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高校模式”研究

2017-03-28王俊琴

传播与版权 2017年4期
关键词:领军国际化人才

王俊琴

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高校模式”研究

王俊琴

如何实现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是编辑学的重要课题,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无成熟模式可循。从国际化培养、国际化流动、国际化合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对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高校模式”进行阐述,为当前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高校模式

[作 者]王俊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是我国各行业领军人才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力资源国际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出版产业版权贸易“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实现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如何实现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可循。

至此,对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的问题的思考仿佛陷入了僵局,但是如果退回思考最初的出发点,即人才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豁然开朗。其实,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国学界的众多高等院校比出版界更早就面临、思考并着手处理过这个问题。

如果把每个出版企业想象成一所高校,那么编辑就是构成这所高校的师资力量,而编辑领军人才则对应这所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由于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模式(以下简称“高校模式”)历经多年的摸索,现已相当成熟,如何实现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问题,可以从“高校模式”中得到以下四点有益的启示。

一、推动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时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继续教育时间的硬性要求,这也从某个角度体现出继续教育对编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样,编辑领军人才要实现国际化,也必然离不开教育和培训。

(一)培养途径多样化

领军人才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领军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在给出版企业以灵活选择余地的同时,对编辑领军人才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打磨,对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手段现代化

编辑领军人才属于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以现代化的培养手段,深入全球出版的前沿。例如强调多渠道同步出版的“全媒体”出版(Federated Media Publishing)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出版业发展的一大趋势[1];再如由时下火热的自媒体(We Media)催生的讲求个性、形式灵活的“自出版”,企图绕开作为第三方的出版商,给各国传统出版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又如借助互联网的“众筹出版”,为出版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分摊了出版风险,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此外,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复合的MPR出版物,尽管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不可否认它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酝酿着一场出版变革[2,3]。所有诸如此类的全球出版新动向无一不对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培养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让编辑领军人才模拟加入或真实参与到这些全球出版新动向的实践中去,无疑会对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流动

(一)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和三种实现途径

如果搜索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网站,在“师资力量”一栏里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高校都有外国高层次人才的教席,他们为高校带来了知识的碰撞和学术的繁荣。那么,编辑领军人才构成的国际化是否也会给出版企业带来出版事业的繁荣呢?笔者认为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所谓编辑领军人才构成的国际化,是指适当吸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版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乃至拥有不同市场认知的国外优秀编辑人才,充斥我国编辑领军人才队伍。不难想象,这些海外的优秀编辑人才在为我国编辑出版领军人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将在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和版权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借鉴“高校模式”,编辑领军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出版企业直接从国外引入所需的优秀编辑人才,使之加入到企业的编辑领军人才队伍,为企业工作和服务;二是采取“双聘制”,聘请国外出版企业的优秀编辑人才担任顾问,在需要的时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三是与国外出版企业展开合作,互派相关编辑人才,成立合作出版机构,实现编辑领军人才的资源共享。

最后,企业应该重视并利用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形成合理的资源整合投入策略,增强集团企业整体凝聚力和战略协同效应。

(二)交流形式的多元化和内容的深入化

国内外高校经常会有各种交流活动,诸如以访问学者的形式互派高层次人才进行深造、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讲学、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等。相比之下,全球出版界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交流形式则单调很多,交流的机会也非常少。一方面,除法兰克福书展(FBF)、伦敦书展(LBF)和美国书展(BEA)等少数大型国际书展外,各国出版界的编辑领军人才很少有其他更多元的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即便是这些国际书展,全球编辑出版领军人才也缺乏进行深入交流的机制。

然而“高校模式”在交流形式的多元化和交流内容的深入化上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发: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出版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互派编辑领军人才挂职锻炼,深入了解国际出版产业现状和国际图书市场情况;联合国外多家出版企业,共同举办全球性质或部分地域板块的编辑领军人才高端论坛,加深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对话交流程度;由各国版协牵头联络,开展国际优秀编辑技能竞赛以及领军人才评选等活动,加强优秀编辑人才的国际互动;进一步完善国际书展中编辑领军人才的交流功能。

