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首先就要把自己当成是角色本身,演绎“自己”,展示“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动真情、动真心,而不是虚情假意。
齐越的研究生娄玉舟⑤记述了他所了解的一个故事。1966年,齐越接受了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任务。而当时齐越从拿到稿件到进行演播,仅仅只有半天的备稿时间。而在录播过程中,播音多次被齐越自己的泪水所打断。播音间外,编辑、录音员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齐越老师用他的心,用他整个丰厚的‘积蓄’在播……”[7](P239)娄玉舟用这句简短而饱含深情的话语,总结了他从齐越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只有自己先做到“动真心,动真情”,才能打动亿万人心。
正如齐越自己所说,“播音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放下声音包袱,从稿件内容出发,激发播讲愿望,调动思想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播出的文章才能传神。”[8](P206)
(三)言传身教,身先垂范
齐越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作风影响学生。齐越一直坚持播先进、学先进,不断学习伟大人物的智慧、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与素养。在教学中,他言传身教,把端正思想作风放在第一位;他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齐越的这种身先垂范,首先体现在他对播音事业一丝不苟、严谨不怠的态度上。齐越曾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中共中央关于1948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毛主席批示“不要播错一个字”,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准备,但这3300字的文件,齐越没有播错一个字。“不要播错一个字”也成为齐越一生践行的准则。即使是播录多次、熟记于心的稿件,“每播一遍都要重新学习,认真准备,保证一字不错地播出,力求播音质量一次比一次提高……”[3](P24-25)用严谨的个人态度感召学生,先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再用高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并不断进步。
1975年12月的一天,齐越带学生到辽宁电视台实习。培训结束后,齐越受邀为师生示播一篇较长的通讯稿,并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从拿到稿件那一刻开始,齐越手里一直攥着那篇稿子,一有空闲就拿起来看。当时与齐越住一间宿舍的房明震⑥在文章中回忆道,“当时由于我年轻觉也大,到了晚上上下眼皮就打架,等我一觉醒来,齐老师还在认真地备稿。只见稿子上划满了只有播音员能看懂的各种符号。”房明震催促齐老师早点休息,齐老师回答道:“哦,影响你休息了,不过这么长的通讯不认真备稿怎么能行,一百多人听我示播,我不能‘误人子弟’呀。”[9]第二天齐越一字不差、声情并茂地播完了这篇通讯。齐越播出的作品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那是他时刻一丝不苟、严谨不怠、挥洒汗水用心血哺育的结晶。齐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身边的学生、听众上着一堂堂生动感人的专业课、思想课、人生课。
1981年,北京图书馆举办了一场艾青诗歌研讨会,会上齐越朗诵了一首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齐越非常重视这个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背诵了艾青的这篇长诗;同时决定带学生娄玉舟和助理刘洪庆一道拜访大诗人艾青,意在正式朗诵之前得到诗人的亲自指点。齐越老师的学生娄玉舟从一个学生的视角,纪录了不为听众所了解的一个片段。娄玉舟描写道,“我敬爱的老师,要像学生见老师一样,不,要像考生见考官一样主动去拜望艾青,而且要带着自己刚刚招进来的研究生,是的,这就是我敬爱的齐越老师,他完全没有什么世俗的架子和矜持之类的考虑,他的为人贯穿着一个字:真。不,不,也不仅仅是率性的真,这里其实还暗含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7](P240)一位著名的播音学教授,却不以专家自居,而是将自己老师的身份摆在最前,视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自己的行为作为指导学生的第一课,成为学生们的榜样。
“在观众眼里,齐越不仅仅是他的名字,更是一种象征。齐越的学生,应当像齐越的样子,应当有齐越的影子。他的品格,他的为人,他的学问,他的感情,都会在学生身上留下印记。”这是齐越的学生敬一丹在回忆齐越时写到的,“我问自己,我像齐越的学生吗?我要求自己,要像齐越的学生!于是,我不敢怠慢,不敢松懈,我追求着您所追求的,同时我也实践着您没来得及实践的。如果有观众说:她像齐越的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很高的评价。”[7](P115)当一个学生将成为老师作为目标,那说明这位老师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烙印!的确如此,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的学生都以自己为榜样,让自己的学生想成为自己。
(四)理论铺垫,实践紧随
齐越要求学生“根基要深”,强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主张力戒脱离实践空谈理论。在专业教学中,齐越注重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文体播音的实践中探索基础理论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他多次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深入实际生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获得生活经验,汲取播音创作的源泉。
“播音员既要有业务实践,又要有生活实践。对我来说,生活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正像记者写出一篇成功的作品需要深入生活,播音员依据稿件进行播音再创作也需要经常深入人民火热的生活,拜工农兵为师,真心真意地向他们学习。因此,我从来不放过下厂、下乡、下部队的机会,拜工农兵为师,真心实意地向他们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1](P80-82)
