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课堂重构教学生态
2017-03-27张志湖
◎ 张志湖
反思性课堂重构教学生态
◎ 张志湖
“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教”与学生“学”参与更为主动、能力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在反思性课堂中,“反思”在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更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此,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六中借助“反思性课堂建设”研究与实践,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同时,有效地改变了学校的教育生态。
一、在反思性“教”中改变学校教学生态
为了促使教师“教”真正具有“反思性”特征,学校经过深入分析与探索,总结出如下方面的经验认识。
(一)明晰反思环节是做好反思性“教”的前提
重视课前反思。教师的课前反思是在研读课本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注重依据学生现有智力发展水平、思维特点、兴趣,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及教具学具,有目的地把教科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有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自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加强课中反思。反思既可以发生在在行动前和行动后,也可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发生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即这里所说的课中反思,或称即兴反思。教师课中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对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方法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样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己的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尤其要反思教学中是否注重反馈,是否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
突出课后反思。教师的课后反思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的有效程度;回顾教学中引起师生共鸣效应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反思学生课堂上提出的独到见解、思路和方法等。
(二)强化问题导向是做好反思性“教”的关键
提出问题:培养反思性“教”的问题意识。教师重视课前反思,以此增强问题意识,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越能反思、越会反思,问题意识就会越强。因为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分析问题:锻造反思性“教”的批判、监控和调整能力。教学是没有止境的,无论自己的课教得何等有效,不断提高总是必要的、有可能的,这样教师才会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及时反思,积极进行批判性分析,迅速做出有利的调整,从而使问题更加深入,既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也体现反思性教学的生成性特点。
解决问题:历练反思性“教”的探索能力。反思性教学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的问题,教师通常经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索创新、解决问题:假说猜测→收集信息→整理解释→反思评估。核心的步骤是“整理解释”,即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得出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总之,在探索的过程中,师生思维越活跃,创新性思维越强,探索出的解决问题方案就会越多。
提出新问题:夯实反思性“教”的创新能力。虽然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教”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其实课上完,教学并没有完。“教”后的反思与总结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若经常反思,把教学实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把点点滴滴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经过日积月累之后,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教师若经常反思,把疏漏失误记录下来,及时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使经验不断丰富;教师若不断反思与总结,提出新的问题,并在新的层面上继续探索创新,就会进入科研的高度、理论的高度。
(三)“四个结合”是做好反思性“教”的有效保障
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反思的主体应该是“立体”的,教师在做好个人反思的同时,积极容纳学生、同行和学者,在集体反思中矫正或丰富个人反思。因为观课者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对同一堂课的评价也会智者见智,所以教师结对指导、互助,同组教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剖析,这些就构成胜利六中教师团队的诊断性集体反思。
实践性反思与理论性反思相结合。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反思是“实践性反思”,是从实践到经验的研究。在强化教师实践性反思的同时,学校重视直接来源于理论文献的“理论性反思”,以此激励教师冲破习惯和经验束缚,在两者紧密结合中,促使教学经验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多样性反思与重点反思相结合。学校常规教学反思的内容呈现多样性特点,每堂课教师都要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比如基础知识是否讲解清楚;基本技能训练是否落实;情感目标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满意;各环节时间分配的得失等。而在重视教学反思多样性的同时,注重教师个性的彰显,突出某些反思重点,要求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做到反思方向相对集中,比如“课堂有效合作”,教师从备课开始思考,在课中实践并反思,到课后回顾,直至专题研究深度挖掘,长期思考这一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助推作用。
总结性反思与批判性反思相结合。为了改变总结性反思重叙事少分析、重回顾表面过程轻检查批判、重简单总结成功之处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状况,学校注重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批判性反思,“挑战蕴含在自己实践中的信念、假设,审视自己的行为及其思想生成环境,”“使教师处于更多的理性自我控制之下,摆脱外在有开无形的束缚。”激励教师除了要进行自省,还要善于从学生、同事、专家、理论文献中获得反馈和帮助,在批判性反思中找差距,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二、以学生的反思性“学”真实改变教学生态
当前更多学校仅把教师作为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而忽略学生。学校提出反思性教学“双主体”或“多主体”论,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要真正掌握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校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把学习反思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过程。
做好预习后的反思。预习是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自我预测和反馈,利用已有知识检测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缺陷程度,更利于把握课堂学习的重点。除了应反思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反思预习的基本内容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的是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反思时,可以采用边阅读、边反思、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做好学习后的反思。学校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即时反馈,利用知识和方法、解题思路和策略等进行自我调整,以解决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疑惑。通过把学过的知识再进行学习,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反思要与听课紧密结合,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若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反思,还得不到解决,就要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做好作业后的反思。学校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完成(阶段性)之后对自己的作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结果等的反思,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所完成的解答,要通过反思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以此激励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做好测试后的反思。学习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训练。考试是阶段学习的小结,更是反思和更新目标的机会。因此,指导学生在测试后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成为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步骤。借助测试后的反思,时时提醒学生,要让眼睛凝视远方,但要知道自己立于何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知道失分的原因,才能懂得失误、一知半解、一无所知在全部失分中的比重如何,将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学习。
(二)指导学生重视练习(解题)后的深入反思
学习技能的形成与能力培养离不开练习(解题)。有效地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除了做好审题,制订解题方案,解答表达等工作外,解题后的反思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学校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在学习完成(阶段式)之后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业)、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反思。指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展开练习(解题)后的深入反思:反思疏漏;反思方法;反思一题多解;反思一题多变;反思多题一解;反思规律。因为练习(解题)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只是训练手段。进行解题后的小结或反思,有益于学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形成技能技巧,从而把解题真正变成强有力的训练手段。
(三)激励学生坚持写周后记
撰写周后记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写周后记的目的至少有两个:学生自己获取一些启示,深刻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和学习体会;教师和同学能分享学习体验和周后记内容,既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和改进教学,更快找到师生共同满意的教学方法。
(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与互评
自评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的再思考,互评是学生对他人学习情况的再思考。因为自评与互评本身具有反思性质,所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方法是让学生做到“一日三问”,并把自问的情况记下来。“一日三问”指的是:今天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今天的学习表现有没有精彩的地方;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二是指导学生进行互评,方法是要求学生专心聆听他人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与技巧。在学习中开展自评与互评很有必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又可以让学生做到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六中校长、东营市首届名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20
B
1673-9949(2017)02-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