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五一路道路改造规划设计

2017-03-25

城乡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旧城区太原城市道路

■ 刘 洋

城乡规划

太原市五一路道路改造规划设计

■ 刘 洋

立足太原市旧城改造的现状,以五一路道路改造的情况分析入手,提出改造规划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出旧城区道路规划模式的建议。遵循保护旧城区内整体的道路格局,建立多样化的特色城市道路,增设与改造旧城中的停车区域,建立适宜的城市生态廊道。

一、五一路现状分析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道路的格局是棋盘式的,横平竖直。五一路是横贯太原府城南北的老街,居民密集,历史上可追溯到金元时期。太原解放之后,对这条历史老街进行拓宽,取名“五一路”。道路南至五一广场,北达胜利街,总长3.4km。沿路包括五一百货大楼等多处具有特色的地标式建筑,散落在五一路周边的小街小巷内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从文庙、皇庙、皇华馆、崇善寺,山西国民师范旧址与太原唯一现存的城门拱极门,形成一个极具厚重历史的文化街区。直至2016年,历经60余年的沧桑老街,进行了快速化的立交改造。大批带有城市记忆的建筑被拆除,其中包含近百年的历史民居,600余株60多年树龄的银杏、白蜡被移走。这条承载了一代代太原人记忆的道路,见证了太原历史巨变的建筑群随之消失。这一切的变化,与太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符。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和结构被破坏

城市道路一方面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另一方面应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五一路的改造,并没有从城市生活的形态与景观结构的角度整体宏观地进行规划,而只是以机动车为中心,短视地注重当下机动车拥堵带来的问题,没有考虑人的生活空间与步行空间。简单进行机动车道的加宽与道路立交化改造,占去了原有宽阔的人行步道,造成现今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的混乱状态。忽略了五一路及其周边地带分布众多的居民区、学校、商业区的特点,生硬地利用隔离带将道路两侧分隔开来,造成居民出行时过马路困难,甚至在有些人员密集的区域频繁出现行人在快速路上翻越护栏过马路的情况,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道路结构的混乱,究其原因是城市道路功能的定位使机动车成为道路的主人,让机动车占去了原本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处于复杂旧城区的五一路,快速化的改造破坏了道路两侧居民的生活方式,忽略了城市居民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人与城市的健康发展,这种脱离人与城市生存关系的规划方式,是对城市功能的破坏。

(二)老旧历史建筑被拆毁

五一路所在的是太原最老的城区,整条道路两侧及周边街巷分布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这些建筑是五一路的形象,也是太原这座古城的灵魂。在对五一路改造时,虽然保留了文物建筑,但是整体拆除了其周边的建筑与有百年历史的民居街区,其中的小街小巷被宽阔的马路取而代之,使文物建筑孤立置身于宽马路旁、高架桥下,失去了原本的建筑空间尺度,摒弃了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街坊住宅体系。以华义美发厅为例,经历60余年的国营理发店虽然在道路改造的最后阶段幸免于难,但是,传统风格的建筑在改造后的立交桥下显得体量不足,原有城市的格局与老建筑的尺度被破坏。

(三)城市道路的特色与景观格局被破坏

城市道路的景观是有格局的,这些景观诠释了城市的个性。改造前,五一路景观的特色体现在城市建筑群落与行道树形成的绿色廊道,以及沉淀在这条道路上的古城文化景观。高大的乔木与周围的古建筑相互呼应,挥着蒲扇下棋乘凉的老街坊,拖着辫子在林荫中穿行的电车,深秋时节散落街道的银杏叶,带来丰富优雅的古城景致。道路在改造之后打破了半个世纪的城市景观格局,将线性景观生硬地切割,拆除了百年历史民居,在原址上盖仿古建筑,移除了60余年树龄的银杏和白蜡,破坏了原有街区景观的历史风貌与旧城中极具特色的道路绿廊。这些承载了太原人记忆的景观,被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与冰冷呆板的高架桥所代替,居民日常活动的林下空间与休憩空间变成了宽阔的车行道,形态多样的老城空间变得均质化,原来和谐的城市景观格局与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风貌一去不复返。