“青年朋友们,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当我的心和人民的心息息相通,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时,我的播音才有生命力,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我的播音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0](P16-19)1964年至1965年,齐越曾参加山西五台县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那段时间里,齐越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通过那段基层生活经历,齐越深刻感悟到,基层真切地需要一个带领农民改革农村面貌的有胆识的带头人。而后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了,齐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焦裕禄同志正是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好党员!虽然身患重病,但仍坚守在改造贫瘠兰考的一线阵地,直到生命结束。从那一刻起,焦裕禄光辉高大的形象就深深印刻在齐越的脑海中、心坎里。1966年,当齐越接到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任务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想要把英雄的故事讲给全国人民的热烈愿望。这种强烈的播讲愿望不断在齐越心中暗涌,蓄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加之一年前在农村生活劳动的经历,使齐越的情感马上进入了角色,“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这长达70分钟的通讯。”[10](P16-19)
“走出播音室,到群众中去!”这是齐越经常教导学生的话。“听众是我们的宣传对象,服务对象,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要拜他们为师,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广泛汲取营养,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群众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这样播音时,才能把话说到听众心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是做好播音工作取之不尽的源泉。”[8](P209)这些话语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对学生们今后的播音主持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凡梅曾在洛阳台做播音员时,一次接受了一篇名为《洛阳轴承滚动在美国市场上》的通讯稿,那时正值齐越老师赴洛阳教学指导后,孟凡梅深受齐越老师“到群众中去”教学思想的鼓舞,看过稿件后立刻萌生了到轴承厂去的念头。在厂里,她见到了厂长韩永丰,也见到了很多朴实认真的老工人。他们进行亲切的交谈,谈工作,谈建设,老工人为祖国的迅速发展激动得泪流满面。这次经历令孟凡梅激动不已,深受鼓舞,拿起稿件,她仿佛能够看到工人们在车间,挂满汗珠埋头苦干的场景,她为中国轴承工业的辉煌前景感到骄傲,为中国工人的付出精神感到骄傲,她感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通讯内容交融起来,从心眼儿里萌生一种歌颂工人、赞颂祖国发展的强烈念头。正是走近群众,才能对播讲稿件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播讲内容萌生真感情,才能使播讲与听众心贴心,只有这样播讲内容才能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五)突破模仿,鼓励创新
齐越在教学上反对机械模仿,不用灌输式方法,而是用提示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用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用示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从示范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创作实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齐越经常用朗诵示范的方法,启发诱导播音员或学生,这是他教学的一大特色。
“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做表现的手法。”[11]齐越教授始终坚持“播音是创造性的劳动”。播音员之所以能够做到将他人编辑的稿件活灵活现、生动自然的通过话筒传递给听众,如同播音员用自己的语言与听众之间亲切对话一样,那是因为播音员在拿到播读作品后绝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照字读音,照着稿子把文字内容变成语音,而是先要在播音者脑中进行一个复杂的再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通过话筒——及于听众”[10](P16-19)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播音员,不能仅仅要求自己讲好普通话那么简单,而是要具备较强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模仿不是创造。”这是齐越多次向学生阐明的观点。“醉心于模仿别人的嗓音,形成一种人为的固定腔调,象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住播音员的创造性。”“满足于模仿意味着表现手法的贫乏,是停滞,而不是前进。”[12]如果长期模仿他人朗诵播音,势必就会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久而久之想要突破更是难上加难。“只要内容相同,方法不妨各异,而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13]模仿的最高境界,无非是像某个人而已。而播音的目的,绝非是单纯地用声音、语句复述稿件的内容。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是语言的精髓灵魂。播音的核心在于通过语言将作品的精神内涵从人心送至人心。只有把语言声音与思想感情融合一体,这样的播音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震撼人心,打动灵魂。
要做到真正的创新,首先离不开向优秀作品的借鉴与学习。齐越指出,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学习老百姓真诚质朴而又活泼生动、鲜明跳跃的人民的语言、生活的语言。不能千篇一律、拿腔拿调。其次,还要“结合播音工作的实际,向电影、戏剧、曲艺等语言艺术学习”[10](P16-19),学习他们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和富于变化的方法效果,合理恰当地运用与借鉴,从而更加贴切、准确、生动鲜活地表达情感。
