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住宅的社会问题分析——基于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的文本研究

2017-03-27陈源充牛俊伟

城市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工人住宅

陈源充,牛俊伟



我国城市住宅的社会问题分析——基于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的文本研究

陈源充,牛俊伟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中的住宅问题不仅成为困扰着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宅问题,而且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产业结构失衡等社会问题。因此,解决住宅问题,一方面能够解除中低层群体遭遇的住宅难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消除和抑制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在《论住宅问题》一书中,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出的房改思想,揭示了造成住宅问题的深层原因,阐发住宅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并从无产阶级的立场提出了解决住宅问题的途径,这对于分析我国由住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构建合理的城市住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住宅;城市;城市化;社会问题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为批判普鲁东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在住宅方面的改良观点,创作了三篇论战性文章,后来这三篇合编在一起,命名为《论住宅问题》。该著作蕴含着恩格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立场,后人对该著作展开了广泛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从内容看,人们较多地关注住房的消费、居住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房屋紧缺的举措。但对其中因住宅而引发的其他城市问题却鲜有研究。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城市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但他们的理论中渗透着深刻的城市思想。其中,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性意义来看,住宅作为一种商品同样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不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普适性,尤其对解决我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1]因此,借鉴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关于房屋改良思想所表明的观点,对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的基本内容

(一)关于住宅问题

在恩格斯看来,19世纪70年代德国遭遇了严重的住宅紧缺现象,这样的现象是指工人本来就很恶劣的居住条件由于人口的突然涌进而特别糟糕,其中房租大幅提高,每一所房屋里的住户愈加拥挤,有些人甚至无法找到住所。[2]对于德国面临的住宅紧缺问题,主要原因有:

1. 城市人口的突然增加。受大机器化生产的影响,大批农民在失去生产、生活资料之时,只能涌进可能让工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大城市中。此时,工人的突然集聚,对房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房屋需求大而供给少时,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

2. 房屋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一种形式。伴随着房屋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品,资本家通过投资的方式,肆意提高房价,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如此一来,使得工人在住宅紧缺以及高昂房租面前,只能选择租金较少的房屋。这些房屋有的是拥挤不堪的破旧房,还有的是废弃的地下室。那些地下室条件简陋,时常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有时还会有洪水涌入。对工人面临的住宅问题,恩格斯认为:不是因为可供工人居住的房屋在数量上存在着不足,而是工资本家手中握有的大量房屋,工人却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房屋价格。

(二)城市住宅的社会问题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以一个系统形式而存在。如果某个部分发生巨大变动,将会影响到诸多部分之间的平衡状态,甚至还会殃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阐述了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城市问题,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出的改良思想没能取得成效,所以衍生了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对此,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揭露这一社会问题。

1. 工人中的流行疾病来源于恶劣的居住环境。工人阶级为了能够找到可供居住的场所,就租住在资产阶级看起来是“最淫秽的猪圈”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多户家庭聚集在一间狭小的房屋,房屋彼此紧挨着,阴暗潮湿,通风不畅,再加上垃圾随处堆,发臭难闻的气味便笼罩在整个工人居住的街区。由此“挤满了工人的所谓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我们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2]280

2. 社会伦理道德沦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把魔爪伸向了单纯的女性和儿童,招收女性和儿童代替成年男性,从而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女性员工的增多给予了资本家实施贪婪欲望的机会。譬如老艾克罗德这位资本家,他尤爱自己的女工,常把那些为他工作的女工称作女儿。还有,在繁荣的移民区,私生子越来越多,女孩在很早就出嫁。[2]277如此极端的社会体制酿成了伦理道德的丧失。

3. 城乡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资本家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建筑房屋的空地。由此也造成房屋密集,垃圾到处堆放、污水随处排放现象。城市中地下空间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开发,人们时常能见到一些工人暂居于此。与城市相对应的农村地区,也难逃被破坏的厄运。由于城市空间有限,资本家便把目光转向乡村,他们把工厂移向农村,并且建造可供工人居住的房屋。如此一来,原先乡村的自然生态便遭到了破坏。许多村镇就是这样产生的,其中一部分后来发展为城市。[2]274所以,乡村在成为城市之后,原先的绿色生态也随之消失。

4. 城乡对立现象愈演愈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城市与农村各项资源差距拉大。因为农村在遭受大机器生产影响之后,农民和小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生活资料,只能涌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地区。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论中就阐述了传统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人口的转化过程。城乡之间人口的大范围转移,一方面使农村更加贫困,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中因居住问题而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

(三)西方资本主义住宅问题的形成原因

居住作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的住房变得愈加短缺。在工人居住的街区中,随时都能看到工人沦落街头。对此,恩格斯把引发住宅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

