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探究

2017-03-27

成功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思想

恽 桃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一、高校思政课改革背景

根据自制问卷《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问卷调查》对江苏大学展开实证调研。针对开设高校思政课的意义,57%的同学认为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另外还有18.5%的同学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没什么意义,上课只是单纯为了学分。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大班教学,授课内容老套以及考核方式单一。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满,人数占到了42%。那么现在高校思政课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具体有哪些呢?根据调查结果,主要还是以口头讲述,教学板书以及课件PPT为主。而对于互联网媒介下新的教学方式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仅有12%的学生接触过,61%的学生只是听说甚至完全不知道。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最重要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但是高校思政课一般是大班教学,一个老师可能要面对两到三个班级的学生,导致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过少,老师也很难知晓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也难以管理课堂秩序。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削弱了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激情,老师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别说学以致用了。加上思政课本身内容就比较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考核方式单一,所以高校思政课现在面临着比较大的困境。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而互联网+教育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教育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所以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让高校思政课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基本的理论让学生在网上自学,针对具体的问题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知识在互联网上流动,线上活动成为线下活动的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构建了一个创新开放的教育生态圈,任何人都不会垄断知识,专家,教师亦不会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此外在这个生态圈内知识的创造,共享性大大增强,人人有机会接触知识,利用知识。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比如一家非盈利教育组织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 可汗创立,他本人制作关于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历史、金融、生物等等科目的网络视频,并且在网络上免费授课。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各年龄段学生皆能在可汗学院加快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可汗学院,知识的获取速度提高,成本降低,这就是互联网平台的优势。

这首先就做到了创新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教学活动围绕互联网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自习相结合,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其次可以延伸教学内容。互联网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处理信息高效且快速。拓展思政课教学领域会让传统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生机,使传统思政课程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活”起来。

最后对于思政课来说,互联网搭建起一座桥梁,师生之间双向平行,平等互动。[1]老师和教材往往是知识权威,学生没有话语权,“互联网+”时代下的思政课教师并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角色由课堂的掌权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课上用微信实时互动,翻转课堂,在课堂之外通过各大学习应用软件查阅资料,网上听课、讨论,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这些都改变了以往思政课教师单向传授学生知识的模式。

但是,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也给高校思政课带来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迫使思政课加速自身的进化。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培养的人才也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背后的原因就是传统思政课教学环境封闭,接触外界机会少。而“互联网+”打开了思政课与外界联系的大门,在这个创新开放的生态圈内,思政课可加速自身的进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交锋交融,高校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的渠道,与互联网合作会弱化教育主体权威性;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冲击着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学习对学生自觉性要求高,其信息碎片化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所必需思想性和反思性。[2]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其对教育者自身知识储备和信息技术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对策思考

(一)主体建构

“互联网+”的目的就是把一切连接起来。既然是一切,那么学生,教师以及高校各主体都要在思政课改革中寻求转型与发展。

高校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知识的获取虽然便捷,但是对学生的自学意识要求颇高,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端正自己的态度;没有以往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需要自己甄别信息,这就要求学生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施主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专职或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在高校中主要是指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教师在思政课改革中要寻找自己的定位,转变授课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与互联网平台接轨;新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等对操作者的计算机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技术,多多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也要改良考核方法,不能只关注成绩,可以增加一些关键问题的讨论,社会实践等环节。

那么高校作为管理主体应该做好后勤工作,加强保障体系建设。[3]首先态度上应重视思政课改革并给予支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网络平台。高校发挥自己的宣传作用,鼓励师生使用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参与翻转课堂。

利用“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和连接一切的特点,可以增加思政课改革的创造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互联网创新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求变,“变则通,通则达。”只有求变,才能革新;一成不变,只能固步自封。传统的思政课如果没有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把握机遇,则会面临更大的困境,也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方式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荷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资源是其基本功能。所谓荷载,就是在载体上加货物。“互联网+”可以视“互联网”为载体加上货物。

利用“互联网+”开放生态和重塑结构的特点,增加思政课教学方式上的主动性[4]互联网+教育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结构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互联网+思政课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因为其开放性,相比传统政治课更具有吸引力,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生态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特征,其本身就是开放的。推进互联网+思政课这种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与互联网之间的“次元壁”,形成良好的机制运作。

21世纪的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外貌,全球化使人们紧密的联系了在一起,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结构重塑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格局化。比如像思政课中的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才能使“互联网+”下的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同时又不局限于教室。举例来说,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拓展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真正地做到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大学生讨论,从内心真正感知毛中特的文化内涵。

(三)平台建构

平台是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设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空间,常用的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而设置的。

利用“互联网+”的尊重人性和跨界融合的特点,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所谓尊重人性,即以人为本。互联网强调的就是用户的体验。现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互联网+教育的先例,网络教育平台广泛应用于大学来进行教学,包括欧洲进度学校、琼斯网上大学、开放大学、学习空间等网络教育平台。[5]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一个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在没有面授的情况下独立进行学习。或者通过邮件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得到学习上的指导。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就是远程学习课程通过网络资源得到学习上的指导。但不管怎样都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互联网+”本身就是跨界。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到位,课件设置不合理导致其实用性不强,最后学生参与能力低。以微课为例,微课是指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短小精悍,具有共享性。因为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所以一般以主题式教学单元为主,讲解课程的重难点。精致的教学设计,狭小的教学环境使得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微课所具有的开放性又能使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性,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学生以自学为主。[6]

总之,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在新形势下,更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必到高校的课堂上,也能随时随地学习高校的思政理论课。这种打破教室局限的教学新方式绝不是简单将传统课堂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它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心目中曾经枯燥无趣的思政课散发出别样的魅力。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廖青清.“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5,(39):21-22+30.

[2]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45-47

[3]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187-189.

[4]蒋朝莉,李桂东.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升[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11-115.

[5]徐文越.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效衔接中的问题导向[J].社科纵横,2016,03:148-152.

[6]武晓静.高校思政课“微课”及其有效运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07+119.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