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背景的“精神家园”范式转换*

2017-03-28刘友田

重庆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范式中华民族

张 瑜 刘友田

传统文化背景的“精神家园”范式转换*

张 瑜 刘友田

中华民族在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五常”价值观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涤荡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加速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当代范式的转换,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要求。因此,在当前思想文化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际,直面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积极促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文化传统范式 文化当代范式

中华民族在5000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不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也不是没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而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立足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既理智地继承传统文化,又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对接,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

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与当代范式的内涵解析

“范式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1]范式这一概念在本质上指的是一种理论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借助范式体系来明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传统范式和当代范式的基本内涵,理清基本脉络体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奠定基础。

(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

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五常”价值观为基本特征的完整而又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主要包括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伦理价值观三方面。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引领。第一,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孔子注重仁和义,特别是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其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即孔子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即“爱人”,而爱人则是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第二,“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2]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应该做的事,因为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即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并且演变成后来的“义利之辩”。第三,“礼”既是一种行为规章,又自觉地构成了“仁”的内涵,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不知礼,无以立’也是孔子的一句名言。”[4]即礼是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仁义为礼制之根本,礼制为仁义之应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第四,智同“知”,在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中,智与德是紧密相连的,能否产生智慧取决于品德,品德源于心灵,心正生慧而心邪则生奸。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智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指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知识。第五,信,是威信、信用,是人格,是人心。[5]从个人修养来看,孔子将“信”看作贤德的人必备的品质。从社会领域来看,孔子也看到信用对于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统治者只有做到真实无妄,才会得民心,稳固其统治,而个人只有在社会上讲求诚信,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贤德之人。

由哲学、伦理、宗教和风俗习惯等文化所构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容支撑。第一,关于中国哲学。冯友兰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6]哲学作为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一个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中国哲学认为,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7]中国哲学学派众多、思想广博、自成体系,包括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与争辩、对于世界存在状态的探讨、关于人性善恶以及认识观中知行问题的争论和思考,等等。“中国哲学的理论特征是:重‘入世’,贯穿无神论思想;重伦理,追求理想人格;重社会,强调整体和谐。”[8]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性文化,这种伦理性文化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传统道德包括爱国、诚信、孝道、礼仪、重义、勤俭、为公等,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内在修养和崇高精神境界,重视整体性和知行合一、重义轻利等。第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冯友兰认为,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等。而纵观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皇权总是统治着神权,换句话说,神权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第四,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几乎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形成具有中国风韵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俗文化等。

伦理价值观是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核和基本特点。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体系中,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以绝对性优势渗透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并且中华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扎根于深厚的儒家伦理文化中,逐步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并且为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评判体系,这种道德评判体系主要包括道德价值的目标、应用、方向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家园的道德价值目标是力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注重“为政以德”,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情,进而稳固统治。在道德价值的方向上,秉承“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精神,整体主义原则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中被看作一切价值的最终衡量标准。在道德价值的把握上遵从“中庸”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庸思想,凡事讲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范式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范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文化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第一,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是一致的。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正是精神家园的最高价值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第二,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精神家园建构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重复的教条,而是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并加以创造性运用的行动指南。在建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做到“古为今用”,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与此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也能增强我们党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切实解决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一系列问题,进而保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建构顺利进行。第三,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精神家园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向和地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

中国现代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为特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适应现代文化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容支撑。第一,从现代文化的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基础。以此为指导,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全民族整体素养,既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又高扬创新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将各项工作奠基在先进的理论观点、方法上,以文化的先进在全球化过程中抢占先机、赢取未来。第二,从现代文化的实现途径来看,要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合作共赢的良好社会氛围。将科技与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道德素养。第三,从现代文化的引领内容来看,现代文化引领政治,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民主与法治;现代文化引领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又是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第一,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起到统领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富裕安康、人民当家作主、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第三,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五常”价值观为特征,其理论体系总体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是以维护封建统治政权为目的。这同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环境下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产生诸多差异,加之民众对于文化认知的模糊、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足等问题,这些差异和问题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转换的障碍,为此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分析。