1. 住宅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工人住宅供求失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镇)化不断深入的同时,城市中因人口的过度集聚与住宅现状之间产生了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了工人住宅紧缺。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有:首先,大机器的广泛运用不仅影响了城市中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人阶级,而且位于城市外延的乡村地区也被卷入其中。在农村地区,一方面,原先小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无法与大机器生产的廉价、高质的产品相竞争,而且他们的生产资料也纷纷被资本家所占有。另一方面,与传统农业相比,大工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能够更多、更快地增加产量,劳动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并且近现代大工业还具有聚集经济效应。所以,传统农业者与小生产手工业者在遭受大工业的冲击并失去生产资料之后,开始涌入拥有较多就业机会的城市中。例如在柏林,1820年的人口数量约20万,到了1870则为77.4万。[3]如此庞大的工人队伍,突然之间对住宅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其次,由于新兴工业的发展,对工人的住宅进行拆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原先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已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因而,资本家当务之急就是改变这些阻碍因素,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他们通过拆除破旧房屋的方式,来扩宽道路,修建铁路,从而方便工业生产部门运输原料和产品。另一方面,在城市中心地区,当地皮被认为提高之时,原先这些地皮上的房屋由于不适应改变了的条件,条件不但没有提升,反而降低。所以,这些房屋遭到拆除,变成了商店、货栈或公共建筑物。[4]再者,工人居住的房屋在质量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资产阶级为工人建造的房屋,只要附近有一辆马车驶过,房子自身便会摇晃,而且每天都有一些房屋倒塌。[4]258在工人人数众多、房屋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工人的住宅问题便愈发严重。

2. 住宅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生产方式从根本上造成了住宅紧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早期的资本家以资本积累的形式,通过本国剥削和海外掠夺的方法,为后来进行商业投资,进一步剥削工人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奠定了前提条件。房屋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品,资本家便开始进行投资,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垄断形式,从而为自身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然而,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力展开深入的剥削时,住房的紧缺现象也逐渐显现。在蒲鲁东主义者看来,住宅紧缺的原因在于昂贵的租赁制,这种制度违背了永恒公平的法权。于是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社会应抛弃工业革命,回到以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并且国家应通过废除住宅租赁制,使产品能够以等价的形式直接交换,这样工人就能获得房屋的所有权,住房紧缺现象也会迎刃而解。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则是把住宅紧缺的原因归结于工人的无知,德行败坏。工人只把收入花费在喝酒和各种娱乐上,对于居住环境则随意地租住卫生状况极差而房租较少的地方。[4]266为了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解决住宅问题,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资本家提出了把无产者变成有产阶级,即工人可以通过购买房屋,使房屋成为个人的财产。对此,资本家列举了小宅子制和营房制,以及个人自助和国家自助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使工人成为有产者,进而有效地解决住宅问题。但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出的改良思想,根本没有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住宅问题。因此,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租金是由地租、建筑资本的利息、房屋修缮费和保险费以及折旧费构成。在这每一个部分中,由各个资本家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工人进行剥削。所以,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存在的时候,企图单独解决住宅问题或其他任何同工人命运相关的社会问题都是愚蠢的。[4]294

二、我国城市住宅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的城市住宅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城市中的住宅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与恩格斯所论述的住宅问题有着相似之处。

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了人口集聚。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来受社会管理体制与户籍政策制约的现象已逐渐转变,以往被束缚在农村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再加上城市向外延伸,近郊的农民成为了新市民。从2010-2016我国城乡就业人员分布中,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呈上升状态,由23 515万人增加到41 428万人。农村就业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48 934万人下降到36 175万人。城市人口的不断上涨,对房屋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高昂的房价让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望尘莫及。目前,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从2015每平方米6 373元上涨到2016年的7 203元,可是从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2015到2016年,农、林、牧业人均工资为31 947元到33 612元;建筑业为48 886元到52 082元;住宿和餐饮业为40 806元到43 382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43 528元到47 750元。然而,在一些特大城市房屋的价格更加昂贵。例如在厦门和深圳,2016年住宅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5 251元和45 498元,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9 218元和89 757元;因此,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工人而言,在现有的工资情况下,他们已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房屋,或者部分群体虽以按揭贷款的形式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他们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承受巨大的还贷压力。[5]

(二)我国城市住宅的社会问题

住宅本是作为一种产品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然而由于问题的出现,如今这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因此,住宅问题如果长期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1. 开发商为从农民手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房屋利润,采取不合理开发形式并引起环境问题。城市化发展,吸引广大农民群体,农民因对住宅提出大量需求,从而带动房地产的投资力度。但是房屋在建设的过程中,房地产商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而引发了环境问题。在海南,部分湿地已不断遭遇开发商的蚕食。于四更镇的东方市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片椰林折地倒下,开发商正如火如荼实施建设计划。对湿地的破坏,将会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民产生一定的影响。