三、促进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合作

国内外高校为了促进交流,经常会开展联合办学、共同成立课题研究机构等形式的合作。这类高校合作模式也为我国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之源。所有的编辑出版领军人才的国际化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国际化合作这一实践中去。

(一)现阶段国际化合作情况一瞥

目前已有国内出版社与国外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与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编辑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开启了国内品牌出版社和国外高端出版机构深入合作的模式,为深化落实编辑出版的国际化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则与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麦克米伦世纪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并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出任董事长,麦克米伦出版(中国)有限公司出版董事出任合资公司的副董事长,进一步开拓了编辑出版领军人才的国际化合作方式。

(二)未来国际化合作的深入方向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国内外出版企业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类似于“高校模式”中的共同成立课题研究机构的方式,目前已取得可喜的突破;另一方面,虽然上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例子依稀有了“高校模式”中开展合作办学的影子,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已从简单的资源整合过渡到崭新的独立教育理念的布施,而《〈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还仅仅停留在编“现成”的阶段,它只是收录并翻译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发表过的840余篇经典文献,距离真正共同策划具有畅销全球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新书的深层次合作还很远。于是,“高校模式”为我们指出了编辑领军人才下一步可能的深入合作的方向:国内的编辑领军人才汇同国外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一起策划出版具有全球普遍认同价值的优秀书籍,以此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合作进程。

四、创新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创新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终极目的,是让优秀的国际化编辑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领军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领军人才的潜能,从而在未来的出版业竞争中以人才优势赢得主动。

(一)评价体系

高校在评价领军人才时,因院校的教育性质,除注重高层次人才的个人专业水准之外,还要对其教学及所带研究团队的水平进行评定。其中,个人水专业水准虽然因多采用发表论文数量及出版著作情况来量化评定而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论文或著作的水平确系其专业水准的表现。所以,在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价时,注重其出版业绩的一些量化指标和数据,如拿了多少国际奖项、获得了多少基金扶持、实现了多少版权输出、取得了多少销售和利润等,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出版市场的细分导致编辑专业的分工,“隔行如隔山”同样适用于出版业内部的编辑分工。如何评价这些数据和指标的实际意义——相同数据的不同意义以及不同数据的相对高下,对于构建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国内外高校在评价这些指标方面采取的同行评议的方法值得研究[4]。同行评议如果在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评价中得到广泛采用,无疑是创新之举。这里的“同行”可以是全球范围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编辑领军人才。这样,国际大奖的分量、版权输出的实际意义、出版贸易的真实价值等,在经同行评议后可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定。

与“高校模式”的评价体系类似,对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评价,除了要注重其个人的专业水准和出版业绩外,还要注重评价其在率领团队、培养接班人方面所做的贡献。只有个人与团队共同实现可持续增长,才真正体现出了编辑领军人才的“领军”作用。这一点对于一个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激励机制

国内外高校对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才的争夺是相当激烈的。这一点从每年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时给予的优厚条件便可窥得一斑:除了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更多的会在科研上提供政策的优先支持和经费的倾斜保障,并对于取得良好效益的领军人才给予优厚的奖励。实践证明,高校的这一激励机制是有效且成功的。

“高校模式”的激励机制为编辑领军人才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实行向编辑领军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加大对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化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力度。具体来说,分配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资源维度,在国际性的出版选题立项、出版资源运用等方面向编辑领军人才倾斜,支持其组建相应的工作平台、项目组、工作室等,优先推荐编辑领军人才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性活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以及出国进修、考察、培训等;二是物质维度,设立编辑领军人才国际出版专项资金,保证“专项、专人、足额”发放,并促进编辑领军人才专项资助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取得良好国际反响或经济效益的国际出版项目,给予相应编辑领军人才以物质奖励。

[1]茆京来.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编辑的新媒体转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67.

[2]段军.MPR:传统出版业的新课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3(8):44-47.

[3]闫选平.浅谈ISLI/MPR出版物对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的意义[J].中国传媒科技,2016(6):33-34.

[4]黄晓露,梁郁波.同行评价法在高校成熟型教师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梧州学院学报,2014(24):96-98.

猜你喜欢

领军国际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