(一)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折射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

中华民族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本着 “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的原则,在做事的时候更加注重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讲求“中庸”之道。而在今天,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反映出的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物质利益,以及讲求竞争意识等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

第一,传统的整体主义与追求个体个性发展的冲突。传统的整体主义,是以家庭本位为特征的整体主义,崇尚以家庭、宗法为特征的整体价值。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个人没有独立性,而是从属于家庭这个整体中,不能脱离家族整体而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而现代社会提倡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认同并且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维护个人的权利、地位和尊严,鼓励有才能的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并获取相应的报酬。但“传统社会只注重个人的社会性,忽视个人的独立性,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体地位缺位和失落的表现,必然导致社会发展中民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民在政治上盲目服从的精神状态”[9]。

第二,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中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在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一直将道德修养看作最高的价值目标。孔子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古人将圣人看作重义轻利的人,值得尊重和敬仰,而对于商人则持否定态度。因此,道德成为社会规范体系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推动下,物质充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物质与道德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翼”。而传统的重义轻利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夙愿。只会压抑人们经商的积极性,过分运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重视形式性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

第三,儒家思想的“中庸”原则与现代市场竞争原则的冲突。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宣传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10]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安稳求中、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而在现代外向型的市场运作中,不竞争就意味着被淘汰,意味着贫穷落后,竞争已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传统的中庸思想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方法论上的启示,但显然过于保守,阻碍了人们参与现代化的积极性,压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无限潜力,这必定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认识模糊、结合断位

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认识模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没有进一步明晰,因而导致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接轨时展现出一系列的 “水土不服”,甚至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冲突,如制度文化冲突、形式文化冲突、观念文化冲突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相应地我们必须加强上层建筑的建设来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文化软实力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很多道德文化缺失的现象。若解决不了市场经济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就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因此,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的缺位与断位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时代变革所引发的诸多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困境。“从理论设计和现实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11]如何将浓缩了的理论精华真正为老百姓在实践中所践行是影响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此外,领导干部是否以身作则,社会变革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民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是否解决,都直接影响到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和文化导向,若大众对此不认可,核心价值观失去了认同和培育的土壤,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正确导向的引领,出现价值观念的偏颇和道德建设的滑坡。换言之,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被广大群众认同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将是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会使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传统范式中的积极方面无法继承发扬,当代精神家园建设也无法顺利进行。

(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民众文化自信心不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是一种既反对“自卑自弃”又反对“自大自傲”的一种对于文化理性的、科学的认知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当前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当下这个社会交替、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使得人们往往会冲破固有观念的束缚,加之崇洋媚外思想的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冲击,致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分歧。第二,当前国家虽然在精神家园建设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尤其在相对偏远的乡镇,文化设施和场所仍然很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宣传就难以深入到基层群众,使得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优良传统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逝去。此外,在传播方式上,基层文化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第三,当前社会文化教育普遍比较功利,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和老师常常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常常忽视了对于学生文化传统的教育,常常只渗透当代市场化经济的一些价值理念,这是人们常说的“活在当下”,然而受教育的一代对于传统精神家园的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就很难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发扬传统。此外,已经踏入职场的人员,除部分学者和专业人员外,在繁忙的工作中也难以去接受和关注传统文化,因而常常被当下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所影响和左右,失去了对于民族传统的自我认知和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些都导致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从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转换的难度增加。

三、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转换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并不是要割裂传统、否定历史,而是要吸收传统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包含的有益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时代精神、中西方优秀思想,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适时地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而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和路径则尤为重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实现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杜绝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亦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价值核心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在实现我国精神家园从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转换的过程中,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等对精神家园建设产生不良影响的观点,保证精神家园建设的顺利进行。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积极吸收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有益方面,重视其他各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做到合理地继承和辩证地扬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思想,要明确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替代和更新,在进行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的过程中,要转变思维,大胆接受新事物、突破旧事物,同时也要继承旧事物好的方面,以一种冷静、客观、积极的态度去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即从传统精神家园向当代精神家园的转变。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推动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历史,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发展史……人在实践中发展进步,文明就在实践中延续和提升。”[1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精神家园的转换和建构过程中,不断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鲜经验,在此过程中,实现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四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力和感召力,立足于国内外现实,以博大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对接以及文化的亲民为民,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与文化需要基础上提高人的素质。