(四)道路周边停车难

改造前五一路的道路断面形式为一板两带式,双向四车道。每到高峰时期,部分路段拥堵不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道路贯穿于旧城区,人车众多,同时道路断面形式也不合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对道路的要求;另一方面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五一路上没有合理配置足够的停车场。在五一路上分布着两所三甲医院,分别位于道路的东西两侧。由于看病人数多,车辆多,并且两所医院的停车位较少,不能满足现有车辆的停车需求,造成大量机动车排队等在医院停车场入口的道路上,给相关路段造成严重的交通压力。五一路改造后对于这一路段实行下穿的改造方式,对穿越此区域的车辆实行了分流,但是对停车困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医院周边并没有设置提供停车的区域,并且由于道路扩宽占用了医院原本不大的停车场,使得看病就医停车难的问题更加严重,导致周边路段均受到拥堵的影响。

(五)城市道路绿化环境被破坏

改造前的五一路两侧种植有600余株树龄60余年的银杏、白蜡作为行道树。每一株大树为环境创造并稳定着一个生态系统,组成了城市中的绿色廊道。树被移走之后,必然会对周围和谐的生态体系造成影响,打破维持在原生长地的土壤结构以及依附于大树周围生物稳定的生存环境。道路改造之后,在新设置的绿化池中种植了国槐、紫叶矮樱、丁香、胶东卫矛等城市常规的道路绿化树种,一条独具特色的银杏大道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快速路。

二、旧城区道路改造规划建议

(一)保护旧城区内整体的道路格局

旧城区内有特色、有历史的道路应遵循其本身的格局加以保护修缮。避免使用粗暴野蛮的“去城市化”的改造方式,保留城市肌理中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充满人情味的传统居住式街坊体系。对于道路两侧及其周边的历史建筑,不仅仅是单一建筑文物的保护,应该合理地对其周围的建筑群进行整体保护,保留历史街区的完整格局,避免拆旧建筑盖仿古建筑的做法,对老旧建筑尽量保护修复。在旧城区的道路改造中应避免使用高架桥的快速路改造方式,保持旧城区街道的历史风貌和景观格局。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应从长远的角度整体规划城市中旧城的景观风貌,不应追求短期的发展和经济效益,杜绝个人政绩工程,尊重历史遗产,系统性地制定保护原则,有策略地研究改造方案,这对改善旧城区道路的交通以及弘扬和发展城市的历史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建立多样化的特色城市道路

改造旧城区的道路应尊重城市的历史风貌,从其自然发展的格局入手,保护城市道路生活化的格局与古城文化景观,重塑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例如西安府城在改造时提出唐风的建筑指导思想,建筑及景观设计的运用均以唐风的典型元素来构建;苏州旧城在规划时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的结构,使后人可以领略到千百年前姑苏城的风貌。太原历史底蕴深厚,被誉为龙城,在旧城道路改造时可以运用山西本土的地方文化元素来进行营造,打造出专属于太原地区的特色主题文化道路。

(三)增设与改造停车区域

作为旧城区道路改造,应亟需解决停车问题,而不是一味扩宽道路。五一路道路拥挤的成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停车难的问题,停车场已经成为五一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居住区、医院、商业区的停车位严重不足,有些地段停车区域与交通流线设置不合理。因此,在旧城道路规划时,应首先考虑停车的问题,并尽可能增设与改造停车区域,提高旧城区内相对有限的土地资源与空间的利用率。在商业区、医院等人员流动较快的停车区应设置成斜45°交叉式停车,提高停车场的效率。单层的停车场可改造成双层或多层的停车场,积极推广立体停车场的使用与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建立适宜的城市生态廊道

城市的建设是以居民的生活和居住为最终目的,改造城市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理想和谐的生存环境。不能过分依赖作为工具的机动车,避免城市道路规划的布局和功能围绕机动车进行,从而忽略城市中的步行空间与绿色空间。在城市的规划和道路改造中应尽量保护原有的行道树,保留人居生活的步行空间与休憩空间,维护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例如,在道路需要扩宽改造的过程中,对于道路两侧已形成良好绿化覆盖的行道树,可以在行道树的外侧加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保留原有大树,留给居民一片城市的绿荫。老城区的城市格局复杂,交通理应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慢行的体系格局,在道路规划时更应反复调研实际的城区情况,重视行人和自行车的人居空间,找回原本属于城市本质的功能需求,合理分配道路中人行空间与机动车之间的结构,构建人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猜你喜欢

旧城区太原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非遗文脉传承下城市旧城区更新设计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除夜太原寒甚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南昌市旧城区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