2. 高昂的房价也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对于经济而言。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中(各项消费支出/总消费支出,总共为8项),居民在住房消费支出中从2013-2016年分别为23.27%、22.48%、22.09%、22.16%。如此高昂的房屋价格,使得国家出现了内需缺乏的现象。由于人民把大部分的收入投入到居住支出中,所以也导致了他们的购买能力低下。从2013-2016年,城镇居民在非食品支出方面(包括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所占比例为32.89%、33.14%、34.12%、34.82%。虽然这些比例在总消费支出中,仍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与其他部分相比依然较小比例;高昂的房屋价格,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主,加之必要的计划相结合的经济策略。市场作为经济的杠杆,影响着投资的方向。当市场中房屋价格呈现高涨的趋势时,投资商则把大部分的资金转移到房屋建造行业。由此,与房屋建造相关的产业随之得到较大发展。这些产业包括钢材、水泥。在2013-2016年,钢材产量由95 517.83万吨增加到113 460.74万吨,其价格指数从2013第三季度的94.4上升到2017年第三季度的123.5。水泥则从2013年的241 923.89万吨到2016年的241 030.98万吨。在此期间,虽有小幅度波动,但产量依然较大。然而,社会总资源有限的情形之下,对于每个产业投入的加大,相反会减少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力度。由此,整个产业结构将会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持续高昂的房屋价格,也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

其次,对于民生方面来说,高昂的房价增加了年轻人负担,影响着新一代今后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有些时候只能选择一些离家较远的地区,于是居住成为了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租房价格居高的情形之下,他们更多的宁愿以购买的形式满足居住需求。一些地区为了吸引人才,政府出台了毕业生购房优惠政策。这样一来,便出现了“毕房族”一说。然而,这些毕房族即使获得了房屋,但是面对之后的还款,还是压力重重。

还有,在社会方面,房价不合理的暴涨损害了健康平和的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重要的社会情感。[6]电视剧《蜗居》就形象地再现了因高昂的房价致使人们道德的败坏,造成人身心遭受伤害案例。因此,如果高昂的房价如果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城市住宅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社会历史进程也是如此。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由于处于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之中,当前国外尚未有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国家在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城市住宅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之中,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恩格斯论述德国引发住宅问题,有着相似之处。

1. 我国住宅问题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凸显,同时也发生在旧城改造活动等方面。[7]从新中国的成立算起,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城市的发展,对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的改善。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政府开通道路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此时,人们居住的房屋自然要被拆迁。再加上随着产业的不断更新,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原先临街的住所也被改造成为商业用地。因此,居民的住宅数量也会大幅减少。

2. 人口基数大也给城市住宅增加了压力。恩格斯分析德国住宅紧缺的现状与当前我国所处的住宅状况有着相似的地方,只不过“今日中国的住宅问题,无论其广度和深度还是波及方面,都要比一个多世纪前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广泛得多,复杂得多,影响也大得多。”[8]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应从我国所特有的国情出发。在人口方面,2016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了138 271万人,这与当时德国的970多万人口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13亿多的人口中,城镇人口占到了57.35%,农村人口为47.65%。如此庞大的城市人数,对城市住宅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3. 不合理的商业和非商业行为影响着房价。我国当前存在着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房价是通过占有造成的,这一现象包括商业行为和非商业行为。商业行为是一些集团炒热土地,囤积住房。非商业行为是当权者以腐败的形式占有多套房子。[9]由此,房价一方面来源于市场所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则是行政权力的泛滥,以致资源在分配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由此,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而言,住房成为了他们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

4. 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已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而消费资料则为个人所有,因此住宅以个人消费资料为存在形式。[10]当前我国仍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允许其他经济形式并存,这就产生了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的情形。由此,当私有财产存在之时,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距现象。所以,自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显示了我国在个人资料消费的资源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局面。因而,房屋作为一种消费品,由于高昂的房价,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群体,在现有的收入状态下,将无法获得住宅的所有权。

三、《论住宅问题》对我国城市住宅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大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8 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11]然而,当国家在取得骄人的成绩时,由于市场机制没能妥善地协调好住宅的供应与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中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受阻、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等问题。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借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解决城市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对于我国寻找解决住宅社会问题的思路,最终实现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施以人为本的住房理念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11]47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要求从工人实际需求出发,考虑他们的住房状况。在我国,工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阶层流转于各大城市之间。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低,再加上工作种类的原因,他们在有限收入之下,随意选择租金较少的房屋,这些房屋都较为简陋。这样的居住环境与城市居民产生了较大悬殊,并且这些地区还时常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应以广大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住宅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通过多种渠道,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保障、廉价的租房等房屋政策,从而构建有利于人民购买和居住的适用房。

