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央视春晚中的“仪式空间”
2017-03-28吴晓燕严晓青
吴晓燕 严晓青
解析央视春晚中的“仪式空间”
吴晓燕 严晓青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为“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办至今,是中国规模最大、受众群体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且收视率最高的直播综艺晚会。央视春晚在娱乐大众之外,更发挥着传播象征意义的功能,是拥有特殊社会地位的媒介仪式。空间是媒介仪式发生的场所,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载体。现代社会中,随着时空的分离,空间表现出跨越社会领域和社会边界的新特点。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空间”角度,剖析央视春晚的仪式空间,解读空间秩序的建立,空间与人的关系,探讨空间内在的结构矛盾,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性。
媒介仪式;空间;在场;不在场
一、“仪式”到“媒介仪式”
仪式起源于神话,最早是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核心概念。19世纪“仪式”作为专业术语被纳入到社会学分类中。詹姆斯·凯瑞可以说是将仪式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的第一人。2003年尼可·寇德瑞提出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仪式是围绕媒介及其相关领域所组织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强化这样一种观点,即“媒介是人们通往社会的中心”。陈力丹老师也曾表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强调文化的共享,目的在于维系一个社会[1]。在《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中戴维·莫利曾详细分析了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仪式的功能。[2]
二、“空间”理论的发展
什么是空间?康德认为,“时间、空间属于心,他们两者是纯形式”[3]。通俗地说,时间、空间的概念是人规定出来并用来规定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也就是说,时间、空间就是人们建构出来用来认识世界、描述世界的坐标轴。
社会学视域下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论文《空间社会学》(1903)是最早专门探讨空间议题的文献,文献中指出了空间形式具有的五种基本属性,即排他性、分隔、内容固定化、距离接触和流动性。后来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空间不仅是社会的产品,其本身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因此要把以往人们分析的视野从“空间中的生产”转移到“空间自身的生产”上。安东尼·吉登斯是通过建立一系列有关空间的隐喻来阐述空间结构化理论的,如“在场”“不在场”“共同在场”“区域化”“时空抽离”以及“情境”等。
传统的仪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独立的空间,而媒介仪式中的仪式发生在一个具有跨社会领域和社会边界的新特点的空间中。媒介仪式中的时空关系发生了分离“空间的隔膜并不能成为社会往来的隔膜”[4],克服了人们在交往中的因主体躯体缺席而无法达成交流的遗憾。尤其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社会成为全球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卡斯特指出,在网络社会里,网络是一个极其开放的结构体系,它能够无限地扩展和延伸,并通过改变生活、空间、时间的物质基础,来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线的时间[5]。笔者认为,作为媒介仪式的央视春晚发生的空间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本文将从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的“空间”角度,剖析央视春晚的仪式空间。
三、“在场”和“不在场”的二元对立
(一)“在场”情景下个人与空间的对立和统一
按照参与方式,央视春晚这场媒介仪式中的所有参与者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现场参与者与非现场参与者(主要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网络或移动端参与的观众)。央视春晚的收视率年年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根据央视网消息2016年除夕夜央视春晚直播期间的受众总规模达10.33亿,而“央视春晚主会场的一号演播大厅的观众席约1000座”[6],也就是说最多有1000名现场观众,这个数字跟春晚收视率相比真是连个零头都没沾上。
不在场观众常常会羡慕现场观众。因为电视或网络等传播媒介能为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不过始终是透过镜头看还不是“亲眼所见”。真正进入到节目录制现场观才算是接触到“第一手资料”。
