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科技出版的使命与前景
2017-03-28王大可
冯 妮 王大可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科技出版的使命与前景
冯 妮 王大可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要素,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支撑功能。随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展开和攻坚克难阶段,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的前景。相应地,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科技出版也势必在促进科学研究、传播科研成果、助推国家战略等方面承担愈加重要的使命。
科技出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使命;前景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肯定“科技创新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并从“密切科技沟通和人文交流”[1]等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可以说,随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展开阶段,科技创新合作的成效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的前景。相应地,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科技出版也势必在传播科研成果、助推国家战略等方面承担愈加重要的使命。
一、科技创新引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外出访问时发起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正式成为国家战略。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要素,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支撑功能。《愿景与行动》这份“一带一路”纲领性文件,不仅详细列出多项海洋、能源、交通、信息等领域可能的技术合作项目,更在“民心相通”部分,单列一节倡导科技创新合作,“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此外,《愿景与行动》还对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和主力军”的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提出特别要求,要求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2]。
科技创新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内容,还是这一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邹磊对古今丝绸之路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古代陆地交通技术不发达,海运技术也逐渐落后于西方,先后导致了陆海丝绸之路的落寞,经过当代交通技术的革新,“一方面,随着现代海上运输技术的发展,传统远洋贸易受气候、洋流、补给、通信等方面的制约已大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航空、公路、铁路、管道等跨境运输方式的兴起,以海运为主导的现代贸易运输体系得到了有力的补充”[3]。倘若没有这些运输技术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不可想象的。
“一带一路”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相伴而来的,除了广袤的市场,还有激烈的竞争。中国高铁进入东南亚市场,不仅始终需要应对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国企业市场角逐,还需要解决一些在国内已经成熟的技术却不适应目标国实际情况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设计、制造适合这些市场的商品”[4]。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人力、资源等要素驱动为主要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花大力气整治资源环境方面的“欠债”。就此而言,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理应从头树立“绿色丝路”的理念,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这样的目标,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据杨星科研究员介绍,依托中国科学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环境修复、灾害治理和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前期研究,有关部门已有着手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生物农业技术创新与引领高地”[5],力图有效解决“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一带一路”建设的另外一些重要课题,比如开发绿色环保新兴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高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技术水平……也多是当代科技的前沿问题,同样亟待科技战线优势互补、协同攻关,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创新驱动。
二、“一带一路”战略科技出版的使命
早在1995年,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对科技出版的崇高使命做出这样的界定:“没有科技出版事业的繁荣,也不会有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科技出版事业必须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6]虽然时移势迁,但只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个历史趋势没有变化,宋健对科技出版重要位置的判断就不会过时。在“一带一路”建设实干期,科技出版承担的历史性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积累科学知识、发布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意见的主要平台,科技出版承担着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搭建智力平台的重要使命。如果说在“一带一路”酝酿提出阶段,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论证“一带一路”的可行性,那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进入扎实推进的实干期,研究的重点就需要实现向具体问题、实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个有待攻关的科技难题的转移。在此阶段,科技出版作为科研成果发表的平台,将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提供智力保障。
第二,作为中外科技领域取长补短、“创新互鉴”[7]的主要窗口,科技出版承担着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方面,科技的进步能有效引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少重要的科技问题已很难单靠一个国家的科研力量解决,国际科研合作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潮流。“一带一路”覆盖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不少世界性科技难题。科技出版作为科技文明交流的使者,既能有针对性地译介国外最新科技成果,也能对外传播中国科技的杰出成就,有助于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第三,作为社会公众接触科学、认知科学、对话科学的主要渠道,科技出版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国民素质,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夯实社会基础和人才储备的重要使命。科学事业“不仅仅是科技团体的行为,而需要全社会更多地参与”[8],通过把专家学者前沿性的研究转化为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科技出版不仅能增强公众对科技难题的知晓度、对科技进程的参与感,还能有效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从而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后备基础。
三、科技出版助力“一带一路”的现状及挑战