(二)构建绿色开发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爱自然,实施绿色的住宅开发之路。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环境,还奉献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然而,当人类毫无节制地浪费和破坏自然生态之时,也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政府与开发商应合理规划、开发、建造住宅区域,把绿色生态理念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首先,政府需对整个城市给予合理规划。一方面,政府可重新整合原有资源,防止新的生态区遭受破坏。如对不适于人们居住的危楼及停止生产的破旧工厂,政府可通过引导开发商或个人推倒重建,在合理利用资源之时,也保护了生态区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荒废之地。对常年没有耕作的荒地,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补偿方式,收回土地使用权,以建造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设施。不过,政府在开发过程中,仍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程度。

其次,对于开发商而言,在规划、开发、建造、销售的过程中,应时刻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住宅建成之前,对于生态的破坏,应降低到最小。在人们入住之后,仍需继续践行保护绿色生态的行为,合理排放生活污水和处理生活垃圾,防止对环境产生更进一步的污染。

(三)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住房交易市场

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导,行政手段为辅助的市场运行机制。住宅作为一种大型商品,如任由市场运行,将是不可取的。恩格斯揭示了资产阶级只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实施不平等房屋交易并严重损害工人利益。在我国,对于人民渴望的环境优越、价格低下的住宅,因土地资源属性和供给的稀缺性在客观上影响住宅的供给量和价格,国家当前还无法为人民提供此类住宅。但国家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例如,对于不公平的房屋交易所引发的高昂房价,政府可采取行政、法律等方式,从政策源头抑制、防范城市房地产和住宅投机,使之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还有,政府通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统一的市场监管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和金融市场体系,以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最终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合理地满足最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例如,在2018年1月15,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缓解城市住宅压力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提出的房屋改良思想,因严重的城乡对立而宣告失败。[3]271城乡对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农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阶段。因此,国家唯有不断发展工农业,使之达到相当高的阶段,才能消除城乡对立,解决住宅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处于不同步阶段,造成大量农村人口自发往城市转移。再者,人为的城乡隔离抑制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不仅影响城市的发展,而且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对此,缩小城乡差距,需合理分配各种优质资源。[5]国家对在医疗、交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应通过实行统筹地区发展方式,在城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使乡村与城市达到平衡。这样,既减缓了城市的住宅压力,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家庭成员分离,留守老人和儿童没人照顾,良田因缺乏青年劳动力而导致荒废的现象。总之,有效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将促进城乡人口均衡分布,达成城乡一体化目标,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纪尽善.《恩格斯论住宅问题》与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问题[C]. 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7: 4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4: 237.

[3] 臧峰宇.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研究读本[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1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十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239.

[5] 常叔杰.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对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启示[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2(1): 16-19.

[6] 张敦福. 住房的过度市场化及其社会后果—从《论住宅问题》看城市中下层民众的住房消费[J]. 兰州大学学报, 2010(4): 106-113.

[7] 郭玉坤.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对我国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启示意义:上[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12): 38-43.

[8] 黄石松. 重读恩格斯《论住宅问题》[J]. 北京人大, 2011(5): 29-30.

[9] 李庆喜.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的当代启示意义[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0(9): 18-20.

[10] 雷汝南. 浅谈住宅商品化的一个理论问题[J]. 河南财经学院学报, 1986(4): 11-12.

[1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

(责任编校:彭 萍)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Urban Residences in China - A Text Study Based on “On Residential Problems”

CHEN Yuanchong, NIU Junwei

(College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housing problem in the cities has not only become a housing problem that plagues the middle and low income groups, but also causes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ocial injustic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mbalance. Therefore, to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it can relieve the housing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middle and low-level groups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elps to eliminate and suppress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his book On the Issue of Housing, Engels criticized the ideology of housing reform put forward by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etty bourgeoisie and revealed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housing problems. They also addressed other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housing and proposed solutions from the proletarian standpoi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housing in our country and to build a reasonable urban housing.

residential; urban; urbanization; socialissues

2017-10-25

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闽教科〔2015〕54号);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项目资助。

陈源充(1991-),男,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牛俊伟(1978-),男,内蒙古卓资县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

C 913.31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6.007

2096-059X(2017)06–0040–06

猜你喜欢

恩格斯工人住宅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Jaffa住宅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