但其实现场观众也不好当!央视春晚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节目制作追求整体播出效果。节目里所有的人设、道具都是为最后播出效果服务,节目里人人都是演员,都是被表象的对象。“在场”观众也不例外。他们在现场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同时被电视机前的观众观看和注视。事实上,现场观众的一举一动,每一回鼓掌、每一次大笑、每一个嘘声都是经过事前精心安排引导下的集体行为。央视春晚对现场观众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桌子上食品不能吃,桌面花朵也是仿真花,一切为了镜头的完美考虑”,“有时,春晚的圆桌上会摆放水果。但事实上,这些东西是仿真制品,不能吃……一切为了镜头的完美考虑”[7]。以及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总是能看到现场观众精神焕发原因是“舞台两侧有两个大摇臂摄像机,会从观众头顶呼啸而过。现场导演开场前会要求观众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叮嘱观众不要睡觉、不要随意走动,否则全国观众都会看到”[7]。除了在对仪态和精神状态方面的要求,观众还需要配合现场的表演。比如“蛇年的舞台……现场观众座位角度很可能将魔术师的道具一览无余,破绽也容易被看出来。但央视春晚导演组提前告知观众不得揭秘魔术”[7]。
这颇像围城外的人看围城里的人的那种心态,因为有现场观众表示“电视导播切换镜头角度多,近景远景都有,而在现场只能从固定方向看,电视直播应该更精彩”[8]。
(二)“不在场”情景下个人与空间的对立和统一
“中国”作为一个行政地理概念,幅员辽阔,且各区域特色分明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面貌,即使在同在一个行政区域,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都是千差万别。央视春晚想做到面面俱到,确实不易!上一节讲到,几乎所有的该仪式参与者都不在仪式发生现场,安东尼·吉登斯将这种空间的不在场或说缺场,但社会交往活动并未中断反而持续维持着的空间类型称为“区域化”。[9]
通过传播媒介,将几个的空间与无数个空间对接。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身处不同空间,这些现实生活的空间也许和央视春晚演出现场华丽热闹氛围也许并不是那么相融,但是当人们参与其中,也就暂时忘记了当下身体所处的物理空间,全身心投入到春晚大联欢的情景中去,这也是电视这个媒介本身的特性,就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在主持人反复强调“中国”“北京时间”过程中,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完全脱离了身体所在的空间的牵绊,进入到一个由媒介造想象的空间,并暂时弥合了现实和想象的差异,营造一种普天同庆的欢乐氛围。
四、空间的二元对立
(一)表演会场间的对立和配合
一台央视春晚中出现不同的会场也是近几年才出现,如2002年、2016年、2017年都设置了分会场或外景城市的插入。而中国又是一个地域跨度极大的国家,这些分会场之间以及分会场和主会场之间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在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方面都是千差万别,想要共同举办好一个晚会,需把握好各个会场之间的联动性和配合度,实属不易!主题的设置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联结方式,同一台春晚,不同的会场,共享一个主题,如:2002年央视春晚主题“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2016年,“你我中国梦,全面建小康”;2017年,“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除此之外,话语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比如,2002年央视春晚在北京主会场外还设置了一个深圳分会场。深圳和北京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它们在人文、气候、环境方面也都自成一体。当年在深圳分会场刚一亮相的时候,男主持人说这里和主会场比起来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主会场里面热气腾腾,外面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对比分明。女主持人说这和我们这不一样,我们这郁郁葱葱、姹紫嫣红、不分里外,男主持人马上接上说更重要的一样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喜庆气氛是一样的,观众朋友们的欢乐情绪是一样的。正是通过这些场景和话语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共同时空体,模糊了物理空间的差异,或者说有差异地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下。这样做没有疏离感,反而强化观众对国家和民族“想象的共同体”。
(二)空间的封闭和开放
另一个矛盾的结构是,作为媒介仪式的春晚是“一种具有延展性的空间”[10],央视春晚并不限制观看人数和渠道,反而希望收看的人越多越好。从每年春晚的收视率来看,也一直捍卫着“收视率最高的直播综艺晚会”这一称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视一号演播厅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多终端多渠道的开辟,央视春晚的传播力度也每每创新高。
