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引导、调试机制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2017-03-28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论主体生态

吴 凯

主体引导、调试机制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吴 凯

网络舆论生态是网络舆论资源、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一种可供人评价和衡量的自在运动状态。网络舆论生态的同质结构、异质结构、异同结构、同异结构是把握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维度。受网络舆论杂糅性、消解性、渗透性和风险性的影响,网络舆论话语失衡、网络舆论信任失衡和网络舆论表达失衡成为制约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重要瓶颈,带来较大的治理难题和成本压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从提升网络舆论思想效应、强化网络舆论主体引导和建立网络舆论调试机制三方面来应对。

网络舆论 舆情把握 舆情监管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1]。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实质上就是将网络舆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的范畴。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2]。2016年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传达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网络舆论生态的本质内涵、探寻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治理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也围绕网络舆论生态问题进行了较为有益的探索。

截至2017年3月10日,在中国知网(CNKI)以“网络舆论生态”为题名进行检索,可获得83条文献。最早的一条文献是张杨璐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舆论的勃兴与科学舆论生态的建构》,该文作者从科学的舆论生态角度来具体考察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从2014年开始,网络舆论生态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在2014~2016年发表的文献分别达到14篇、19篇和20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传播学、生态学、系统论的视角来考察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和构成,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对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构成、现状等问题仍未取得较大共识,始终成为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所在。基于现有研究成果,这里力图从网络舆论生态的含义及其构成出发,立足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诸多表现,进一步对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治理之道进行理论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多元认识思路和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舆论生态相关问题概述

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者大多是遵循“舆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生态”的思路对网络舆论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的。这一研究思路有利于进一步厘清网络舆论生态的相关概念和构成问题,但就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评价和修复等问题,缺少较为独立的视角和思路,基础性和理论性相对薄弱。

在英语语境中,舆论通常用public opinion(公共意见)或consensus(大多数人的意见)来表示。从这一点来讲,作为价值指向的公众意见就包含在舆论的概念当中,成为大多数人对某一话题或议题的集体反映。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舆论的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将舆论视为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3]然而,舆论是因权威而成为多数人共同意见,还是因多数人共同意见而具有权威,该学者并未进行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仅仅从舆论的基本含义出发是无法深刻揭示其概念特征的,尤其是对舆论质量特征的忽视,则更为窄化舆论的基本内涵。为此,该学者对舆论的八个构成要素及什么不是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析[4],但其并未就舆论的外部特征和社会属性进行全面阐释,而只是试图通过舆论系统内部要素的构成关系来剖析作为“舆论导向”的“舆论”。还有学者将舆论定义为 “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5],即认为争议是舆论存在的重要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见又使舆论得以产生和综合表达。在该学者看来,舆论内部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又以共识为基础。综观诸多文献,不同论者对舆论的定义皆有不同,但大多数论者均认为舆论是在共识基础上形成的集合意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这里认为舆论就是公众针对某一话题或议题而产生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评价性意见。在这一定义中,舆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舆论具有社会选择性,即舆论是以公众的立场选择和价值取向为发生依据的,并伴随一定的盲从和随意;二是舆论具有广泛参与性,即并非所有观点的发布或评论都能成为舆论,失去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传播,舆论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三是舆论具有时间存续性,即舆论不可能长时间地存续,舆论的目的在于获取话题或议题的关注与解决,一旦问题得以解决,舆论也将随之而淡化或消失。

与舆论相类似,网络舆论也是针对某一话题或议题而产生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评价性意见,只不过网络舆论又有一些传统舆论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如“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6]。第一,网络舆论是基于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介在网络空间公开发表的评价性言论,此种评价性言论是显性现实舆论与潜性网络舆论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杂糅性。第二,较之传统舆论,网络舆论更具有消解性,即隐匿在网络空间的舆论更易分裂、消解政府权威与公信,尤其是坏的、不良的、负面的网络舆论,更易引爆公众神经,激化社会矛盾。第三,网络空间的无缝化传播使网络舆论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具有更强的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第四,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即网络舆论的自由、公开表达会带来相应的引导成本和潜在风险,为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压力。为此,可以将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为:网络舆论就是针对某一话题或议题,通过网络媒介公开发表在网络空间的,具有杂糅性、消解性、渗透性和风险性的评价性言论。

