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16-03-19伍伟敏
伍伟敏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应当通过强化行业指导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供保障,进而重点以机械制造类专业订单培养为例,对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进行探索。
关键词:课程内容;职业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改革
1.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1)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开展教育。而能否实现最终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与相应岗位的职业标准对接。以机械制造类专业各类岗位的职业标准需求,当前高职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主要是课程设置忽视了针对岗位技能的培养,校企严重脱节。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2)机械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低技术岗位与高新技术岗位的此消彼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以及行业结构对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这都为高职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了机遇。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保障——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用职业标准指导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改,对接职业标准。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指导专业建设,使之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如针对华菱衡钢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维修岗位,增加了冶金机械设备、焊工工艺学、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等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就业前能了解本岗位职业标准。
3.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借鉴行业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基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按照“2+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实施“岗证结合,订单培养”的“2+1”人才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围绕获得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证书来安排,甚至按照订单企业的需要来订制。如华菱衡钢从设备维修岗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中以取得钳工证书为重点,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2+1”模式中学生在第三年进入华菱衡钢顶岗实习,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训练,实现“人岗”无缝对接。工程过程系统化理论思想指出,只有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炼形成典型,然后按照由易到难的逐个成长与教育规律进行排序,才能形成典型有效的课程体系。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构建,体现工与学相结合。第一,课程内容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工与学相结合,整合与岗位职能相关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有针对性的课程系统。同时,把典型零部件、机床等实物作为载体,把企业生产中的典型工作流程融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来。
第二,校企合作编写“工与学相结合”教材。通过与企业的多方合作,获取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每一本教材有所属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内容的编写,有来自企业的大量真实语料与案例,内容生动直观,更适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实践课程建设,让学生熟悉职业标准。①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校企通力合作,由熟悉工作环境的企业人员或业内专家指导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到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岗位要求,培养岗位能力。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各专业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对接”职业标准。③职业资格证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对接职业标准。要把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掌握职业资格的内容与要求,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与职业标准对应的岗位能力,可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使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认定实现一体化,社会培训与认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韩天龙.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8).
[2]王瑞亮.仓储与配送理论和实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