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03-28杨玉芹

传播与版权 2017年9期
关键词:书稿图书笔者

杨玉芹

做好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几点思考

杨玉芹

常年投身于图书出版工作,编辑就如何做好手中的书稿自有一套门道。强调在常做常新的编辑工作中,需要做好全方位了解来稿情况,在践行工匠精神中把好每道关口,反复修改、精心打磨书稿等编辑出版工作。只有如此,在追求图书完美呈现的同时,编辑自身素养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图书出版;图书编辑;工匠精神

图书编辑常年忙碌于书稿的编辑加工和出版工作中,从一本书的接稿到完成出版,又转战到下一本书的出版工作中,甚至一次同时投身于几本书稿的琐碎工作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一本图书?怎样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才能把一本书做到尽善尽美?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经验谈谈图书编辑出版的注意事项。

一、借助社内外力量,全方位了解来稿情况,从整体上掌控书稿

(一)领会领导要求,摸清书稿工作重点

对于编辑工作,由于书稿的千差万别和具体工作的事无巨细,在编辑工作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往往有一种“干然后知不足”的体会,所以一直处于“干中学,学中干”的状态。正是因为图书工作的烦琐,为少走弯路,在接到一本书稿时要多听取领导意见,包括对书名、书稿内容、结构体例、图书设计、出版时间、图书成本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在大致对书稿的整个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也能保证编辑工作努力方向的正确性。比如,笔者2016年曾接手一本关于《飞机结构修理》的教材,在走选题流程的时候,领导提出来书稿内容太多,共计18个章节、100万字左右,能否进行大幅删减,否则会很限制本教材的使用,而且在没有费用支持的情况下出版社的成本也比较高。由于是院校新开设的专业,招生规模有限,每年的使用量并不大,对于收回图书成本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这也使笔者意识到编审本书稿工作的难点和棘手之处,如何解决收支平衡的问题成为本书出版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与作者进行了沟通,说明一本教材的容量如此之大,需要安排多少课时才能讲完,不便于本教材的推广,并会直接导致后期定价提高,可能会“出力不讨好”。在与作者沟通过程中,才了解到,他的创意是,这套教材定位对象是飞机结构修理的专业学生,其内容是他们应知应会的,大幅删减不太可能。但在编辑加工书稿的过程中,作为责任编辑,时常对其专业品质充满着感动,如此厚重的一本教材,从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图文安排,都能感受到作者编写得非常用心,内容层次非常清晰,没有从飞机手册上大段照搬,没有前后章节的内容重复,图文、图表相配得非常妥当……作者付出的艰辛力透纸背。在初审、一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抱着尊重作者的态度,笔者在认可作者成果的同时,也希望能在本书销量上多想办法,以能够回馈编写书稿的辛苦劳动。正是这样坦诚地交流,作者在认同笔者观点的同时,终于吐露心声:本书出版之后,在此基础上做一个通用版本,在机务学院作为基础教材推广使用。听到这个消息,笔者非常高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以来的真诚相待换来了作者的另一种回报。最终,本教材的出版工作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顺利实现了经济效益。

(二)尊重作者,保持和作者多沟通

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和书稿打交道,而在埋头于书稿案头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与作者保持充分沟通,这对于做好图书出版工作,服务好作者非常必要。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初衷、写作背景、出版意愿、适用对象等基本情况,才便于对书稿进行定位,方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封面设计、编校进度、排版、印制、发行等工作。而且通过这种交流,编辑也能从作者那里了解到学科发展水平、专业招生规模和教材建设情况等,有助于开阔编辑工作思路。这种前期的沟通也能够初步地了解作者的脾气性格,便于在下一步合作中把握好沟通方式,逐步赢得作者的信任,从而在书稿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获得主动权,调动作者的配合度,让作者非常乐意地解决问题,支持出版社的工作。

二、践行工匠精神,把好每道关口

“工匠精神”虽然最初指的是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但其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这与我们在编辑加工书稿过程中努力做好每个环节,一遍遍打磨书稿,减少遗憾,使整本书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作者和读者是高度一致的。也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秉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书稿的语句规范、体例严谨、知识准确、资料真实方面,一直保持敬畏之心,才能逐步养成字斟句酌、严谨推敲的工作作风。

(一)在通读书稿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有效解决书稿问题

《飞机结构修理》这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以实际操作为主,穿插理论讲述,具有较强的技术指导性,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问题,主要是内容的严格把关。由于内容篇幅较大,标题层次较多,图表使用多,无论是初审还是一校通读,发现的琐碎问题都比较多,具体分类有以下几种:有些专业名词实为同一所指,前后所用的术语不统一;公式中字母的正斜体不分,计量单位使用不统一;有些图片质量较差;一些句子表达欠严谨;等等。碰到这样的情况,笔者一般都分三步走,先查阅网上资料,如上网解决不了,就查阅图书,如查阅图书还是解决不了,就直接电话或邮件、微信请教作者。笔者的经历是,一般来说,只要不厌其烦,通过这三种方式,基本可以扫清书稿的差错疑难。在书稿各个编校流程的问题解决上,对于拿捏不准,又没有工具书、参考资料可查的内容,诸如专业名词、技术表达等一定要向作者虚心请教。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书稿质量,避免因不懂装懂而酿成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在沟通问题的过程中,作者也会因编辑的认真负责和专业把关而对编辑、出版社给予肯定,留下好印象,编辑也会因此取得作者的进一步信任。