但这个“开放”的空间同时也是一种“绝禁空间”(物理意义上说)。因为真正的演出现场不是一般群众可以随意进出的空间。不仅仅是现场直播时段,每一次彩排也都是相当保密的。主演播厅这样,分会场也是如此。据说每年央视春晚都会和演员签订保密协议,防止节目和具体情况的泄露。比如华西都市报有一篇相关的报道中提到“泄密者会被请出。保密协议重要的有3条:(1)保守春晚秘密。不管是语言类节目,或是歌舞类节目,不得将节目内容、剧情、台词提前对外透露。(2)节目在春晚正式公演之前,不得提前曝光春晚节目的审查过程及内容、细节,不许私自带记者进入春晚剧组采访。(3)参审不同节目之间的演员,不能互相泄密。如违反保密协议,一经查实,演员将自动离开春晚剧组”[11]。因此,每年在春晚正式播出之前关于节目内容的报道都是少之又少。
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春晚的保密做得如此戒备森严,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保证节目播出效果考虑?这其实是非常有内容的一个话题。吕新雨老师在她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她认为如果“仅仅是用制造悬念来解释说不通,真正的悬念是精心制造的策略,有暗示,有诱惑,而不是这样气急败坏、变化莫测。难怪陈佩斯说它是‘名利场’”[12]。
五、受众的能动性
央视春晚这个媒介仪式更多是发生在“区域化”空间中。这些空间大多数时间内承担着家庭或社会功能,作为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空间,是和日常的各种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日常生活中的观众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媒介仪式中意义的接受和解读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
首先,在春晚节目的受审阶段,观众拥有一定的决定权让哪个节目上春晚,尤其是语言类的节目。2015年羊年央视春晚审查节目中纳入一种“笑果测评体系”,也就是有专门的检测人员使用“掌声记录仪”检测现场观众在自然放松状态下对各个节目的鼓掌情况、笑声分贝等数据,同时配以研究员,对现场观众在各个时点的反应进行记录,并且在审查结束后将组织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观众代表进行座谈,汇总观众的观后感和意见建议。最后节目组就会综合各种数据和建议决定让哪个节目留下来。
第二,观众观后评价和吐槽春晚。每年春晚结束,无论是主流报道还是网络上网民对春晚的各种吐槽都会引发起一波新的媒介事件。这些评价、吐槽有肯定也有批评,这是正常的,一方面说明央视春晚的关注度高,另一方面说明观众对它有期待,尤其是一些批评的意见是非常有价值的,为今后节目改进指明一定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形式以及规模的春节联欢晚会。比如农民工春晚、网络春晚以及各省市地方推出的春晚节目,央视春晚不再成为除夕夜人们唯一的选择。这些晚会节目与其说是央视春晚的补充不如说是竞争对手,有竞争是一件好事,能够促进节目的发展和进步。
六、结语
央视春晚作为一档电视综艺晚会,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作为媒介仪式发生的空间内部也具有复杂交织的特征。本文从仪式空间入手,分析作为媒介仪式的央视春晚中空间的二元对立,空间与人的二元对立,发现受众在空间秩序建构中的话语权和能动性。但受到篇幅限制,对各种空间场景并没有做出详细的分析,其中对各层次受众的能动性的解读也是不全面的,本文研究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开端,有待于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补充。
[1]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J].国际新闻,2008(8).
[2]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谢遐龄.砍去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35.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1.
[5]Castells,Manuel.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The Information age;vol.1)[M].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1996:345-362.
[6]搜狗百科.央视一号演播厅[EB/OL].http://baike.sogou.com/v74635711.htm?fromTitle=央视一号演播厅.
[7]华商网-华商报.央视春晚演播室揭秘:观众能看到魔术穿帮[EB/OL].http://fun.hsw.cn/system/2013/02/08/051604313.shtml.
[8]金晓红.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6.
[9]新华网.春节晚会直播点正式敲定 西安要“赚”一个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2-01/14/content_237487.htm.
[10]孙琦:尼可·寇德瑞的媒介仪式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3.
[11]华西都市报,杜恩湖.猴年春晚明星签保密协议 泄密者将被请出[EB/OL].http://ent.ifeng.com/a/20151123/42531589_0.shtml.
[12]吕新雨.解读二○○二年“春节联欢晚会”[J].读书,2003(1).
[作 者]吴晓燕,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严晓青,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