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项目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启示
2017-03-27杨吉华
杨吉华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山东 蓬莱,265600)
创客项目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启示
杨吉华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山东 蓬莱,265600)
国内高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弱。创客运动在大学校园的兴起,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代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创客蓬莱》作为影视公司主导的项目,具有传统创客项目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该项目的运行为文化产业专业群的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理念和教育理念,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实战锻炼,以“干中学”、自由、开放、共享等为突出特征的创客文化得到了弘扬,为高校创客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创客空间;创客蓬莱;高校
J0-05
创客运动是中国走向原创大国的重大战略,它在千千万万青年创业者心中种下了创意、创新、创造的种子,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美好未来的最重要的保证[1]。近几年来,高校日益成为创客运动的主阵地。而大学创客运动的开展必然会引发国内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笔者以《创客蓬莱》示范项目为例,就创客项目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索。
一、《创客蓬莱》项目的背景与实践
1. 《创客蓬莱》示范项目的背景
《创客蓬莱》项目是一个校企政三方的合作项目。2015年12月,蓬莱市人民政府、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北京晟昊天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方签约创建《创客蓬莱》新媒体电影示范基地并拍摄《创客蓬莱》新媒体网络电影。《创客蓬莱》新媒体电影项目,是蓬莱市大力支持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也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引进的重点培育项目,《创客蓬莱》新媒体电影项目周期为两年,计划拍摄电影100部,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影视公司召集了全国100多名青年编剧、20多名导演,剧本统筹安排编剧们融入蓬莱元素写出故事梗概,然后挑选优秀的故事推荐给导演,导演挑选自己喜欢的剧情与编剧继续创作,影视公司投入资金建组拍摄,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人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南剧本交流服务中心等单位专家担任此项目的编剧导演、文学策划、音乐、摄影。蓬莱市政府、影视公司和校相关领导三方共同担任剧本和影片的审查工作。
2. 《创客蓬莱》项目的主要实践
《创客蓬莱》网络大电影项目运作的方法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影视公司主导的项目。学生参与影视制作的主要环节,项目成果投放网络平台,观众付费观看。第二种形式是完全由教师和学生策划、立项、组织实施,影视公司只派人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项目成果投放网络平台,观众免费观看。第三种形式是影视公司组织微电影大赛,校内学生组队参加,影视公司作对学生参赛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这三种形式,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覆盖了影视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2)学生参与剧本创作的修改与完善。包括拟定主题思想、人物设定、人物小传、故事梗概、写作大纲,对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影视公司的主创成员参与讨论,并把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吸收到剧本创作。
(3)学生参与剧本的修改。在本校教师或影视公司导演、编剧的参与和指导下,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利用网络平台建立项目讨论组,讨论修改剧本。对于有些关键桥段组织学生反复修改。
(4)学生参与影视拍摄。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现场为学生讲解摄影技巧。包括各种景别、拍摄方位角度、镜头运用、长镜头等知识技巧。不仅讲解用什么镜头,还讲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镜头,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5)学生参与影视后期加工。影片剪辑师给学生讲解电影剪辑的一般知识、基本技术和规律、转场特效的运用等,如何去处理节奏、安排素材,在剪辑上如何利用音乐、音效等。
(6)电影公司指导学生参与电影宣发活动。在影视公司团队的带领下,制定电影宣传推广方案策划书和宣发预算,参与微博、微信、讨论组等网络营销的具体实施。培养粉丝,制造话题。
(7)学生参与学习文化产业管理。影视公司为学生讲解投融资管理、项目管理、制片管理等知识,让学生获得全产业链的知识和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
(8)学生参演影视角色。剧组挑选学生做群众演员甚至配角。如项目的第一部新媒体电影《吻我,加仙气》,除了女一号用专业演员外,其他都是学生演员。
二、创客项目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 创客项目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
界定投资定义的目的在于确定投资协定意欲保护的投资范围。《ICSID公约》中将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 (ICSID) 的管辖权范围限定在“直接产生于投资的法律争端”。但是《ICSID公约》对其所指的“投资”并没有作出相应规定或者解释,这直接导致了对“投资”一词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决定 ICSID 仲裁庭管辖权的关键问题。 ICSID于2007年裁决的Diana案即是典型说明。
《创客蓬莱》示范项目已经运行两年,制作播出了《吻我,加仙气》、《转命葫芦》、《时空来客》、《八仙后传之一品公馆》、《龙华之少年归》等十几部网络大电影和数部网剧。在此期间,传媒学院影视制作专业学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丰富的实践实习,创作了大量的微电影、纪录片、微视频和影视广告作品,部分作品在大赛中获奖。《创客蓬莱》项目运行顺利,项目确立的目标基本达到,它对我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1)为学生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干中学”是创客运动的基本理念,有数据表明,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在创客活动中所取得的进步要大于其它学术课程[2]。“干”需要一个真实的环境。影视公司进驻校园的最大优势是真刀真枪、完全实战。每一个项目都要做风险评估,都要考虑盈利。尤其在产业竞争激烈、行业日趋饱和的背景下,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投资损失,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迫使影视公司用实战的标准要求学生。正因为这样,学生们普遍反映,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领队,有行业精英现场指导,参与这些项目之后,收获非常大,许多知识技能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同时,由于学生是影视项目的直接参与者,看到自己参与的影片在网络平台传播和被人评论,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2)增加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文化产业类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行业的了解是专业教学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过去老师主要是通过概论性质的课程介绍行业知识,其对行业的认识总体上还是表面的、初步的。而《创客蓬莱》项目落户校园,虽然它作为一个企业,却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能够窥视整个行业的面貌,知晓行业动向。比如,过去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强调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是21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是未来最有潜力的新兴行业,对这个行业的复杂性、风险性缺乏了解。《创客蓬莱》项目落户校园后,学生通过与剧组主创团队的接触和项目的实践,极大丰富了对行业的认识,一下子缩短了与行业的距离,站到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深切感受着行业氛围。对于近几年来出现的如IP、二次元、小鲜肉现象、粉丝经济、泛娱乐、点击率和票房造假、项目融资难、投资风险高等现象有了深切的感受,能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行业。
