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下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策略研究
2017-03-26吴波虹庄小将
吴波虹+庄小将
摘 要:依据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结合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对江苏苏中和苏北六所中职学校和六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及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等三方面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框架策略。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策略
作者简介:吴波虹(1974-),女,江苏南通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庄小将(1972-),男,江苏南通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创新。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云计算环境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编号:2015SJD717),主持人:庄小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533),主持人:庄小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供应链视角下的高职课程结构优化研究”(编号:B-b/2015/03/079),主持人:吴波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83-04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基本型+提升型”的人才,它们既是具有一线生产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技师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重要来源。中高职的全面衔接可以解决目前中职生毕业“求学无门”,而且为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升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足够技能型人才储备。如何建立中高职的全面衔接,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江苏省教育厅2013出台了《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及江苏省政府2015年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及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的衔接试点。无论是“3+3”分段培养、“3+4”分段培养还是“3+2”衔接试点,专业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的衔接,能最大程度的使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起实质的联系。但是由于中职和高职是两个独立及不同类型办学的主体,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均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中高职衔接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课程结构衔接不上、课程内容衔接交叉重复、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考核不适应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相关问题,结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来进行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可以使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有机统一。
一、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概述
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根据对不同学生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要选择适合各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根据自己能力,以及自己的专业特质来选择“阶梯性”的知识。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学科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专业结构、课程的特点,把所学各门学科的内容和要求按程度深浅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学生的理解组织知识内容、为学生呈现知识的最佳顺序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使课程在递进的过程中又会有螺旋交叉的内容出现。结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根据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知识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衔接。首先从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将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操作性、实用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知识、能力与技能整合,使两者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同时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其次中高职衔接学科体系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逻辑体系,避免了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最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要紧密联系市场和社会的动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中高职课程尚未有效衔接的主要表现
本文结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以及覃岭、肖凤翔、李宗宝、周丽等学者们针对课程结构理解,设计了相关访谈问卷及调研问卷,于2015年4月至6月在江苏的苏中和苏北六所中职和六所高职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这十二所学校有全国示范高职院校、有全国重点中专学校、也有一般的高职院校和一般的中职学校,所选的十二所学校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接受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主要是中高职衔接学校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企业导师、教研室主任、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主要任课老师及部分“3+3”、“3+4”及“3+2”中高职衔接的学生代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现状、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中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性、中高职课程考试模式、课程组织与实施、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问卷和访谈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中高职课程尚未有效衔接,其主要表现: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专业课程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通过对分段培养的六所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六所中职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都不相同。有一所学校定位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二所学校定位为营销业务管理员,一所学校定位为企业市场调查分析员,二所学校定位为客户服务管理员。通过对抽样调查的六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这六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基本是都是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从中高職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中职和高职都是以“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但是两者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比较笼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标准。由于培养目标上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中高职的具体课程目标在制定过程中往往随意性较大,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没有有效的沟通,没有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定位标准,没有共同设计合理对接的课程体系,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难以适应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培养出合适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缺失和重复现象严重
通过对中高职244位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有83.44%的学生认为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缺失,40.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重复,81.25%的学生认为中高职衔接中高职文化课的比重远远大于专业课的比重,财经类、管理类课程内容重复率达到了60%以上。所调查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品牌创建与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案例分析、商务谈判与沟通技巧等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度达90%以上,另外市场营销专业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设置课程,部分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也不强。66.17%的学生认为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不具有层次性,中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的课程内容在深度、难度和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很难实现中高职课程可持续发展。有58%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中高职院校选用相同或水平相近的教材进行教学,但是部分中职学校就已经使用了高职的教材,导致中职学生升人高职后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中职课程内容重复。专业课程内容缺失和重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中高职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1]。
(三)中高职课程缺乏校企深入合作
在所调研的分段培养的几所中高职院校中,有49.11%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很难适应企业,甚至与企业存在很大的脱节。职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很好地服务企业,课程的内容只有与企业相关,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但是调研的中职和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动关系,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开发机制,几乎没有与企业合作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层递进、岗位上升迁移”的课程体系。一般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宏观指导、立体分工、制度保证、协同运作”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双方应共同成为中高职课程编写主体,协同参与课程建设,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具行业指向性、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对部分老师的访谈,了解到现阶段中职和高职院校与企业课程开发密切度不高,合作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衔接性不强,毕业的学生与企业的就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中高职应形成校企股份合作体制机制,与合作企业之间形成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生产服务、技术咨询密切关系,在校企共同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新能力、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形成校企特色教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符合企业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2]。
三、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一)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课程一体化构建应从顶层设计切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结合企业的实际,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人才素能要求,构建符合中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知识和素能结构,建立岗位适应、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课程一体化制定应该包括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特色教材、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和共同专业实践四个核心环节。中职、高职、合作企业、行业在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对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校企双方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定期会商,解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质量评价和双师素质提升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基础上,从校企协同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将课程体系一体化理念逐步渗透至教学方法、对中职和高职不同阶段的学制安排,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并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来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
本文以淮安商业职业学校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3+2”分段培养为例分析中职和高职在课程体系上的一体化设计。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际,中职阶段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营销员、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店长、督导及区域经理,中高职课程设置上将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职3年重点在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高职2年重点是店长、督导及区域经理综合能力教育。如表1所示:
表1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对应课程关系表
在整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与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相对应的职业素能和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在1-5学期,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基本技能、增加思想修养选修课和人文教育选修课,第6学期主要进行了解企业要求、规范及职责的顶岗实习。7-9学期完成店长、督导及区域经理所对应的理论学习并增加职业心态、艺术修养和意志品质、诚信沟通等岗位技能的职业心态培养综合训练课程。第10学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对店长、督导及区域经理岗位的职责有更加深人的了解。
(二)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着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资源库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内容,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要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依据企业提出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整体调整和优化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通过职业能力最终获得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侧重综合能力逐层细化的纵向剖析和以行业标准为切入的课程学习单元结构设计。纵向剖析方面一般包含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三个层次[4]。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导游业务》课程为例,我们以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四个课程内容,即定点导游服务(主要的项目载体校园考察游)、地陪导游服务(主要的项目载体淮安一日游)、段陪导游服务(主要的项目载体华东三日游)、全陪导游服务(主要的项目载体北京五日游),每一个课程内容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四项:服务准备、迎接服务、游览服务、送站服务。这四项服务是一个完整导游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是针对中职和高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
同时课程具体内容的结构要素开发根据中高职教育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采用循环式设计教学项目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模式,实施改革,具体包括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关知识、技能、设计素质和态度,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内容。
(三)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涉及其形成的路径问题,制定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各个学校中高职的课程标准一定要从中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二个层面考虑,针对不同学生,兼顾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求,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课程标准。首先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学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课程开设、实训条件、合作企业资源、师资队伍等制定中高职贯通的课程标准。其次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通过调研、互访,研究、明确两个参与合作的专业共同商讨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从而课程避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多问题。同时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通过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使职业教育课程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了互通的桥梁,学生获得了企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创造条件。最后通过课程标准重构中职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编写易懂的项目中职教材,综合性强、难度稍大的项目高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遵循中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的课程内容,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5]。
参考文献:
[1]李佐中.高職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27):71-75.
[2]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3]祝士明,马东东.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37-41.
[4]李月芳.探索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技术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59-61.
[5]祝海英.中高职衔接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146-148.
责任编辑 秦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