电影小说《巍巍昆仑》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中央五位领导人讨论谁过黄河的事,整章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彰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风采。吴郁从教学的角度认真听后,深受感动。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齐越老师的播讲活化出当时的情景及五位领导人的神态、秉性,听来就像看电影一样清晰、真切。当今,无论是电影、戏剧,大多用方言来表现领袖人物的语言,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齐越老师完全用普通话,就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领导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实在堪称一绝!”[8](P192)五位领导人均为男性,年龄相仿,年代相同,气质相近,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虽然大多采用方言形式来加深五位领导人的语言特点,但要鲜明表现出五人的特点,已实属不易。而齐越没有借助任何辅助手段,仅仅通过普通话的语言形式,就使听众脑中鲜明生动地浮现出五位领导人的形象。如果没有对人物个性、人物特点精准的把握,如果没有对每个人物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精湛的刻画;如果没有对语速、力度、表达技巧等的发挥与创造,齐越的播讲就无法达到这样令人惊叹的水平。
齐越一直鼓励学生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当学生播音遇到困难时,齐越老师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学生突破局限,发挥创造。齐越曾给孟凡梅指导播音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孟凡梅拿到一篇题为《争婆婆》的稿件,在备稿之际,齐越问了她关于婆婆的几个问题:你有婆婆吗?婆婆对你好吗?你孝顺她吗?“那时,我结婚两年了,和婆婆的关系密切,对婆婆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激之情,而我手里拿的这篇稿子正是一个农村妯娌俩结婚不久,争着赡养婆婆的真实故事。我意识到,这是一件颂扬真善美的好事,顿时产生了急于将此事告诉大家的强烈愿望。”[8](P206)正是齐越老师的启发,孟凡梅从稿件中跳跃出来,萌生出真实的情感诉求,正是真实的情感带动她创造出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播讲方法。“播音是创造性的工作,在话筒前,如果有声语言同内容脱节,同情感分离,达不到和谐统一,有什么创造性可言?模仿不是创造!”[8](P207)
齐越最珍贵的一张照片之一,就是他与四个研究生的合影,并在照片背面题词:“喜看后浪推前浪,更愿学生胜老师。”知识和技能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他鼓励引导学生去借鉴创新,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广泛涉猎、独立探索,希望学生能在探索与创造中胜过老师。
二、齐越播音教学方法对高校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齐越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的播音事业与播音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朗诵经验与播音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播音专业领域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对高校口语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党性,传播思想
高校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所谓师者,不仅仅是学问之师,更包含了品行之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齐越一生践行着“党的宣传员”这一历史使命,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时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齐越一直这样做,为高校教师作出了榜样。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课堂之上,用心地朗读可以感人至深,可以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课堂上宣传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做“党的宣传员”。“齐越同志把他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广播事业的执著追求,倾注在他的近50年的播音工作中,用他的声音表达了党的声音,传递了人民的感情,反映了我们新中国成长和发展艰苦而辉煌的历程,使广大人民群众从齐越同志的播音中得到鼓舞,增添力量,增强信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7](P5)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当一生学习齐越精神、继承齐越精神、弘扬齐越精神,做一个有赤诚之心的人,对党无限忠诚,对学生无限热爱。把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融化在传达党的声音里,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党的使命,在三尺讲台上坚守党的思想阵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口语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党性作为第一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时刻谨记将思想积极向上、爱党爱国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示范稿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学生出现思想动摇、价值观偏差等情况,要学会利用英雄人物语言的力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二)真心教学,真情朗诵
齐越积累了丰富的播音经验,对朗诵教学也颇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树。“对于课堂朗读教学来说也是如此。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感情是朗读中的灵魂。只有领会了文章的全部内容,正确地深刻地理解了中心思想,掌握住思想发展的脉络,才能正确表达每一篇、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的态度、感情,并在声音语气中自然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14]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至关重要,就好比日常生活中,只有说话人真正产生了某种情感,在语言中才能通过语气、声调、声音等自然地流露出来。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因此,真情实感更是朗诵中的灵魂。如果朗诵没有了真实的情感,而是单从技巧的角度模仿发声,那样出来的朗诵就是脱离了情感、脱离了心性的假情假意的朗诵,矫揉造作的腔调。这样的朗诵怎能打动人心,感染听众呢?
