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呼唤新记者
——浅谈2017年“两会”报道中新媒介技术发展对记者的启示
2017-03-28倪致远
倪致远
新技术呼唤新记者
——浅谈2017年“两会”报道中新媒介技术发展对记者的启示
倪致远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受众需求多元复杂,新闻报道力有未逮,这些都要求新闻报道必须以新技术赋能新内容,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历年来,全国“两会”都是各级新闻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新内容、新技术、新面貌都集中呈现在“两会”报道之中。2017年“两会”报道“黑科技”不断登场、叙事方式全新升级、传统媒体求新转向,人工智能、短视频、VR、AR、H5等技术同台竞技。新技术延伸了记者的能力范围,同时也要求记者以“更快、更高、更强”的要求去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两会”报道;媒介技术;受众;人工智能;短视频
习近平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如何创新方法手段?如何提高四个力?这是今年“两会”报道所面临的一个必答题。媒介融合,顺势发展,今年的“两会”报道呈现出更多新内容、新技术、新面貌。
一、“两会”报道新内容
(一)自带话题“黑科技”
每年的“两会”都是各大媒体报道技术“血拼”的时候,今年也不例外。许多设备、技术都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集体亮相,一经亮相就成了关注焦点
光明网今年精心筹划、重磅推出一套多信道直播云台——“钢铁侠”,新闻信息即采即发,支持全景、虚拟视频的直播和录制。在这套设备的配合下,一个记者就如同一个小型编辑部,一键完成pc/移动/H5等多个平台的内容分发,实现了传播速率的最大化。全国政协委员、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彪在看到该设备时十分惊讶:“没想到在国际上前卫的动力外骨骼装备,居然在国内媒体行业率先得到应用。”
去年还是稀罕物的全景相机今年遍地开花。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日报》等诸多媒体都采用了全景相机、VR相机,个头越来越小巧,功能越来越强大。
人工智能在今年“两会”报道中的应用也颇为抢眼。《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研发的“小明AI两会”俨然一个代表委员资源库,只要用手机拍一张代表委员照片上传,就能一键获得这名代表委员的身份信息及其在履职期间关注的主要领域,由点带面,科技感十足。新华社首个“两会”报道机器人i思直接以会场为据点,跟跑“两会”。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也分别派出了实体机器人做小助手。
(二)叙事方式新升级
媒介形式越来越丰富,信息的转码就成为一门新闻艺术。在不压缩信息量的前提下,用适配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更直观、更有趣、更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成为一门稀缺的手艺。这轮“两会”报道,媒体纷纷发力,着实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迁徙。
最吸人眼球的是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三分钟的视频回顾了总理在去年报告中承诺的32项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又用图解展示了去年主要经济数据的变化情况。将复杂、冗长的工作报告,提炼整合后,转译成了一个小小二维码。
从可读到可视,图解、漫画、H5成为今年“两会”报道的重要形式。央视网的《总书记“下团组”漫评》以条幅漫画动图+特约评论员解说的方式,全程跟随总书记“两会”活动的细节,并且以网络语言的方式进行解读,阅读体验颇为轻松。《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大数据看两会:九大热点新鲜出炉”,通过大数据分析,直接预测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热点词,并做成图解的形式。此外,各种形式的H5创意扑面而来,有社交型、游戏型,等等,许多H5都达到了刷屏的传播效果。
(三)传统媒体新转向
1.直播引入跟踪报道。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从最初的直播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今年“两会”报道也深深打上了直播的烙印。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联合腾讯网重磅推出超100小时的大型视频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自3月3日9时起,每天9小时在PC端、移动端不间断视频直播“两会”。创下访问量过亿的纪录,这也是中央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首次合作打造时政类直播节目。[1]
