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的中国传统习俗形式变迁
——以春节拜年为例
2017-03-28胡晓泓
胡晓泓
“微时代”下的中国传统习俗形式变迁
——以春节拜年为例
胡晓泓
“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到空前程度的提高,中国传统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借助全新的平台,承载多样的形式,时代发展的变迁给传统的节日也赋予了相较之前别样的内容和意义。结合2017年春节习俗拜年的形式变化,重点分析微信带来的“微时代”的礼仪新气象。
传统习俗 春节 微时代 变迁
[作 者]胡晓泓,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尽管西历通行于中国已有百年之久,但对于每一位中国人而言,春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节日。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也成了重中之重。晚辈向长辈送上祝愿,长辈向晚辈寄托希望,亲戚朋友相聚问候,领导同事互赠祝福,在一派祥和的话语氛围中迎接新春的到来。正所谓形式的变迁带来内容的变化,现在的春节不同于往前,其习俗在全媒体时代下正用全新的方式加以阐释。
一、春节习俗概况
(一)春节缘起
春节,又叫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清,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春节主要的习俗有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贴年画、燃放爆竹、祭祀祖先等。
关于拜年的习俗,据说是为了躲避腊月三十晚上的年兽,躲到初一早晨才出门,在这一天,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福他们福如东海、健康长寿。人们外出相遇也要相互拜年。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是早期的贺年卡。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化,人们拜年的方式在悄然变迁,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电话、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等方式。从前辈们身体力行的登门拜贺到年轻人“微时代”的“拇指祝福”,结合传统的书信,丰富多样的拜年方式,为我们架构和组织起了一张多层次、有疏密的社交网。
(二)春节的节日特征
中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春节是在漫长时间的积淀下逐渐形成的。春节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赋予了许多文化价值和象征方面的意义。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普及型、全民性和典型性。全国人民共度佳节,全民参与,辞旧迎新、除旧布新,通过种种象征性的方式,祈求生活美满富足,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春节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不可估量,传承了两千多年,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愿望、信仰都寄托于这一节日。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节日,它被万千中国儿女重新赋予含义,得到充分价值化,甚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除了祭祀比以往形式淡化之外,其余主要习俗仍有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
二、春节的社会意义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中国人以家为本的传统思想与西方主流社会倡导的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在根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春节期间家人的团聚能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有利于中年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使年轻一辈有机会对父母的养育表达感激之情,以及给孩子们提供亲密健康的成长空间。春节时的家庭聚会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虽然其内容不断变化、形式不断丰富,越发具有时代的特性和烙印,但它重在让工作忙碌的人们身心回归、赋予某种人文关怀的实质意义。
(一)个体心理慰藉
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向世俗化、理性化和功利化方向发展,彼此之间面对面的沟通频率日益降低,转向微信、微博等虚拟社交平台沟通。春节到来之际,漂泊在外的人们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回到老家,全部的工作都暂停,人们相聚一堂,倾吐真情,享受着“共同体”意义上的皈依。只有这一刻,人们才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集体归属感和顺畅的情感沟通。
相对于个体而言,过年不同于以往,不再沉浸于功利化、世俗化的环境氛围中,而是卸掉全部伪装,以真诚的自己面对亲人与朋友。大年初一开始,人们便相互拜访,以拜年的形式交流彼此日渐陌生的感情,寻找正式组织生活中难得的生活经历。
(二)社会心理整合
春节可以增强现代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较多突出的问题,而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也渐行渐远,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功利。相比较而言,春节期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全年忙碌着的人们暂时停下脚步,多数都要“回家看看”。春节期间,人们互相走动,凭着种种社交活动增进相互的感情交流,重新确认、补充以及进一步修正各自的社会关系网,体会到了个人、家庭、乡邻、地方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社会的心理整合。
春节是凝聚人心的节日,春节是沟通人心的桥梁。“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顺口溜提醒我们回家过春节,不仅仅是亲情的维护和加深,更是人际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拓展和更新,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微时代”下春节拜年习俗
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文明的提升,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习俗,如看贺岁电影,结伴出游,发微信红包等,但不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春节祭祖祈福、趋利避害、辞旧迎新、求吉纳祥的内涵没有变,祈福家庭团圆、阖家美满,增强家族和谐发展的功能没有变。作为移动社交APP中用户量、使用率较高的微信来说,也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春节拜年的习俗。
(一)短信拜年逐渐被微信替代