在口语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先要引导学生体会朗诵作品的内容与感情。很多学生认为通读几遍稿件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开口朗诵作品了,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一篇稿件,思想感情往往十分丰富,语言也富有层次。有时,一句话中仅是一个字的差别,虽然不会对内容的理解造成偏差,但会使朗诵的节奏与语气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朗诵任何作品前,一定要认真备稿,逐字逐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句话的表达特点与情感方式。有时,一些年代稍久远的朗读作品,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揣摩作品年代的背景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口语教师,就应当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再现那一时期的历史环境特点,帮助学生融入角色、理解内容、激发真感情。当然,在媒体网络发达的今日,很多影视、话剧、评书等文娱作品都可以拿来借鉴。一些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朗诵的技巧,会在语句中提示学生哪里应该声调高昂,表达兴奋;哪里应该情绪低落,表现失望。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有效,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样的提示会误导学生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过度依赖人为的技巧,而忽视了朗诵内容的思想内涵与朗诵过程自然的情感流露。
(三)严谨教学,实践当先
实践是朗诵教学中帮助学生动真情、用真心的武器。例如,在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发自真心地朗诵自然之美,那就很有必要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然之美。不妨带学生在阳光明媚的校园中漫步,体会阳光的温暖,带学生在花草树林间徐行,感受花草的鲜艳。要让学生朗诵母爱的伟大,不妨先引导学生体会母亲为自己做出的付出与牺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齐越为播好稿件,深入工农、深入群众。高校口语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会朗诵内容,理解朗诵的内涵,从而找准朗诵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点,不断提高个人口语表达能力。
(四)多方借鉴,勇于创新
朗诵这门艺术,如同绘画、舞蹈一样千篇一律就会丧失美感。相同的朗诵作品,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理解与品读的过程就会产生主观性的差异,因而再以朗诵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就出现千差万别的现象。齐越鲜明地认为,朗诵效果的好坏,不是基于朗诵技巧的把握,而是基于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层次。因此,好的口语教学,不是教给大家去模仿朗诵的技巧,而是通过从作品内容出发,对具体内容详细认真地分析、研究,在充分理解朗诵作品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创造性地找到适合作品内容的朗诵表现形式。这才是朗诵艺术表现出的创造性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媒体网络异常发达的今日,众多的影视、话剧、评书等文娱作品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视听感官。一方面,这要求口语教师引导学生博采众长,通过学习从别人的朗诵或其他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做到尽量规避这一情况所带来的负面干扰,避免学生由于过度模仿而造成的思维局限性与口语朗诵艺术形式的桎梏。只有取他人之所长,再结合自身特点巧妙融合、加以创新,才能使自己的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三、结语
齐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播音员,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十年代中期,一生致力于播音事业与教育教学事业。他与其他老一辈优秀播音员一起经受了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一路走来逐渐形成了严肃庄重、爱憎分明、恢弘开朗、坚定自信的播音风格。随着人民广播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齐越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播音员,使我国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齐越一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朗诵经验与播音教学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不仅对播音专业领域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同时对高校教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齐越以真心播音、以真诚待人、以真实做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齐越,继承和弘扬齐越精神,立德树人,必将促进我们教育事业新的发展。
注 释:
① 方舟系上海东方电台主持人,现主持东方电台《金话筒之约》栏目。
② 关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与上海的陈醇并称“南陈北关”,是我国首批5名播音指导之一。
③ 苑英科系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④ 姚喜双,齐越的四名研究生之一,现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⑤ 娄玉舟,齐越的四名研究生之一,现为中央电视台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
⑥ 房明震,当时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
[1] 齐越.人生在世 事业为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0,(1):80-82.
[2] 杨沙林,姚喜双.把声音献给祖国——齐越的播音生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3] 齐越.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J].新闻战线,1979,(5):24-25.
[4] 关山.昂扬激越 刚正赤诚——深切怀念齐越老师[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6):62-65.
[5] 苑英科.和齐越的一次见面[EB/OL].[2012-09-07].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170c5010128os.html.
[6] 姚喜双.大气磅礴 一泻千里——论齐越的播音整体创作观[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3,(6):51-54.
[7]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永不消逝的声音——缅怀齐越教授专辑(二)[M].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8] 齐越奖励基金办公室编.永不消逝的声音——缅怀齐越教授专辑(一)[M].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 房明震.播音员的楷模——写在齐越老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J].记者摇篮,2003,(11):24-25.
[10] 齐越.和青年朋友谈播音[J].广播之友,1985,(14):16-19.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 齐越.播音创作漫谈——学习随笔之一[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79,(1):33-36.
[13] 鲁迅.鲁迅全集(卷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 齐越.漫谈朗读[J].语文学习,1979,(1):63-64.
[责任编辑:尤书才]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Qi Yue’s Broadcasting Methods for Colloquial Spee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Xuan-yu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rty spirit, morality,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teaching, the author generalizes and concludes the broadcasting teaching methods which Qi Yue consistently pursued and accumulated for a long time.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Qi Yue’s broadcasting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colloquial speec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arty spirit, sincere teaching, emphasis of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so on.
broadcasting; teaching; colloquial speech; recitation
2016-12-19
刘宣妤(1988-),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G222.2
A
2095-2910(2017)01-0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