近年来,全国出版机构抓住国家战略东风,以文化自觉推动实践创新,“一带一路”出版工作风生水起。[9]在此背景下,科技出版机构发挥专业优势、捕捉出版热点,在“一带一路”科技出版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借重院士智力资源,编制刊发科技创新规划,引领“一带一路”科技行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挥密切联系院士优势,率先刊发孙九林院士主持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研究成果,包括《关于加快制定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建议》《关于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的思考》[10],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功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利用专业优势,加强选题策划,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一带一路”科技图书。依托交通航运专业优势,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推出《21世纪海上丝绸丝绸之路港口发展报告》《中国古代航运史》等“一带一路”系列丛书,受到辽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肯定,成功获批省“‘一带一路’出版基地”[11]。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内容,石油工业出版社推出《“一带一路”话石油》《“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国别报告》系列书籍,对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开辟油气合作新空间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结合刊物特色和“一带一路”战略需要设置议题,刊发的学术论文打开了探究“一带一路”科技问题的多重空间。不少科技期刊结合自身特点,把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科技问题确定为刊物重点选题,积极发挥了对相关专业研究的引导作用。《铁道技术监督》配合“一带一路”背景下“铁路走出去”的战略需要,设置专栏发表在“检验检测机构国际互认、国外合作建厂监造、认证服务”[12]等领域有卓越见解的专业论文。《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探讨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陆疆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的议题。2016年第2期《中国工程科学》集中发表18篇专业论文,从“一带一路”建设与“海洋强国”建设互相借力的视角,系统构建了深海能源勘探、绿色船舶发展、水下观测体系等高科技领域发展战略,为夯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工装备保障系统绘制了技术路线图。
第四,创新出版方式,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从国际经验看,积极参与知识生产过程,提供多样“知识服务”[13],将是科技出版未来发展一大趋势。布局“一带一路”出版工作,电子工业出版社没有重复传统的编辑发布出版模式。他们主动申请了工信部重点软课题“‘一带一路’工业文明及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发展状况,还提炼出我国与相关国家工业技术合作的可能方向。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转化为信息资源”[14]供相关部门研究参考,还成为电子工业出版社“‘一带一路’工业文明丛书”独特的选题来源。
当然,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与“一带一路”人文社科出版比,特别是与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性比,“一带一路”科技出版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
首先,“一带一路”科技出版零星松散,没有形成合力。作为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的纽带,科技出版承担着从对国家战略的悉心把握中提炼选题和把科学研究著述组织进国家战略框架的双重功能。虽然如前所述,全国科技出版机构已经开始围绕“一带一路”科技问题加强选题策划,但总体而言,这方面的努力尚未上升到自觉的层面,无法对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其次,当前“一带一路”科技图书、科技论文的研究主题普遍而言较为宏观,缺少致力于专门问题研究的精品成果。“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解决的不少问题同时也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难点,比如当代空间观测技术尚难以在覆盖如此广泛的区域内实施整体性的灾害防治,海洋工程装备水平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深海资源开发的迫切需求。虽然一些科技出版机构组织刊发了一些关注这些问题的科技论著,但它们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既无法反映我国科技战线的最新研究进展,也无法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行动指南。
最后,科技出版机构缺乏清晰长远的“一带一路”科普出版计划。当前,在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图书市场涌现出一大批“一带一路”战略普及读物,内容广泛涉及“一带一路”国家政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前还很少看到能把“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涉及的科技领域、“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进展和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以晓畅明白语言讲清楚的科普读物。
四、提升科技出版服务“一带一路”能力的框架策略
对于中国科技出版来说,加强和提升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能力的建设,是一项需要国家、出版机构和科技编辑协同努力的长远工程。
首先,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科技出版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位置,为科技出版事业繁荣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出版的内容和服务对象带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经济、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国家和有关部门应根据这一特点,制定专门的科技出版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平台保障及绩效评价机制。
其次,科技出版机构应在紧跟国家战略的大方向下,增强学术联系、加强专业建设,真正发挥引领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的社会功能。在媒介融合时代,科技出版机构提升自身竞争力,既要创新出版方式,也要开辟传播渠道,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通过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学术联系,真切把握科学发展的脉动,深耕细作,规划出版既身处科技创新前沿、又契合国家战略需要的科技出版产品。
最后,科技编辑也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增强在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交汇点进行选题策划的能力。科技出版事业既关系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也关系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大局。对此,科技编辑应具有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国家战略需求引领选题策划”,也就是“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来规划选题方向和选题结构,挖掘发展机遇,从而提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效益和效率”。[15](本文系2017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全球政治经济变迁与世界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演进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出版贸易增长潜力及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N].人民日报,2011-08-09(1).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4).
[3]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6-109.
[4]刘园园.科技带路,才有更好的“一带一路”[N].科技日报,2016-3-14(1).
[5]杨星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N].陕西日报.2015-05-19(5).
[6]宋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出版工作[J].科技与出版,1996(1):2-4.
[7]黄培昭.中国与西方在科技领域quot;创新互鉴quot;[N].人民日报,2016-08-09(3).
[8]何鸣鸿.提高科学传播质量为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J].科普研究,2012(10):5-9.
[9]王大可.2015年“一带一路”出版工作述评[J].科技与出版,2016(5):27-31.
[10]孙九林,董锁成.关于加快制定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1):24.
[11]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获准建设辽宁省“一带一路”出版基地[EB/OL].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60318/t20160318_521647865.shtml.
[12]2016年《铁道技术监督》征稿启事[J].铁道技术监督,2016(2):96.
[13]林鹏.科技出版的未来[N].新华书目报,2016-6-27(13).
[14]樊文.专业优势助推“一带一路”出版[N].新华书目报,2016-7-25(9).
[15]石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J].科技与出版,2013(6):61.
[作 者]冯 妮,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王大可,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