关于网络舆论生态,国内学者大多是围绕网络舆论生态的基本内涵、结构要素、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但不管是从何种学科、何种维度、何种视角进行研究,都没有对构成网络舆论生态基本内涵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等关系问题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如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生态是网络舆论各构成要素之间、舆论之间、舆论与内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结构状态”[7],有的学者认为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就是指奠基于网络的人与人的舆论集所结成的生态体”[8],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生态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和网络舆论传播规则约束下,网络舆论功能主体围绕着网络舆论的生产、传播、消费、分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自组织系统”[9]。此类观点虽突出了网络舆论生态的系统构成和内部要素,但并未深入分析和阐述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构成的发生原理,对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的有效联结与结构平衡也并未过多关注,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对称性平衡和结构性失衡、网络舆论生态的现状描述和整体评价也稍显欠缺,至于网络舆论生态的原理构成和模型建构则显得更为薄弱。

二、网络舆论生态的含义及其构成

生态主要是指一物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是可供人衡量和评价的。同样,对网络舆论生态含义的概念考察,除了需要在特有的时空背景下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属性关系进行综合理解之外,还要对网络舆论的特征和构成网络舆论生态的系统要素进行全面把握。

(一)网络舆论生态的含义

网络舆论生态就是网络舆论资源、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一种可供人衡量和评价的自在运动状态。网络舆论资源、网络舆论主体、网络舆论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网络舆论生态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恒久不变的网络舆论生态,这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网络舆论生态。有好的网络舆论生态,也有不好的网络舆论生态;有平衡的网络舆论生态,也有失衡的网络舆论生态;有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也有不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我们对网络舆论生态含义的描述,切勿轻视对网络舆论生态自在运动状态的描述和评价,即网络舆论生态的好坏与否、平衡与否、健康与否,都需要在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具有立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评判。

对网络舆论生态含义的阐释,可以从网络舆论生态的同质结构、异质结构、同异结构、异同结构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理解。第一,网络舆论生态的同质结构是指网络舆论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性质、属性和功能同向,以共同趋向组成的关联互动结构,同质结构可以唤起网络舆论主体的思想情感,激发主体的认识热情、参与信心和实践动力。第二,网络舆论生态的异质结构是指网络舆论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性质、属性和功能异向,以化解、缓和、排除、平衡、转换冲突和矛盾的方式所组成的关联互动结构,异质结构可以更好地驾驭和掌控网络舆论资源,最大限度消弭不良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最大程度降低不良网络舆论的引导成本和潜在风险。第三,网络舆论生态的同异结构是指网络舆论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共同点占据主要地位,即共同性、同一性、联结性构成了网络舆论生态的内在属性,同异结构有利于增进网络舆论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提升网络舆论的环境适应能力,增强网络舆论的精神导向力。第四,网络舆论生态的异同结构是指网络舆论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同点占据主要地位,即对立、冲突、斗争是网络舆论生态内部的主要矛盾,异同结构有助于我们全面、总体、综合地宏观认识网络舆论生态的内部结构,不激化矛盾,不扩大对立面,在冲突中相互妥协和让步。

