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特点

2017-03-27尹世尤张佳荟

城市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

尹世尤,张佳荟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特点

尹世尤,张佳荟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2)

作为党内较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维汉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了其较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突出为革命建设服务、教育内容凸显以革命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方法注重多样性和民主性,教育过程强调创造性等。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特点

李维汉不仅在统一战线和民族问题上颇有建树,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亦有不朽功勋,是党内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革命战争年代,他主管党的教育工作,先后在中央党校、陕北公学、中央干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等单位任职,矢志在学员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但作为统战部部长,仍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统战工作的中心内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范围。李维汉于有生之年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干部人才,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与实践运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教育目标凸显时代性,为革命建设主题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目标的指引,它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设置不是随意的,它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体现时代的要求。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但都是为了培养适合当时发展需要的干部人才。这一目标一直指引着李维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实践。

(一)以适应革命和建设时代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旨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旨是服务革命、建设的时代主题。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1]李维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应时势而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必然服务于社会现实。民主革命时期,为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规定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为长期战争服务”的方针。[2]李维汉积极响应这一方针,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的创新,其目的都是为赢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好革命干部的准备。如他在中央党校主持举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干部培训班、开设军事课;在陕北公学坚守“为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的办学目的,提出在抗战建国运动中培养人才的路线。不言而喻,这一时期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就是为革命和抗战服务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加快新中国的发展,李维汉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继续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我们共同目标奋斗”的指示,[3]309提出要团结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工商业者以及民族宗教人士,通过对他们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改造,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这些方向性,凸显了他的教育思想为时代主题服务的特点。

(二)以培养革命和建设需要的干部人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目标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革命、建设需要的干部。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4]对此李维汉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他说:“卫生也好,教育也好,以至于生产也好,决定了方针,剩下的就是要干部。”[3]187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服务抗战为方针,所以,培养抗日民众干部成为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中心,所以,李维汉把对党外人士、民族宗教人士、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的改造提上日程,把培养这些人士的领导干部作为改造的关键和重点。李维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分别使革命政治理论、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干部心中,使他们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组织宣传与领导带头的作用,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飞速发展做好了干部储备。

二、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以革命政治教育为中心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实际确定。李维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形成了一套以革命政治教育为中心、专业教育为关键、劳动教育为基础、统战教育为重点、艺术教育为助力、军事教育为后盾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根据时事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差异,灵活安排教授内容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授内容根据受教育对象以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他在陕北公学课程设置的说明中提到:“课程的内容、讲授的分量、时间的安排都不是死板的。有时,前线特别需要民运干部,我们就加强民众运动课程的分量。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发表后,我们就重点讲授。国民党搞反共摩擦,统一战线课程内容也作相应的变化。”[2]402这种变化性,使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彰显出了很好的时效性,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他在总结中央党校教育经验时,把“按实际安排教学”作为第一条经验。彼时,他把群众教育作为学员入学的第一堂必修课;根据抗日战争的打响,在军校开设军事课;同时进行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为学员以后工作和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党校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军事技能和群众观点的抗战人才。

李维汉以后的教育工作也一直坚持这一理念。陕北公学工作期间,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开设不同课程。他先是把学员分为普通队和高级队,普通队开设精简但极为必要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概论、游击战争、民众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以培养一线抗战干部;高级队则更为深入,主要讲授马列主义课程、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原著学习为主,以集聚学校师资力量。随后又创办以培养行政、文化及民运方面的高级干部为目标的大学部,开设哲学、世界政治、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革命政治课程,以及三民主义研究、战区政治工作等群众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

而在中央干部教育部任职期间,李维汉在对在职干部教育的教育和课程的安排以及人员编排上更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划分。他把在职干部学习的人员按职位和文化水平高低分为甲、乙、丙三类,把教授课程按程度深浅分为初、中、高三级,分别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如政治、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隶属丙类,多从事事务性工作,李维汉根据他们的特性,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以专业文化课程为主,兼学党的建设这类革命政治教育课程。[2]432-433当然,在对民族干部、宗教上层人士以及党外人士的教育亦如是设置课程教学。

(二)始终以坚持革命政治理论教育为中心

李维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能够运用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问题的干部、人才。因而,在主持工作的每一个时期,他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都始终坚持以革命政治理论教育为中心。

革命政治理论教育包括相关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时事政策报告等。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学校讲授和报刊宣传为主,如在中共湘区担任区委书记期间,他主持举办党校、干部培训班,向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强化对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和训练。在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生涯中,更是以革命政治理论教育为导向,尤其是规定陕北公学的学习内容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主,奠定了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基调。

与此同时,时事政策的学习也是其革命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每逢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李维汉就邀请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到学校为学员做形势报告。在陕北公学期间,毛泽东曾受邀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论持久战》基本观点等专题报告;周恩来做过关于革命大后方的抗战形势和平江惨案的报告。此外朱德、董必武、张闻天、李富春、任弼时、王若飞等均到场做过重要讲演。负责统战工作时,李维汉强调要有计划地帮助资产阶级分子、民主人士和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进行政治和理论学习。为此他主持开设三门课程中,有一门就是当时重要时事和政策的学习。[3]312这不仅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而且坚定了学员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胜利的信心。

三、教育方法注重多样性,以民主化教育为重点

教育方法是知识传输的纽带,连接目标和内容,得当、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维汉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时刻注意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其中教育的民主化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亮点。