2.两微一端报网互动。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传统媒体顺应媒介融合之势,在报纸、网页、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共同发力。报纸头版依旧以内容为牵引,有料有深度;PC网页端专题主题创新求变,暗和时代鼓点;微博微信主力发声,解疑释惑引导舆论。据人民网传媒频道数据,截至3月12日,人民网法人微博共发2017年“两会”相关微博310条,阅读量超过1.7亿,转评赞超17万。
3.碰撞热点传播升级。3月6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牵头完成的MV《成都(“两会”版)》在人民日报两位一端平台推送。《成都》作为2016年传唱大江南北的民谣歌曲,伴着春天的脚步,用“两会”版歌词,刷新了网民对“两会”的关注,这也是“两会”报道首次结合流行歌曲。在两天内,网络点击量近2000万。[2]
二、新技术赋能新内容
(一)人工智能崭露头角
AI技术在新闻行业早有应用,最先引发关注的是写稿机器人的问世。2015年,写稿机器人“入职”国内新闻行业,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国内,最先出现的是腾讯的Dreamwriter(梦幻写手);而后,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先河;而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3]
新华社音视频部i思工作室,推出首位新华社机器人见习记者i思,参与“两会”报道,既可以采访代表委员,搜集百姓关心的“两会”话题,也可以在演播室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与此同时还具备“两会”大数据分析、查询代表委员信息、查询天气、“两会”知识问答等功能。据了解,新华社客户端《i思跑“两会”》系列与提及i思机器人的短视频报道,累计浏览量达4470多万人次。[4]
(二)短视频成为下一个风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高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形式。根据《2016短视频内容生态白皮书》的统计,2016年短视频内容创业已经发生了超过30笔融资,相关创业项目的融资规模达到了53.7亿元。据企鹅智酷发布报告,天天快报2016年第三季度视频频道访问用户数相较第一季度上涨1436%。[5]短视频正像病毒般快速裂变发展。
短视频具有视频短、传播快、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让短视频从出现到崛起所用的时间十分短暂。今年“两会”报道中,如何将严肃选题、一个个信息量巨大关乎国计民生的点拆解成为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小切口传播,短视频成了许多媒体的选择。央视网专门为年轻人打造的《小V说两会》将漫画和短视频结合起来,通过虚拟主持和新闻真实画面穿插配合,每天一分钟通过互联网语言了解最热话题。《中国日报》新媒体出品的《英国小伙自拍看两会》,小哥操着流利的英语,以一个在华外国人的视角解说中国“两会”,混搭出一种颇有互联网气质的产品。视频通过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博点赞转发,短短几天内点击量突破千万级。
(三)AR、VR直播、H5等技术井喷
AR、VR技术则在试图创造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以往电视直播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现场感,但只是基于二维画面的观看,AR、VR技术推动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和“进入感”,以三维的画面带给用户不一样的“现场”体验。
H5是指第5代HTML(超文本语言),能够使互联网也能够轻松实现类似桌面的应用体验,同时H5技术还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可以兼容PC端与移动端、Windows与Linux、安卓与IOS。能够使用户以较少的流量欣赏到丰富的视听效果。因而,H5成了众多媒体“两会”报道中的不二选择。“两会”期间,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的H5《“两会”喊你加入群聊》成为刷屏爆款,不到24小时点击量就突破600万,截至3月9日,仅客户端上的评论量已超过16万。《厉害了,word检察官!》《我的“两会”秘密花园》《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神器》等H5都不断突破人们对“两会”报道想象的限制,刷新着对新媒介新技术的印象。
三、新技术呼唤新记者
(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从自拍杆到“钢铁侠”,从大型中央厨房到移动式中央厨房,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就是:新闻愈发注重时效性,下一分钟的新闻就有可能变成旧闻。