(二)网络舆论生态的构成

1.网络舆论资源

网络舆论资源是指构成网络舆论的思想、观念、主张、评论、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总称。网络舆论资源是构成网络舆论生态的关键,是维持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如果说网络舆论生态具有自我适应、调整和优化的功能属性,那么网络舆论资源就是支撑和维系网络舆论生态良性运转和自我发展的根基所在。在网络舆论生态中,重要的不是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而是网络舆论资源的来源性质。区分和辨明网络舆论资源,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糟粕的;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等等。如果对网络舆论资源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和规避机制,网络舆论生态就会因无效、糟粕、违法等不良网络舆论资源的侵入而陷入结构紊乱和生态失衡,影响人们对网络舆论生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整体而言,网络舆论资源主要包括合法性资源、动机性资源和倾向性资源。三种资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协同促进网络舆论资源内部的结构平衡,同时也约束着网络舆论的整体走向,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建立和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动机性资源和倾向性资源既可以是有效的、优秀的、合法的,也可以是无效的、糟粕的、违法的,这就需要在网络舆论资源的输入环节加强对动机性资源、倾向性资源的筛选和研判,借助合法性资源对动机性资源、倾向性资源的规制与引导,避免无效的、糟粕的、违法的网络舆论资源的输入,加大对有效的、优秀的、合法的网络舆论资源的输出力度。

2.网络舆论主体

网络舆论主体主要是指能够参与到网络舆论生产、消费和传播过程中的人或组织。网络舆论主体是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基础,它以社会性主体的方式而存在,并受网络舆论资源与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网络舆论主体虽然有时是以孤立的、单一的和个别的形式所呈现,但又是一对矛盾着的结合体。不论是何种参与主体,都共同构成了网络舆论主体的关键要素,都是对网络舆论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力量,都具有对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引导、使用和规范的能力,具有社会性、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舆论主体内部并不是没有冲突和斗争的,而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在网络舆论的认识层面发生矛盾,即各自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利益需要和价值立场有选择性地生产、消费和传播网络舆论;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在网络舆论的实践层面发生偏差,如生产网络舆论的人不能消费网络舆论,消费网络舆论的人不能传播网络舆论,传播网络舆论的人又不能生产网络舆论。统一关系体现在:一方面,作为过程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具有协同的一致性,即均能够以社会性主体的身份协同参与到网络舆论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作为结果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具有目的的一致性,即赋予网络舆论社会控制的功能,通过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来获取公众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问题的解决。

因此,不管是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还是网络舆论传播者,都需要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彰显主体性,积极发挥网络舆论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建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空间。

3.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舆论环境主要是指网络舆论所处的环境关系,它是网络舆论生产、消费和传播的环境因子的总和。网络舆论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

网络舆论内部环境是有利于网络舆论正常运行并实现预期效果的内部条件的总和,它由网络舆论要素、网络舆论结构、网络舆论类别、网络舆论功能等四部分构成,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对网络舆论内部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生态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把握网络舆论内部环境要素的关系,这种理解、把握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网络舆论生态的正常建立。

网络舆论外部环境是网络舆论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总称。网络舆论外部环境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定位、效果的关键要素。与网络舆论内部环境不同的是,网络舆论外部环境短期内并不能被网络舆论主体所主导和控制,这既有网络舆论主体在认识层面上的偏差,又有在实践方面上能力的不足,同时还受到网络舆论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但整体而言,网络舆论环境与现实舆论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同于现实舆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虚拟性和匿名性。这种复杂性、虚拟性和匿名性又往往易使网络舆论主体有意或无意放大其网络舆论感官体验,干扰其作出理性、客观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造成网络舆论躁动和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产生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使网络舆论走向不可控的地步,产生网络舆论“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三、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表现

“两微一端”已成为我国网络舆论场的主导力量,但随着网络议题和舆论信息的过载泛滥,加之负面焦虑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焦点事件、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地反映到网络上。这些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井喷式”爆发,爆发时间之快、舆论体量之庞大、舆论发酵作用之明显,使网络舆论话语、网络舆论信任和网络舆论表达处于失衡状态,为网络舆论生态带来较大的治理难题和成本压力。

(一)网络舆论话语失衡

网络舆论话语失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舆论话语来源失衡,二是网络舆论话语选择失衡。