(一)教育方法灵活多样,适应不同层次学员的需要

李维汉讲究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的百花齐放,他根据教育的实际采取了灵活多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提高了教育的适应性。一方面,寓教于乐,将娱乐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在中央党校就有未开会先唱歌的传统;在陕北公学更有过之而不及,各种体育项目、集体盛会、比赛活动等层出不穷,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剧团,使得陕公的学习生活既有紧张的一面,也有生动活泼的一面。这促使青年学生群体意识更加积极、头脑愈加充实、思想越发进步,不知不觉在精神层次上获得了极大提升。

另一方面,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教师率先垂范,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中央党校期间,董必武就是艰苦奋斗的模范,当时,虽然条件恶劣,但是在教师以身作则下,学生学习异常刻苦,甚至抹黑讨论问题,气氛同样热烈。李维汉自身也时刻把握此种方法,在各种场合深入解剖检讨自己,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5]在陕甘宁边区工作期间,李维汉把文化教育与劳模运动相结合,并加以推广。他对边区群众和机关、学校的人士鼓舞到:“人人都可以争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人人可为文教事业贡献力量。”[6]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陕甘宁边区得以迅速发展,教育效果显著。此外,李维汉还采取了互助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启发式等方法,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适应了不同学员的需求。

(二)民主化教育首当其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路径

李维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教育方式的民主化。他在解释陕北公学名称的由来时说到:它是革命传统的传承,也是学校特性的彰显;之所以为“公学”,因为它体现了公众之学,兼容并蓄之意,它的学生不仅有大学生、中学生,还有留学生和小学生,展现了它存在的价值。秉持这一理念和精神,李维汉在主持陕北公学工作期间,于学校管理方面,提倡学校全体成员参加讨论学校一切方针、政策的起草与制订,提出任何人对学校工作都有监督权,有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建议的话语权;于生活实践方面,采取疏导方针来强化学生对民主的正确认识;在课堂学习上,提倡独立思考,勇于辩论,把课堂讨论作为学习民主的重要环节。此外,学生会的工作和活动也是陕北公学民主、自治的重要表现。

在建国后,李维汉更是结合中国实际,把毛泽东对党内而言的“神仙会”方式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运用到党外人士、工商界和知识界,通过民主的方式,加强了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使之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四、教育过程强调创造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是长远发展的动力。[7]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创造,它的本质就是依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通过调查研究激发创造力,提升发展潜力与活力。李维汉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贯坚持创新和创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之成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独特领导方法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境界

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李维汉具有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具备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他立足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领导方法。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他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握态势、预测走向,并及时提出起指导作用的工作方针和任务,[8]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打开新局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新贡献。

在抗战时期,面对抗战实际,他在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开设游击战争、民众运动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理论知识和军事才能的抗日民众干部。正如他自己讲:“陕公作为全国最早实施国防教育的学校,在短短一年中虽说不能样样都做得很好,但确有很大的收获。例如,教育的方针、教学的方法、民主的生活与艰苦奋斗的作风,都是新的创造、实施国防教育的新贡献。”[3]107-108抗战结束后,李维汉更是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宗教、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党外人士的改造等问题上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而做出突出贡献。针对少数民族教育,李维汉亲自起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确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针对工商业者教育,李维汉提出“双重改造”的方针,把企业改造和个人改造相结合;对民主党派等党外人士教育,李维汉创造性地把党内“神仙会”的方式运用到党外,实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三自”方针和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主义,团结了各方人士;[9]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工作要以教育工作为中心的要求,而这教育工作,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李维汉的这些工作实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范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力

李维汉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创新和突破,鼓励学生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他指出:“人们常说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创造性?我看,像毛主席说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力求完全地恰当地结合起来,就有创造性。”[10]所以,李维汉强调,教育事业的开展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克服和摆脱两者脱节的现象。因此,李维汉严厉批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所学与所用脱节的现象,强调在教学中要摆脱单纯教授马列主义的抽象理论,必须使学生领会实质,并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生动的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李维汉对教条主义的教育提出严厉批判。他认为,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教学风气是忽视学生灵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是机械被动的教育,必须加以反对。同时主张思想和信仰自由,提倡青年的自由研读、课外研究。借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正是李维汉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他们成为抗战时期英勇的革命战士,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级领导骨干;他们注重调查研究,注重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创新创造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作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李维汉不辱使命,为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得力干将。他勤调研、善总结、重创新,在主管党的教育工作和统战工作中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为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为新时代条件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 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45-46.

[2] 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 上[M]. 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400.

[3] 李维汉. 李维汉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26-527.

[5] 莫岳云. 李维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42-43.

[6] 何载. 丹心昭日月缅怀李维汉在西北[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7: 56.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创新[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3-01(09).

[8] 秦国生, 袁廷华. 李维汉理论研究的特点与风范[J]. 毛泽东思想论坛, 1996(3): 32-34.

[9] 许睢宁. 对李维汉同志创新精神的粗浅认识[J]. 中国统一战线, 2000(9): 16-18.

[10] 李维汉. 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82-283.

(责任编校:彭 萍)

On the Traits of Li Wei-han's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Marxist Theory

YIN Shiyou, ZHANG Jiahui

(School of Marxism ,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s a pioneer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o accepted and the published Marxism earlier, Li weihan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forming the richer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Marxist theory, and presenting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mainly manifested as: educational objects highlighted to serve the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 content focused on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thods that are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and democracy, the education process emphasized the creativity etc.

Li Wei-han;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al thoughts; traits

2017-10-2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A08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WTB21)

尹世尤(1971-),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佳荟(1991-),女,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A 715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17

2096-059X(2017)06–0089–05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