身处互联网时代,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时遇到自己未曾涉猎的知识盲点,在不轻信作者的同时,可以多借助互联网核查求证,实在解决不了,再求证于作者。当然,编辑也不要图省事,不查资料,一发现疑点就问作者,以免使作者对编辑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质量关口前移,做好初审工作尤为关键

对于一些内容容量较大的书稿,每一遍通读、排版的工作量都费时费力,为避免动版、后期大幅改动造成的不必要麻烦,务必保证每一个校次的有效性,能在初审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到一校稿,也就是增强风险意识,将质量关口前移,有利于把握好出版时间节点。在初审工作中,注意做好以下事项:选择适用开本(比如,《飞机结构修理》采用正16开本,40*40版心排版),明确作者署名和著作方式,保证辅文的完整性,梳理清标题层次,更换分辨率较差的图片,说法欠准确之处请作者核改,全书中的术语、计量单位、符号等要项要前后统一、规范。即,通过初审从整体到细致的全面加工,在解决问题之后使书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为后续工作尽可能多地扫除障碍,以使书稿问题越来越少,校样越来越干净。由于前期工作充分,在本教材出版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后面的校次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做这本书稿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非常深刻,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妙处。由于通读一遍书稿的周期较长,在通读稿件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随时在稿件上记录下来,即使后来印象模糊,但由于记录清楚,在便于与作者解决问题的同时,遇到同类问题,前后翻阅起来也非常方便,有利于保证书稿的前后统一。

三、精心打磨,将书稿修成正果

做好一本书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很多,在内容把好关口的同时,还要在封面、版式设计上多用一些心思,保证从形式到内容相得益彰,翻阅起来赏心悦目。有时候为做好一个细节,反复修改、完善,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飞机结构修理》的终审环节,总编在终审环节提出来内容简介处最好能增加一句话,提炼一下本书的特色。对于这个细节的要求,笔者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在赶春季教材的下厂时间,已经与印制沟通好最后的下厂时间了,起初笔者担心,如果封面再进行修改,一来二去地改,会影响进度。但经过仔细琢磨,觉得领导要求提炼一句话来体现本书特色,目的是要让读者能在瞬间就把握这本书的内容,顿时觉得非常有必要。最终经过反复推敲,终于简练地提炼出了能概括出本书特色的语句。

书稿渐趋完美,离不开反复的修改、打磨。以“航空货物运输装载系列培训教材”为例。这套书稿由于专业性非常强,加工难度大,编辑加工的节奏非常紧张,在送复审的时候,主任提出来文前版式设计过于简单,最好能增加点设计含量。由于在全身心地赶本套丛书第三本的进度,对于如何增加这部分的版式设计,确实疏于思考。这件事情,让笔者意识到,要提高图书质量,不仅应该在审读、编辑工作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在图书设计、制作方面下功夫,只有全方位下功夫,才能保障图书质量、品质、品相的完美。于是,调看了一些相关图书,分析、研究其相应的版式设计。在学习其他图书成功的版式设计之后,提出了本丛书的文前版式设想,得到主任的初步认可,后来又根据总编更换字体的建议,确定了设计方案。最终,本套丛书的文前部分,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简约、美观而又得体的风格,其元素的选择与封面、扉页有机连成一体。由此可见,不管是领导的严格要求也好,甚或是同事的严酷挑剔也好,这些意见,只要是提醒我们对于每个环节不能忽略的,我们编辑人员都应该过过脑,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下,挖一挖提高潜力。思考比忽略要好,许多图书都是经过一步一步、一环一环、一丝不苟地精心打磨而日臻完善的。

由于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难点,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出版经历和编辑不为人知的付出,编辑工作常做常新,为此,也要求编辑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一本书稿,加工成一本图书,使它出版问世,就是使它修成正果了。而像我们这样的年轻编辑人员,要修成正果,所编辑的某一部图书出版,只是在编辑修行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距离修成正果,还遥远得很呢。只有不断地努力工作,不断地编辑出版双效好书,日积月累,添加业绩,才能慢慢缩短将自己修成正果的道路。

[1]孙晔.责任编辑关于书稿审读加工的八项基本原则及其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7(3).

[2]张雪丽.工匠精神在编辑加工中的践行——兼谈书稿资料核查的工匠之术[J].出版参考,2016(12).

[3]何晓红.科技书稿编辑加工技巧[J].编辑之友,2009(7).

[作 者]杨玉芹,中国民航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书稿图书笔者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老师,别走……
图书推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