网络舆论话语来源失衡主要指在不同群体、城乡之间在网络舆论话语来源方面的落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但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68.0%的农村非网民因为“不懂电脑/网络”不上网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2016-08-03。。这一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城乡网络普及率的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能够便捷地参与网络舆论。这种群体、城乡之间的落差,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网络舆论话语来源差异,加之近年来兴起的一些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和“网红”根据其利益取向“吸睛、吸金、吸粉”,凭借其网络舆论参与优势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争夺网络舆论话语资源,不断压缩处于劣势的社会群体网络舆论发声的机会与空间,致使这些群体无力进行符合本群体利益的议程设置,难以通过网络舆论发出本群体的声音。

网络舆论话语选择失衡主要是指因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媒体化而导致的选择性失衡。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网络舆论,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是否真正代表着最广大普通民众的声音?或者说,我们能否在纷繁庞杂的网络舆论中分辨出哪些是代表着中下层社会群体利益渴求的声音?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尽管部分中下层社会群体能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网络舆论中,但他们的声音较为微弱。

(二)网络舆论信任失衡

网络舆论信任失衡主要用于描述在一个特定的网络舆论中,参与主体之间互不信任的一种状态,它会直接危及网络舆论生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若我们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作为主体身份参与网络舆论生产、消费和传播的公众,时而会对网络舆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产生质疑,这其中就涉及网络舆论主体之间的信任失衡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失衡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所造成:一是网络舆论涵养公共精神的动力不足。“百姓的态度与政府如出一辙,百姓们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只要自己的财产没有遭受损失,就都不会对公共财产表示出责任心”[10],“中国人把全部精力和感情都倾注在家庭之中了,并且对这样的家庭生活感到心满意足”[11]。公共精神的缺失会加剧网络舆论主体信任力量的分化,影响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使人们不再关注都有谁会参与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又会发出何种声音,使网络舆论成为与人们“价值无涉”的域外之物。二是网络舆论的信任空间被蚕食。在网络舆论中,“非亲非故的人之间存在的纽带和法律关系可以被当作一种公共秩序,它是人群的纽带,是‘人民’的纽带,是政治的纽带,却并非家人和朋友的纽带”[12]。然而,就网络舆论而言,中下层社会群体与网络资本集团、网络意见领袖、“网红”和网络媒介之间的信任空间正日益被蚕食。究其原因,主要是公众网络参与空间不断遭受网络资本集团、网络意见领袖、“网红”和网络媒介的挤压,从而导致其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对网络舆论的客观性、真实性方面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网络舆论信任失衡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一方面会增加网络舆论风险,网络舆论主体之间本应是平等的交互关系,然而信任失衡会阻隔主体之间的交互状态,削弱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加网络舆论的不确定因素,激化主体内部矛盾,使得网络舆论走向极端,增加网络舆论风险。另一方面会瓦解网络舆论的社会认同,信任失衡会将网络舆论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加网络舆论重建可信性和权威性的成本压力,消解网络舆论实现社会控制的功能,最终瓦解网络舆论的社会认同。

(三)网络舆论表达失衡

网络为人们参与舆论表达提供了更为便捷、快速的方式,向更加高效、多样的方向发展。然而,网络也打破了传统舆论的时空约束,突破了舆论表达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引发“社会流瀑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舆论暴力”[13]等非理性行为,造成网络舆论表达失衡。网络舆论表达失衡主要是指网络舆论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之间的失衡。在网络中,人们并非是完全理性地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有时会掺杂着庸俗化、娱乐化、情绪化、功利化的意图,以匿名身份在网上发表一些不真实的、违反公序良俗、干扰社会秩序及恶意中伤他人的言论。因为在网络中发表此类不负责任的言论无需担心受到社会的谴责,违法成本较低。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根据自己立场的不同,根据“标题”和“属性”不同自动将其归类,内容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归类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由此,网络舆论就会随着非理性化的表达而走向分化,网络舆论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造成社会和公众难以对网络舆论背后的事实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以至于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拉帮结派”、“相互攻击”、“你追我打”, 甚至在网络中招摇撞骗、道德绑架、揭露隐私、人身攻击、故意泄愤、以暴制暴等,从而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建立和平衡。

