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参不能帮语文教师包打天下

2017-03-27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杨大忠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参应聘者素养

□文/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杨大忠

教参不能帮语文教师包打天下

□文/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杨大忠

一、问题的发现

新学期第一次教研会,是参加本市三位年轻语文教师“同课异构”公开课的竞赛活动。三位新秀虽然涉足教坛时间不长,但在课堂上沉稳老练、举重若轻、激情四射,令我们这些老教师深感欣慰;但遗憾的是,就传授的知识点而言,三位年轻人几乎完全一致,都是围绕教参内容转圈子,自圆其说,毫无个性化的独到见解与精辟论断。如此一来,“同课异构”公开课比拼的不是教师的学识深浅,而是看谁围绕教参设计的花样更新颖以及看谁的课堂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毋庸置疑,教参是教师教学必须借鉴的准则与圭臬,但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围绕文本衍生的知识内涵与教学价值,绝非区区一本教参就能囊括无余。就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语文教师指望手握一本教参就能包打天下,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还要在某些相关领域求精求尖。以此为基础,摆脱人云亦云的窘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理据充分,构成完整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教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二、为何有些语文教师脱离教参就手足无措

这几年,随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尤其是名校招聘教师,条件都非常严苛。有些名校招聘语文教师,就是给应聘者提供一篇经典名文,要求应聘者在一个小时内围绕文本当场备课,紧接着就是试讲程序。这种脱离教参的招聘方式最能看出应聘者的语文素养。遗憾的是,应聘者在试讲过程中,往往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浙江省首批示范高中,2016年学校招聘语文教师,应聘的名校研究生趋之若鹜。学校提供的试讲材料就是张承志的《汉家寨》,应聘者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理解备好课后,随即进入试讲阶段。本来,这篇文章赞扬的是一种在困境中坚守的精神,可是一位985名校的研究生竟然想当然地认为该文批判的是中国人特质中丑陋的一面:不知变通,受罪活该。如此解读,全然不顾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虽然结论有误,但这位硕士生好歹还能有自己的见解,只不过见解过于另类;其他几位研究生竟然大多数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甚至中途无奈退场。杭州一所著名高中招聘语文教师,一位名校的研究生竟然连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都分不清楚,当场漏了马脚;听课的老师还以为是他疏忽所致,课后又重新问他颔联与颈联的区别,他仍旧固执己见,可见的确是自身的问题了。

这种招聘方式,就是要看看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在脱离教参的情况下究竟是否具备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而从中暴露出的问题,正是这些应聘者狭窄的知识层面与贫乏的教学素养的必然伴生物。我们能指望这些连基本语文素养都不具备的教师指导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吗?

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硕、教学无技巧,是教学的大忌,也与新时代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相背离。这样的教师,脱离教参就失去了教学的保证,甚至会在课堂上瞠目结舌、不知所云。有些教师,精擅课堂技巧,他们能在课堂上围绕教参内容口吐莲花,课堂气氛好不热闹,但贫乏的知识决定了他们的教学内容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大路货,因为他们离开教参就没有主见,没有新解,只能固守雷池。他们是教参的传声筒,仅此而已。

同时,有些在职的语文教师,包括有些即将走入课堂的师范生,在对自身定位上就存在着错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有了教参,就有了驾驭课堂的保证。于是,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课堂技巧的琢磨上,一味依赖教参,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追求课堂技巧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但漠视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为舍本逐末之举。这样的教师,一旦遇到学养深厚且善于发问的学生,往往只能以敷衍搪塞来掩饰自身的无能,假以时日,学生就会看穿教师的底细。对这样的教师,学生还会有崇拜感吗?

另外,不能不说,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也对教师过于依赖教参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试教育的一大特征就是知识的速成性,只要掌握了题海战术这一法宝,辅以一定的答题技巧,学生都能获得不错的分数。应试教育有时与教师的学识与素养并不成正比关系,就分数来看,脱离教参能够娴熟驾驭课堂的教师,未必会高于依靠教参包打天下的教师。在分数衡量一切的时代,这就难免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中小学课堂不一定需要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只要死抱教参不松手就行了。如此,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的现象自然大行其道,脱离教参就无法教学的平庸教师也会成为领导与家长眼里的香饽饽。

为什么有些语文教师脱离教参就手足无措无法教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自我素养的浅薄、主观认识的偏颇以及教学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都对教师脱离教参就无法教学的现象难辞其咎。

三、语文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参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参被奉为教学的主要参考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教参中的绝大多数观点还是正确的。但是,将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参,就会禁锢教师的思维、封闭教师的眼界,最终很可能使教师堕落为彻头彻尾的教书匠。热爱教育的语文教师,会在参考教参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教参观点进行补充、修正乃至有理有据的颠覆,然后将全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才是未来教育的希望。

摆脱对教参的完全依赖,首先就要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知识常备常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识的集聚又何尝不是如此。例如,教师应当对古今中外经典名文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与艺术特征、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以及后人对作品的评价与借鉴等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认识;有些作品节选自长篇名著,属于名著中的精华,对这样的作品,除了对文本要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外,教师还应当对整部名著有精深的了解与研究。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连《红楼梦》都没有看过的语文教师,脱离教参,他还能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吗?只有博古通今且学有所长,教师才能成为学生信任的知识库,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其次,在借鉴的基础上超越教参。摆脱对教参的依赖,并不是说完全放弃教参、否定教参。没有人能否定教参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教参中的正确观点,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能力对此进行拓展延伸,扩大知识的外延。就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对教参的超越意味着语文知识的深度化,这样的课堂很能彰显语文教师广博的学识,因而深受学生推崇。例如教参将《山羊兹拉特》的主题确定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这是可以成立的;但我们只要细细揣摩:山羊兹拉特因为年老而被人卖给屠夫,人是对不住羊的;但兹拉特在弥漫的风雪中以德报怨救了小主人,最终换来了人的感激,人开始善待兹拉特。所以,将《山羊兹拉特》的主题确定为“以德报怨者有好报”是不是更加妥当?超越教参也是摆脱教参的一条有效路径。

第三,借鉴教参但不迷信教参。在以教参为本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有勇气对教参观点质疑、商榷。教参中的观点,往往都受赐于名家,有着一定的时代特色。所以,在特定的时代,有些观点是可以成立的;但一旦超越了特定时代,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经典作品就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对它的解读与质疑随之就会多起来。例如高中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教参持传统观点,认为其主题是“官逼民反”,由此出发,将《水浒传》的主题也概括为“官逼民反”。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消灭阶级对立的大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而随着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多元,对《水浒传》主题的概括也多了起来,绝非仅限于“官逼民反”说。只要教师看过《水浒传》原著,肯动脑筋,就会发现梁山好汉真正被官府所逼上梁山的人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官逼民反”说在《水浒传》中根本不具有典型性。理据兼备的看法自然会博得学生的认可与推崇。

教参不能帮语文教师包打天下,语文同仁对此应当有深刻的认识。死抱教参而不思自我提升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参的传声筒,他们终究会被语文教学发展大势所淘汰。 ◇

猜你喜欢

教参应聘者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面试好难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电话预约技巧知多少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