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邕剧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圈子

2017-03-28韦江萍

传播与版权 2017年9期
关键词:南宁戏剧发展

韦江萍

邕剧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圈子

韦江萍

邕剧有“南国红豆”之称,其诞生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如今面临着消亡的困境。为了拯救邕剧,使邕剧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圈子,从邕剧自身发展、政策扶持、年轻观众培养、新媒体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邕剧;传承;发展;融合

邕剧是南宁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早在明朝之前已经产生了,曾经也称之为老戏、本地班、五六腔、广戏等,因其主要活动在古邕州(南宁的古称)这一区域,且使用的语言为邕州的官话,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

2008年,邕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起伏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曾红极一时,那时演员们能从早演到晚,演出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一场演出观众座位都座无虚席。到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邕剧流失了大量的观众,导致市场快速萎缩,甚至几乎灭绝。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邕剧犹如重获新生一般,再一次开创光辉的历史。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各种时尚、流行的文化崛起,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邕剧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了严重打击,陷入生存危机。很多对邕剧抱有深切感情的老艺人只能感慨“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了。

抢救邕剧,刻不容缓。因此,为了解决“邕剧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圈子”,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大量资料搜寻。

从问卷的结果上看,喜欢邕剧的以50岁以上的人为主,大多数年轻人不喜欢邕剧。现在的年轻人对邕剧了解较少,大多是带着随意的心情去看戏,或是受身边的客观因素(专业需要、学校带队、祖父母影响等)影响比较多。观众选择来看邕剧多数是欣赏邕剧华美的服装、精彩的剧情、艺术感十足的伴奏音乐。票价方面,大多数人表示100元以内最合适,也有部分人表示喜爱赠票形式。大多人表示能听懂白话(粤语),这就表明了白话(粤语)的普及对邕剧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邕剧未来的前景,大多数人持乐观态度。

一、自救是关键

内因是根本,邕剧要从自身考虑,不断强化自救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邕剧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圈子”这一问题。

(一)注重作品的质量

作品的质量对于剧种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是直接的,要创造出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就必须有一个高质量的剧目。如何才能算是高质量的作品呢?只有将作品的艺术性与市场性这两个指标完美统一的情况下,这个作品才能算是好作品。艺术性即戏剧内涵,具体表现为戏剧作品在故事结构、语言、唱腔、节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以及戏剧特色。市场性即经济效益,作品要符合受众的审美,迎合受众的喜好,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邕剧在强调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下,也要适当注重创新。在遵守邕剧表演基本规范这个“大同”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小异”,即个性的变化。一是目前邕剧普遍有唱词较粗俗的问题,所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应针对性地改善,使邕剧更高雅。二是传统戏剧不一定仅仅为古代生活,亦可以用受众能接受的形式表现现代生活。

(二)提高演员素质

人才也是戏剧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好的作品要由好的演员来演绎,才能凸显作品的价值。好的演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功扎实,表演技巧成熟,具有很强舞台表现力的演员;另一种是具备戏剧演员基本素质之外,还能擅长某一项具有剧种代表性的技艺。

目前已经没有专门培养邕剧演员的学校,要提高演员的素质,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戏曲老师对演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演员要在大量的排戏中不断学习,认真钻研。

二、政府支持,体制改革

现有一种说法,所有高雅艺术表演,在依靠自身演出收入的同时,还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才能保证其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目前邕剧的市场竞争力相当弱,依靠微薄的演出收入已经很难维持其生存,还需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加强剧场、排练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剧团有一个像样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基础条件的改善,能让邕剧的艺术家们在传承和发展邕剧的道路上充满动力,也能使邕剧在积极走进现代人生活圈子的过程中更有底气和竞争力。

但是,如果只是单一的资金扶持,而不是从根本改变现有体制,再多的资金投入都作用有限。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邕剧等传统剧种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若继续实行单一的经营模式,而不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邕剧迟早会消亡。要想适应市场需求,既要抓住年长观众又要吸引年轻观众。邕剧目前面临观众老龄化的问题,所以相对于抓住年长的观众,抓住年轻的观众更具难度。邕剧要在作品设计上进行改革,准确把握年轻观众的需求。要按现代市场规律来办事,充分认识传统戏曲不仅作为艺术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坚持“艺术化”与“市场化”两条腿走路。

邕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实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南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等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目前,南宁已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首批自治区以上的保护目录,其中就包括邕剧。为了让邕剧更稳定更好地发展,政府还需要出台更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等,让邕剧成为南宁一道独特的魅力。

三、做好邕剧的传承与延续

历史推移,如今老一辈的邕剧艺术家们已经相继去世,而后一辈的新生力量并没有崛起,邕剧陷入了发展瓶颈。近年来,南宁政府开始注重邕剧的保护与传承,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要更好地传承和延续邕剧这一濒临消亡的剧种,笔者有以下七个建议:

(1)进一步全面深入展开普查工作。摸清邕剧发展现状的基本情况,搜集邕剧相关材料,并进行规范整理存档。

(2)培养邕剧研究专家和学者,编辑出版学术成果。

(3)保护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传承人,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

(4)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对邕剧的代表性剧目、表演、唱腔、乐器、脸谱、服装、道具等,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将材料妥善保存。

(5)指导和扶持民间邕剧团,加强指导和培训,积极建立起一些具有文化生态保护价值的邕剧演出村屯。

(6)加强邕剧后继人才的培养,完成邕剧艺术人才新老交接。

(7)邕剧界人士要多掌握学习市场营销、消费行为、消费者心理学等知识,关键是要将这些应用到邕剧演出市场的运作上来。

四、与高校合作,培养年轻观众

年轻观众是剧种发展的未来。邕剧想要更好地发展,想要融入现代人的圈子,就必须培养出一代青年观众。南宁市是广西高校聚集的地方,现有27所大学,其中包括本科大学9所、专科18所。剧院可以借助南宁这一区域优势,与各大高校积极合作,通过赠票的形式,邀请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走进剧院,欣赏具有本土特色且精彩的邕剧演出,感受传统邕剧带来的魅力。使广大高校师生了解邕剧,喜爱邕剧,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学生成为邕剧的忠实粉丝。积极改善受众结构,减缓邕剧老龄化的压力,为邕剧的观众群体注入年轻的血液,为培育邕剧的新市场、传承邕剧文化做最积极的努力。

五、加强评价促进演出

邕剧的演出,不仅仅需要剧院和演员的自我反思,还需要与戏剧评论连接起来,将原来单一的戏剧观演向具有互动性质的戏剧交流转变。在一个剧目结束之后,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交流会,邀请主创人员、演员、观众代表、专家学者,以座谈会的形式,对相关剧目展开多方位的讨论。剧院在交流会之后应认真整理交流信息并吸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对下一次演出作适当的调整。这种互动的形式有助于邕剧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也能从别的角度发现自身的缺陷,有利于邕剧发展,并且有助于形成一个以点评促进演出的良性局面。

六、娃娃观众也要抓

如今无论是哪一种传统剧种都面临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很多专业人士以及热爱邕剧的人都有着同样的担心:将来,邕剧是否还有观众?我们在思考将邕剧引进高校吸引青年观众的同时,也要思考抓住娃娃观众的必要性。

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蔡碧霞女士表示:“时代变迁,邕剧在发展中逐渐加入了现代的内容和音乐,但是,一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最重要的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虽然不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人士,但是可以将他们培养成为粤剧未来的观众。”邕剧与粤剧同根异源,我们在讨论如何传承发展邕剧的同时,可以借鉴粤剧的成功经验。从娃娃抓起,是每一个传统剧种都要努力的方向。

早在2010年,横县就联合几所中学成立了邕剧传承基地,并在2013年积极开展“邕剧进校园”的活动。有研究负责人表示,从娃娃抓起,要选择更能吸引孩子的题材,并且新编唱词,但是在服装、道具、布景、头饰、音乐、唱段等方面保留传统邕剧的舞台风格,让孩子在观赏有趣演出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邕剧的熏陶。

七、利用新媒体发展方式壮大邕剧

影视和网络不是抢了戏剧的饭碗,而是通过外延扩张,做大了娱乐业。事实上戏剧可以从此受益。

新媒体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虚拟现实空间,由以往的“传播者—受众—传播者”转变为“传播者—受众—传播者—受众”。这一改变能突出邕剧的优势。因为邕剧是一种需要现场演绎的艺术,更方便与观众互动。今后如果观众无须出门观演就能犹如身临剧院一般,那邕剧将会得到巨大发展。为了利用新媒体平台壮大邕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设立专业邕剧频道,包含以往的电视节目形态(专题、谈话等)。

(2)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立邕剧在线交流网,增加互动功能,真正让观众与演职人员密切交流,甚至参与邕剧创作。

(3)投入广告宣传,影音制品出售,让更多人了解邕剧魅力。

八、结语

第一代邕剧团团长洪高明病中常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去无觅处”,诗歌虽美,但这绝对不会如悲观者所说的是对邕剧的预见。各方共同努力,对邕剧加以更多的保护,采取更多的发展措施,未来邕剧一定能够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圈子。

[1]莫俊.红豆百年红 传承是关键[N].南宁日报,2013-12-06(009).

[2]曾艳红.2013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邕剧专场综述[J].戏剧文学,2013(4):133-135.

[3]莫俊.邕剧重生再续辉煌[N].南宁日报,2008-04-28(012).

[4]黄伟晶.邕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5]许燕滨.邕城粤韵:都市语境中的粤剧传承[J].南国红豆,2015(3):26-27.

[作 者]韦江萍,广西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南宁戏剧发展
数读南宁
有趣的戏剧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眷恋南宁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戏剧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