四、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选择

正视网络舆论生态的失衡表现,透视来自网络舆论杂糅性、消解性、渗透性和风险性的诘难,探寻网络舆论生态修复的突破口和“阿基米德点”,建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这是网络舆论生态走出失衡状态的行动逻辑。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治理之道,需要多方参与主体的共同合作,从提升网络舆论思想效应、强化网络舆论主体引导和建立网络舆论调试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升网络舆论思想效应

提升网络舆论思想效应以保障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内容真实度、情感感化度、精神满足度、理性接受度和行为导向度,使主体都能自由、平等、开放地参与到网络舆论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过程,引导主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需求,解决利益矛盾,保障主体之间网络舆论话语权的平衡和稳固。

第一,保证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内容真实度。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内容真实度关系到网络舆论发展的总体方向,真实的网络舆论议程设置可以大大降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集中有效表达公共民意,引导公共民意往常态化、理性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避免盲从替代冷静、情绪僭越理性、怨恨消解宽容等情况的发生。

第二,强化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情感感化度。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情感感化是指要增进网络舆论主体之间彼此所持态度、理念、情感的感化程度,以情感感化为手段,建立缓和、舒适、和谐的互动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认同,从而夯实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情感基础,扩大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群众覆盖面,保障各主体都能平等地参与网络舆论的生产、消费和传播。

第三,深化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精神满足度。网络舆论议程设置在关注民意、对待民意和回应民意的过程中,应以平和、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民意,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发挥网络舆论生产、消费和传播的规律优势,获取公众对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信任和尊重,保障公众对网络舆论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满足和实现,让民意在网络舆论中充分得以保障和显现。

第四,提升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理性接受度。网络舆论议程设置需要考虑和面对数量庞大且态度、理念、立场和利益迥异的公众,如果意识不到公众的主体意愿和舆论表达诉求,不能有效满足最大多数公众的利益渴求,网络舆论议程设置就会面临“空壳化”的危险。换句话说,网络舆论议程设置就不能被公众所接受,就会面临“易燃易爆”的治理压力。

第五,规范网络舆论议程设置的行为导向度。行为导向是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以公共利益和网络秩序为价值指南的,即网络舆论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为议程设置原则,不能成为少数人或特定群体牟利的工具。网络舆论议程设置要积极引导公众的思想行为,尤其是要激发网络资本集团、网络意见领袖、“网红”和网络媒介的行为责任,规范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的思想行为,提升个人素养。

(二)强化网络舆论主体引导

强化网络舆论主体引导,既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对网络舆论主体行为进行保障和规范,还需要运用正确的思想来科学指导网络舆论主体行为,对网络舆论主体不科学、不正确、不全面的非理性行为加以制约和引导,打通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壁垒,化解网络舆论的极化风险,增进网络舆论的社会认同,从而保障网络舆论主体预见功能、说明功能、认识功能和原则功能的发挥。

第一,网络舆论主体要及时、快速、准确、全面、系统地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优化和整合,增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预见能力,建立预见机制,一旦这些问题成为网络舆论热点话题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部门就会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时间,使网络舆论在总体上处于一种可控状态,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第二,网络舆论的发生是有其具体的社会土壤和发生背景的,这就要求网络舆论主体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对网络舆论作出相应的说明。不仅需要“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之间的关联互动,更需要 “政府—公众”、“精英—大众”、“网络—社会”、“意见领袖—普通网民”之间的联合作用,增强各部分之间议题互动的信任关系,切实提高网络舆论主体的参与能力。

第三,网络舆论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和传播规律,网络舆论主体是否具备正确的思想,是其能否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认识的关键。因此,网络舆论主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发生机制和传播规律,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各要素之间的功能结构,解决政府、社会、公众、民意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张力关系,不断深化网络舆论主体的认识功能,从而使网络舆论主体朝着正确的认识方向发展。