(3)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既有赖于知识的学习,更有赖于大量的、反复的实践练习。《创客蓬莱》项目的入驻为学校师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生全产业链参与,在创意、策划、文案写作、编剧、摄影摄像、剧本创作与修改、宣发、项目管理、投融资管理、制片管理等方面有着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政策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了自己的兴趣,提高了学好本专业课程的信心,为将来走出校门就业、创业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部分学生从大二就开始参加影视创客项目,经过两年来的锻炼到大四时,无论是发言讨论,还是做场务外联,都表现出较好的专业素养,影视公司已经把他们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
(4)进一步深化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专业学习的基本形式,但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对于有些问题,即使教师再努力讲解都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以《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为例。教师反复强调文化产业是政策产业,政策风险无处不在。但学生对于这种观点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没有切身感受。《创客蓬莱》的两个项目让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一部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场景、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影片中,有一个只有几秒钟的镜头,虽然从市场看并不过分,但在学校首映时候,有人反映这个镜头有损学校的形象。对此影视公司和学校非常重视,根据意见删掉了这一镜头。另外一部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写一位仙人下凡到校园,与学生住在一起。在讨论过程中,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发现不妥,因为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外人不能随便进入学生公寓,更不能住进学生宿舍。对此编剧也根据意见对这一设定做了修改。教师利用这两则事例告诉学生,文化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政策管得特别细,甚至国家关于抽烟的镜头都有专门的文件加以约束(《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因此在创作和生产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政策意识,不能逾越政策底线,更不能碰触政策的红线。这种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政策解读的做法让学生印象深刻。
(5)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参与《创客蓬莱》项目之前,一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视行业只有编剧、导演、演员重要,对于其它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比如,一些学生在剪辑课上,对待剪辑老师的指导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塞责。针对这一现象,剧组老师一边现场示范,一边告诉学生,一部电影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剪辑来决定的。剪辑甚至掌握着一部影片的生命,是剪辑让一部电影成为电影。同样的拍摄素材,你留什么素材,去掉什么素材,呈现出的结果根本不一样。同样的拍摄素材,不同的剪辑手法能产生天壤之别,好的剪辑能够拾取精华,去其糟粕,更加有效地表现主题。剪辑绝不只是锦上添花,好的剪辑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通过这些示范和讲解,消除了部分学生在专业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深切地感受到影视项目是集体项目,项目的成功有赖于集体智慧,这种认识也增强了参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自觉性。
(6)新的学习观开始逐渐形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高校的学生即使到了大学以后,仍然继承了过去那一套思维习惯和学习模式,学生习惯跟在教师后面被动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轻信权威。而学生参与创作《创客蓬莱》项目后,新的要求和新的环境迫使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比如,在剧本讨论课上,常常有学生对剧本提出尖锐的意见。学生之所以敢于提出这些意见,是因为学生已经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对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创客项目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在这里不再是外在的、强制的、累赘的。学习是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的过程。学习不再是模块化的,也不再局限某一专业,而是跨专业、相互融通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学习是一种学习,通过实践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善于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一种更有效更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2. 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创客蓬莱》项目运行两年来,广大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项目的推进作出了贡献,影视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利益,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合作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敬业精神还有待提高。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个别学生敬业精神不够,态度不够端正,责任心不强,缺乏主人翁精神。影视行业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剧组人员常常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有节假日,为了赶进度披星戴月是常有的事。部分学生对影视工作的艰苦性缺乏认识,带着理想化浪漫化的色彩看待影视行业,一旦发现剧组的辛苦程度超出了想象,就想打退堂鼓。有的学生被剧组招做群众演员,不能够正确理解,以为无非是充个数、露个脸而已,对工作缺乏高标准,对于剧组要求不能坚决执行,表演不到位,影响整体效果。
其次是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比较弱。项目实践中暴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实际能力弱。例如在剧本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会提意见、挑毛病,但能够提出有价值意见的非常少,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更少。创新创意能力弱说到底还是部分同学的专业素养不高,对问题缺乏深入学习研究,平时缺乏有效的训练,所以无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再次是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依旧是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强调行政管理的权威性、稳定性。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案和考试形式。课程结构呆板、学生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民主,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这种管理模式与培养具有创新型、追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人才不相适应,也与创客项目的要求发生冲突,有些活动很难有效组织起来。
最后是影视公司与学校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冲突。影视公司虽然与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承担一定的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人才培养的任务。但影视公司毕竟是企业单位,每一个项目都要考虑它的市场风险和盈利性。在具体项目打造过程中难免会强调项目的商业元素、娱乐元素,需要一些迎合市场的情节、场景、镜头,甚至需要一点“重口味”、“软色情”。但是,因为场景取自学校,部分群众演员来自学生,学校则希望影片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不能出现有损学校形象的镜头。这两者之间往往矛盾。如何协调这种关系影响着合作程度,也影响着项目的进程和学生参与的程度。
