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利用赏识教育法来管理班级
2017-03-25刘庆英
刘庆英
摘 要:俗话说得好,“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小学生年龄很小,他们几乎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是否能将他们管教好,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否正确。因此,班主任需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其中,赏识教育对于促进班风的生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赏识教育;教学策略
赏识教育是一种通过激励、表扬等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方式,在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鼓勵、赞扬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比在批评、责骂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健康,性格也更加乐观、开朗。班主任利用赏识教育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正视自己,学会欣赏他人。下面,笔者从学困生、中等生、尖子生三种层次的学生,讨论小学班主任应如何使用赏识教育法来管理班级。
一、赏识学困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纪律较为混乱的学生,他们是最让班主任感到头疼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认为只有学习好、成绩好才有出路,所以他们对这些学困生过于严厉。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由于教师的偏见会变本加厉,变得更加不服管教。赏识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十分重要,学困生渴望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希望能够得到教师以及同伴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对学困生给予更多激励性的评价,不断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性格比较木讷,做事唯唯诺诺,学习成绩总是倒数。每次我跟她聊天的时候,她就像是一只受惊的小兔子,十分紧张。为了改变她这个状态,我经常夸奖她,先是夸她“你今天的头绳真漂亮”“你的字写得真好看”等,然后在一次考试中,这个女孩子的作文得了高分,我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其他学生为她鼓掌。这个学生一开始十分紧张,但是我依然经常开导她、鼓励她。后来,这个女孩子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还让其他学生帮助她解决学习难题,跟她做好朋友。后来,这个学生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二、赏识中等生
在班级中,尖子生由于成绩优异能够得到教师过多的关爱,学困生也会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这就忽略了中等生的实际需要。然而,中等生是班级中的最重要力量,人数也最多,只有真正重视中等生,鼓励这些学生不断进步,正视中等生为班级、为学习作出的努力,才能够建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在赏识中等生的时候,要多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发展,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中等生在班主任的赏识下迈向优秀,而非后退到学困生的阵营。我们班有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一直默默无闻,有一次,我无意间发现她在练习册的空白处画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卡通小猪,我对她说:“这是你画的吗?真可爱。”这个学生很诧异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点了点头。这个学生很喜欢画画,于是,我让她组织其他学生,设计本班的黑板报。这个学生表现得有些受宠若惊,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很少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我告诉她:“老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你自己。”后来,这个学生设计的黑板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这个学生看到大家都十分认可她的成果,也十分高兴。
三、赏识尖子生
尖子生在各个方面都比较优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师爱。然而,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班主任在使用赏识教育法来管理尖子生的时候,不应该过多地表扬他们,以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高人一等的负面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些自负的学生,更不可过分赏识。在赏识尖子生的时候,班主任可以适当地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且为他们制定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成绩十分优秀,家境也很好,但是这个学生总是目中无人。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以8个人为一组,进行拔河比赛。其他学生分组时,都没有叫他,这个学生表现得满不在乎,但其实有些失落。于是,我私下请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学生主动邀请他。趁此机会,我先肯定了他的能力,再对他进行团队教育,后来这个学生渐渐与其他学生打成一片。
总之,赏识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班主任也要因人而异,把握赏识教育的标准和尺度。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转化学困生,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使他们重新燃起学习兴趣;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鼓励中等生,让中等生也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班主任要用赏识教育来管理尖子生,不要过多表扬他们,而是要让这些尖子生正视自己,并且树立集体荣辱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嵇建明.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赏识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2]张远芳.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班主任),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