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017-03-28王铁
王铁
摘 要:本文結合高职教育及建筑行业的特点分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从就业岗位分析出发,确立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基于施工员职业标准,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总体思路、具体方法及保障条件。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上述会议精神为我们科学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与研究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土建施工现场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的传统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并且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笔者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
2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笔者通过深入剖析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该专业应承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新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通过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实施、验证并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见图1)。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3.1 人才培养定位
本课题组对就业企业及往届毕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研,并做如下分析(见表1,表2):
根据统计报表不难看出:可以将“施工员”岗位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2 适用的职业标准选取
依据专业方向、学历层次、目标定位,笔者认为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下称《职业标准》)应作为本专业对接的职业标准。该标准详细的规定了,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一系列施工一线基层岗位人员,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对相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做了相应规定。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得出的结论,笔者选择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依据。
3.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采取两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贯穿项目”作为每门课程共同的情境载体,以项目实施全过程作为参考系,进行培养方案构建,力争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方法体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施工现场管理岗位群为实习岗位,全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考核,检验学习成果,实现零距离上岗。
3.4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梳理整合《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以“贯穿项目”为内容支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思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 施工员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职责 → 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 完成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素养 → 若干门项目化课程→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5 课程开发
本专业各阶段课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贯穿项目”为内容载体,进行情景设置,设定统一教学情境,设置相关联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前后顺序,设计系统性实践任务,最后参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制定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方案,最终实现双证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过以上过程可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条件准备后,在2-3个学年进行实施,通过调整优化后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4 保障条件
实现本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教师下场实践培养,从施工企业引进,以及聘请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形式解决;“贯穿项目”工程资料包应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实训基地,应尽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业,并能提供相应岗位及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