第四,匿名化、污名化、娱乐化、低俗化、消费化正充斥着网络舆论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过程,是非不分、好坏不辨、美丑不清、善恶不明正日益挑战社会的原则、底线,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与挑战。因此,网络舆论主体要具备鉴别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准和原则,凝聚网络舆论的磅礴力量,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生态。

(三)建立网络舆论调试机制

网络舆论调试机制旨在通过对网络舆论理性环境、环境精神、环境形象和环境风气等四个方面的调试,为网络舆论主体建立民主、理性、高效、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渠道。

第一,注重对网络舆论理性环境的调试。在理性环境中,人们往往用理性预见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性环境对规范网络舆论至关重要,理性环境有利于参与主体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网络舆论,理性生产、消费和传播网络舆论。

第二,注重对网络舆论环境精神的激发。网络舆论环境精神是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和传播者所共同具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网络舆论环境精神的激发,既要在时空系统展现网络舆论环境精神,使之与网络舆论演化有机结合起来,凸显网络舆论的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唱响正能量。同时还要强化环境成员的域外意识,加强对国际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反馈,生发强大的网络舆论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注重对网络舆论环境形象的建设。形象建设是外界对网络舆论生态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良好的环境形象是有序、优良、文明、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的外在表现。好的环境形象能够激发、感化、召唤主体的网络舆论参与热情和信心,有利于构筑新的网络舆论阵地,争取网络舆论先机,把握网络舆论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打好网络舆论意识形态仗。

第四,注重对网络舆论环境风气的净化。环境风气是指在网络舆论中被人所效仿、传播的观念、爱好、行为和习惯等,它是网络舆论外在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风气正,则人心齐。人心齐,网络舆论才能发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呼声。一旦风气不正,网络舆论就会被腐蚀和毒害,民意就不能客观、理性和完整地通过网络舆论表达出来,从而影响公共政策部门的研判,带来不必要的网络舆论风险。

五、结语

网络舆论生态是一个可供人多维衡量和评价的自在运动系统,网络舆论生态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网络舆论资源、网络舆论主体和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网络舆论生态是好的、平衡的、健康的,但仍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和不稳定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和评价网络舆论生态,不能过于苛刻,但也不能疏忽大意,要在整体上平衡把握网络舆论生态的同质结构、异质结构、同异结构和异同结构,客观认识和理性处理网络舆论生态的失衡问题,避免因网络舆论极化而导致其对政府权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同时,我们对网络舆论生态的认识和评价,还应考虑到当网络舆论“众声喧哗”之后,当网络舆论回归平静之后,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部门,又该如何考虑网络舆论的未来走向和发展问题,毕竟网络舆论是有时间性的,不可能长久持续。当热度削减、“风声”过后,前一个网络舆论“寿终正寝”,下一个网络舆论“呼之欲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预见机制,可能会逐渐消解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网络舆论生态失衡治理之路将愈加遥远和艰难。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2]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

[3]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 11页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1~29页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6]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 5期,第 188~190页

[7]王荟 伏竹君:《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 6期,第 252~255页

[8]徐世甫:《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第84~90页

[9]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90~101页

[10](美)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刘文飞 刘晓旸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77页

[11](英)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朱涛倪静译,中华书局,2006年,第228页

[12](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13]赫泉玲 肖剑:《网络民意的形成机制及其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情报科学》2013年第4期,第 89~95 页

Subject Guidance,Debugging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u Kai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 is a free motion stat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ources,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in body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which presents in the network space and could be evaluated and measured by people.Controll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 has some important dimensions,namely the homogeneous structure,hetero-structure,similar and different structures.Influenced by the hybridity,deconstruction,permeability and ris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e discourse imbalance,trust imbalance and expression imbal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become the important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 balance,which bring great managing problems and cost pressures.To governanc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cology,we could make efforts at thre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ought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in body and establishing debugging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assurance,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网络舆论生态失衡及其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批准号:16CKS003)。

猜你喜欢

舆论主体生态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生态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