(二)促进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与西方优秀文化精神相契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理念中确实有一些宝贵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发扬。例如,中华民族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孕育产生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感和克己奉公的美德,这些传统的价值理念能够使人通晓事理、思想升华。此外,我国传统价值理念中的忠孝、仁义、谦和、尚礼等,对于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扬这些有益的价值风尚,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丰富当代的精神家园。

传统的民族价值理念只有与时代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相互推进,才能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传统价值理念要积极地吸收现代社会的精神元素,如个性精神、法治精神和利益精神等,并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整体性的统一、法治精神和伦理精神的统一以及利益精神和仁义精神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契合,从而顺利地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

借鉴和吸收现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为精神家园提供新的精神元素。西方文化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基本精神主要是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等,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没有世界意识是很难做好本民族事务的。因此,要在与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比较与对话中审视和反思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与不足,以弥补传统精神家园建设中的缺憾,实现向当代精神家园的顺利过渡。

(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对接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对接,要总结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着力提高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和血脉,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古代的民族精神家园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因此,要增强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从内心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且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来约束和管理我们的行为,为当代精神家园的建设贡献力量。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对接,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14]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劳动人民凝聚起来,有力地回应西方对于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挑战,从而凝聚集体力量,树立主流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实现传统精神家园的顺利过渡和当代建构。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有学者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总体上进行解读论述,即从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国实际等方面进行学理性论述;还有的学者主张运用循序渐进的分层论述,即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引领,然后分层解析;还有的学者主张发挥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的重点推进;当然也有学者主张借鉴他国经验,发挥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作用。总之,无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途径如何,让整个社会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努力实践,这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进而实现精神家园从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5]因此,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当代构建意义重大。而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要从根源上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强盛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抛弃了传统精神,将意味着民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文化自信则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在实现精神家园从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过程中,要不断地弘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仁重义的仁义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及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注重实践的效果,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生活,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达到文以化人、文以载道、道德育人的实效。坚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齐心协力地实现精神家园的当代转换。

(五)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不断健全文化机制体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加强公益型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人们在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第二,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利用现有的成果和优势,吸引国内外资金、人才和设备,将新兴文化产业做强;培养专业人才支撑文化产业,树立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重视文化产品创作者思想、技术、德性的统一。健全引才引智的绿色通道,吸引吸收和招揽人才。第三,遵循文化消费原则,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扩大文化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第四,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进一步健全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新格局。只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使得传统精神家园顺利过渡到当代精神家园,稳固当代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地位。

健全文化体制机制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制度保障。要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就要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关系,转变政府的职能,并且要健全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强多元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并且同时加强文化的监管,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做好相应普法执法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才能做好当前精神家园的构建工作,实现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制度转换。

[1][4][5][8]赵璇:《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50~56页

[2][3][6][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1~43 页

[9]韩丹:《传统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建构》,《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第52~55 页

[10]中国哲学教研室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9页

[11]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 144页

[12][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页

[1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0页

[14]杨义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4期,第 5~11 页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adigm of “Spiritual Home”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Zhang Yu Liu Youtian

The Chinese nation i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 gradually formed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 spirit home with Confucianism as the instruction,suppor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benevolence,righteousness,propriety,wisdom and faith)values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society is facing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flicts of market economy has entered the accelerating irreversible period of.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we could make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home to Marxism as the instruction,and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by modern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core of the contemporary become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realistic requirement.Therefore,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we could adhere to Marxist guiding status,basing on practice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confronting major contemporary practical problems and actively contributing to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ual home.

spiritual home of Chinese nations,paradigm Of cultural tradition,contemporary cultural paradigm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传统范式向当代范式的转换》。基金项目: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批准号:SDYY15095)。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范式中华民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