三、创客项目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创客蓬莱》项目的推进为我校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创客项目、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 客创项目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
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以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为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领域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80%以上,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以小微企业甚至个体经营形式存在。可见文化产业与创客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与大工业时代标准化、规模化、批量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创客项目在提升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方面有独到的功能,与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吻合,这种特点决定了创客模式可以成为未来文化产业人才成长和培育的重要模式之一。
2. 创文类创客项目与理工类学科创客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创客空间,《创客蓬莱》有着更大的优势。它不是一个封闭空间,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优于传统的创客空间。它没有局限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校园、影视拍摄外景地都是创客的活动空间。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自由地参与项目,时间上没有刻板要求。它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在时间、空间、要素、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理工科类创客都有所不同。
3. 化文产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入驻企业“扶一程”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创客运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没有企业的介入,不仅难以解决所需要的资金,更缺少市场经验,缺乏行业认知。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丰富的市场经验,更重要的是有项目支撑,有行业导师面对面、手把手的教育培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这些都为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好处。它能让学生创客少走弯路,与市场零距离接触,获取宝贵的经验,以较短的时间快速成长起来。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其项目运作比传统制造业更加复杂多样,市场更难预测,过程更加复杂,风险性更大,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的指导则显得愈加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加对行业的理解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
4.行 现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
高校的创客空间是对于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颠覆,两者在时代背景、技术条件、学习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3]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社会实践、开放办学等环节,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创新。同样重要的是,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学生评先评优、教师考核等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与创客项目、创客空间的发展要求保持协调一致。要减少形式主义、繁文缛节、频繁评估的干扰。
5.强 加创客教育,培育创客文化
专家认为,创客文化是“为利用开源网络和开源硬件而构建出的分享和动手创造的文化氛围。”[4]这种文化氛围源于创客教育和创客运动。美国的“创客教育计划”为 24个州的超过14万名大学生提供创客教育。[5]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开设了 30门跨学科的创客教育课程和 8 个交叉学科辅修的创客项目。[6]通过大量的创客教育和实践操作,以自由、开放、分享、协作、“干中学”、平等、民主等理念为核心的创客文化在美国校园里蔚然成风。国内高校的创客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创客文化还没有在校园真正形成,如何加强创客教育,培育创客文化是未来校园创客运动成功的关键。
[1]金元浦.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趋势与新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04).
[2][5]王志强等.美国高校创客教育与STEM 教育的融合:理念、路径、启示[J].复旦教育论,2016(04).
[3]胡福文等.大学生创客中心的内涵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5).
[4]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01).
[6]秦峰,孙文远. 基于创客空间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析议[J].理论导刊,2016(0 5).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Maker Project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o ulCturalI ndustriesC ni olleges nadn Uiversities
YANG Ji-hua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 University of Jinan Quancheng College,Penglai 265600, China)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ff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management system. Students'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rise of the maker movement on university campu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o adapt to the talent demand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s a movie company-led project, “Maker Penglai”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that traditional creator projects do not have. The operation of this project brings a whole new concept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students' abilities have been practiced. The culture of mak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ch aspects as “learning by doing”, freedom, opening up and sharing, has been carried forward, which has provided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ker movement.
makerspaces; Maker Pengla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胡子希)
A
CN22-1285(2017)087-092-06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6.15
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创客时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创客蓬莱》示范项目为例”(1607322)阶段性成果。
杨吉华(1962- ),男,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