从采编程序来看,互联网新闻推送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扁平化,压缩新闻发布时间,提高时效性;从受众需求看,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14亿,年增长率为8.8%,网民使用比例达到84.0%。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5.71亿,占手机网民的82.2%,年增长率为18.6%,[6]互联网新闻、手机“口袋新闻”已成为重要的新闻形式;从技术发展看,直播、VR等技术快速发展,据最新发布的《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显示[7],直播用户规模达3.44亿。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即时高效的新闻推送对于提高传播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年“两会”,光明日报的具有快速生产聚合能力的多信道复合直播云平台正是适应了当下信息快速生产传播的需要,一套装备犹如一个浓缩厨房,一边直播,一边做H5,另一边又发图文报道,并行的生产流程使得一道道新闻大餐能够快速送达受众手中,在激烈的新闻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一专多能,行家里手
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
人民日报在3月15日“两会”闭幕之际推出了的七版“两会”特刊中,用3版对今年人民日报的“两会融报道”进行了总结。实现了从“笔尖流淌”到“键盘敲击”再到“全副武装”,从“纸媒时代”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深刻转型,在传播格局深刻调整、传播方式深度融合的今天,既要会做“融报道”,又要会讲“融故事”。这些“融报道”“融故事”的背后深切反映出了时代对于记者的新要求。
“‘两会’是融媒体报道的竞技场,传统记者要转型为全能型记者。多种本领,一个也不能少。”“不想当导演的记者不是好厨子。”“谁都别拦我,我这就去练剪片子,做动画,拍视频……”
所以我们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技术解放了记者的双手,但同时对脑袋又了更高的要求。唯有练就一专多能,成为行家里手,才能达到“人技合一”的境界,以最饱满自信的状态,踏浪奔腾于新闻大潮中。
(三)记者目光,温暖打量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凝练概括并预示了媒介技术发展带给人类的影响。新的媒介技术犹如一把新的尺度,重现定义了“讯息”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传播格局、影响社会结构。同理,“机器人记者”作为新的媒介技术,也必将推动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传播格局,冲击新闻记者的就业前景。
据腾讯新闻数据,财经机器人2016年第一季度写作400篇,第三季度写作40000篇,产量快速增长,其智能程度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时,机器人记者缺乏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深度的思考,短期内是难以被机器人所效仿的。央视的“焦点访谈”、中青报的“冰点”专刊、《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在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度成为新闻行业的典范。“冰点”的前言这样说道:我们不“热”、不“焦”,我们去关注那些“冰”得无人理会的大众和社会角落。这些或许不是“新闻”,但绝不应该被遗忘。[8]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记者只有把目光投射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去关注民众之关切,去书写民众之所感,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真正无愧于为党的新闻事业鼓与呼的使命。
在本次的“两会”报道中,不乏有许多新闻作品直击社会焦虑,促成民众参与。如现象级H5《两会喊你加入群聊》,这款产品以个人微信界面为背景,无论是对话、朋友圈、发红包,还是聊天主题“工资能再涨吗?”“假期能再长吗?”都指向一个结果:真实的参与和互动。“与我有关”成为这款“两会”主题H5能收获全民自来水的最重要的原因。
无论媒介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传播形式如何颠覆,社会现实如何变化,有一点是确定的:用记者最真实的目光去打量生活,传递最温暖的人性关照。
[1]杨佳,丁涛.两会视频直播引发关注过1亿 人民网“融发展”再上台阶[EB/OL].http://tj.people.com.cn/n2/2017/0313/c375366-29844233.html.
[2]中国青年网搜狐号.两会版《成都》又火了 两天网络点击量近2000万[EB/OL].http://www.sohu.com/a/128089259_119038.
[3]张灿灿.编辑记者和新闻机器人的“战争”[J].青年记者,2015(11):95.
[4]陈旭管.机器人打开数据传送门,与你互动跑两会[J].中国传媒科技,2017,20(3),22-24.
[5]一下科技,秒拍.《2016短视频内容生态白皮书》[R/OL].
[6]CNNIC.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701/P020170112309068736023.pdf.
[7]何源.最新报告显示:2016网络直播井喷发展 整体营收超200亿[EB/OL].http://china.cnr.cn/ygxw/20170509/t20170509_523745930.shtml.
[8]李大同.《冰点精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3.
[作 者]倪致远,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