在刚过去的鸡年春节,曾经风靡的拜年短信发送量仅为历史高点时的三成多,加之使用短信发拜年祝福的设备局限和内容雷同无新意,这种形式则渐趋被淡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7年2月6日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116亿条,同比下降16.9%;除夕当日,短信发送量31.9亿条,下降幅度达32.8%。自2013年春节放假期间拜年短信创出311.7亿条的历史高点后,2014年出现“拐点”后持续走低。随着4G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发展,年轻一代社交圈的建立、沟通与交流则更倾向于依托移动互联网络的全新沟通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让春节拜年习俗进入了全新“微时代”。
(二)“微时代”下的微信狂欢
作为社交工具,微信让人与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手段更加多元。更多年轻人拜年愿意宅在家中,发一条微信消息或是微信朋友圈,除了文字,还可以附上图片增加即视感,抑或是亲自录上一段语音祝福。通过网络这个虚拟平台,既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快捷,而且轻松表达自己、联络感情、共贺新春。
1.微信红包。微信红包从内部“小乐子”到如今的“新年俗”,走过四个春节,俨然发展成为替代贺卡、纸质红包的全新情感表达工具。微信的群聊功能中,用户可以实现自定义红包金额和个数,系统会随机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拼手气、抢红包成为过春节庆贺新的高潮。压岁钱也开始转场由电子货币代替。据微信发布的《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显示,除夕至初五,微信春节红包收发数达到了460亿个,同比上年增长43.3%。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从零点到24点,微信用户共收发红包142亿个。同比上年,增加了139亿次。用户借助微信平台简单、方便、门槛低的优势,实现了集交互性、娱乐性、新鲜性于一体,通过发微信红包来拜年庆贺的形式,成功激活了广大草根力量,顺利将春节习俗演变成了一场社交性的狂欢。
2.微信自制表情包。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4G手机、便携式电脑普及,各种制作软件使用也越来越便捷,这便为网络表情符号的制作与传播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支持。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与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使用各类表情包。重要的节日当然不例外。在UGC时代下,网络表情包以其娱乐性、情感性、互动性、象征性等特征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相关数据显示,除夕至初五,微信用户共发送160亿次表情,其中37%的表情由“90后”发出。同时自制春节表情包相关条目在百度上可搜出369万条。
春节特定表情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一部分开发人员完成后统一放到微信平台上,供全体用户使用的。用户需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行下载使用。“鸡年大吉”系列成为今年春节最火表情包。另一种是今年微信出的新功能“春节定制”。用户可以将带有自己名字或者对方名字的表情在微信里面直接生成,如“某某祝你新年快乐”“某某期待新年红包中”等。讨红包、微信拜年、感谢老板等表情包瞬间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千篇一律的微信表情,让人们体验到鲜有的个性化和新鲜感。通过表情包等符号信息的传递与发送,人们共同庆贺春节,集体狂欢。
3.微信音视频拜年。微信中具有强大功能的音频、视频渐趋成为春节拜年的首选。据微信数据报告显示,音视频通话功能成了用户表达新春祝福、分享新年喜悦最便捷的工具。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微信用户音视频通话时长达到21亿分钟。其中,男性拨打给女性的音视频通话时占比为31%,位居首位。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用户社交圈是以微信圈为中心建立的,且音视频拜年人数不限,时间不限,形式不限,具有低成本、可视化、直观性等绝对的优势,迅速成为人们拜年方式中炙手可热的选择。
4.微信H5制作。微信H5页面是公众平台上除图文编辑之外另一种呈现形式。界面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属性,有利于搜索引擎的索引整理,更好的帮助小屏幕装置和视障人士使用,同时还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由于技术的发展和门槛的降低,各类APP蓬勃涌现,制作H5界面的如易企秀、ME、MAKA、兔展等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在春节期间,最为火热的要数“澎湃鸡”了。潮拜鸡以“拜年”为主题,创造出了九只鸡分别对应“撒娇拜年”“浪漫拜年”“恶搞拜年”“吃货拜年”“空手拜年”五大创意拜年方式;和“贺卡拜年”“方言拜年”“爆竹拜年”“歌曲拜年”四大春节传统拜年方式;玩法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拜年需求。在外观上,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其他欢快的颜色,激(鸡)情澎湃,衬托出春节的欢愉和快乐。
5.微信短视频。年轻的“90后”,“00后”都酷爱玩自拍,正值春节过年之际,各大视频、自拍软件开始升级新功能。人们只需下载一款APP软件,如美颜相机、Faceu激萌、B612等,自拍一段视频,背景画面是大红喜庆颜色,还有各种动画表情以及吉祥庆贺音乐。创作者满脸笑容,恭祝亲朋好友“鸡年大吉大利”“鸡年工作顺利”……成功制作成品后便可在微信好友和朋友圈中传播,实现拜年新形式的尝试与实践。
上述新鲜的拜年方式是在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的基础上,呈现在微信这一社交平台上的春节拜年习俗的转变。春节的节日意义或许在每个人心中有所区别,但是都将其视为隆重、热闹的节日。尽管拜年的形式逐渐多元化,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实现了从传统纸质到现代通讯工具的转变,但人们赋予春节的意义和价值不减反增,值得深入思考。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春节拜年习俗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得春节的习俗越来越富有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春节对于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新的形式固然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程度、层次的需要,但是狂欢过后,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习俗,我们不应该被所谓的仪式化的东西所取代,更应该注重内在的意义,这便对技术下的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习俗,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深思。
[1]凌宇薇.网络表情符号之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分析[J].新媒体与信息科技,2016(7):134.
[2]董江艳.微信表情包与自我形象表达[J].青年记者,2016(10):11-12.
[3]2017微信春节数据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6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