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要能正确引导方向
2017-03-25邓戈
邓戈
摘 要:问题的设计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的精彩源于问题的引导。只有唤起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只有主动正确地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获得价值。结合名师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来谈一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兴趣的方向,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引导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
关键词:问题;引导;方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没有问题的引导就没有思维的形成。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的“经脉”,课堂提问是教师业务功底和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考查教师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学情的驾驭程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兴趣。因此,注重和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便是教师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一、问题要能引导学生兴趣的方向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被动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手足无措,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数学”。
例如:教学《我会用计算器吗》,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精彩导入。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计算器的图片,师提问:“认识这个吗?”学生齐声回答:“认识!是计算器。”师再问:“是啊,地球人都知道。那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商店、学校、家里、妈妈单位、电脑里……”师:“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那么……”(教师的话语停住了,开始板书,和黑板上的图片组成一句话:“我会用计算器吗?”在教师板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随着每一个笔画猜测老师要写的字)简单的两个提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
华应龙老师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出示了以下表格: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几号球员去主罚比较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应让6号来主罚,因为他罚球最稳、最准。
生2:我觉得哪位失球越少,就该让哪位主罚,所以应该安排6号。
师:有道理。1号失球数是25-22=3;6号失球数是20-18=2;15号失球数是50-43=7。这样看来是应让6号去罚。同意这一理由的请举手。
(全班都举手了)
……
师: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小,那个点球倒该我去罚了不成?
(学生都笑了,笑过后思考)
生3:我会安排6号主罚。因为1号踢25个进了22个,照这样计算,1号踢100个会进88个;6号踢20个进了18个,6号踢100个会进90个;15号踢50个进了43个,那么踢100个会进86个。这样一比较,我会安排6号去踢点球。
师:是个好主意!乍看不明白,照这样计算之后,都踢满100个球就一目了然了。
生4(抢着说):应算进球数与罚球数的百分比。1号是88%,6号是90%,15号是86%,所以应该6号去踢。
师:好主意!为什么要算百分比呢?如果不求进球数是罚球总数的百分比,而求几分之几,行不行?88%、90%、86%又是怎么算出来的?上面两位同学的想法有联系吗?请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
(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正因为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知识面和社会经验不足,思维不够严密,容易出现方向性错误。应老师首先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提问“……几号球员去主罚最好?为什么?”经此疑问,要求学生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学生必须寻找数据的支持,避免了回答问题找不到方向。当应老师发现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偏差,“我觉得哪位失球越少,就该让哪位主罚,所以安排6号去罚。”应老师机智地问:“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是1-0=1,最小,那个点球倒该我去罚了不成?”马上把学生引导回来,并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接下来一连串的问题:“好主意!为什么要算百分比呢?如果不求进球数是罚球总数的百分比,而求几分之几,行不行?88%、90%、86%又是怎么算出来的?上面两位同学的想法有联系吗?”每个问题都环环紧扣,步步紧逼,正面问,反面问,补充问,变换角度又一问,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近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方向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课标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是现代教师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可能与一定》就很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问题的设计中去。在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并提出了一个游戏规则:“要玩就老老实实玩,其实学数学就是在学科学,实事求是,输了就是输了,不要弄虚作假,好吗?”提的是游戏规则,传播的是科学的求实精神,征询的是对游戏规则的认同与否,期待的是对科学态度的认可。在练习部分,刘老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出示:一个小朋友在踢球,球飞向一扇玻璃窗,窗下走着一位老奶奶)师:“你看到了什么?”师:“这个球有没有可能踢到老奶奶身上?是不是一定会踢到?”生:“足球的前进方向、距离不能确定,但有伤害老奶奶的可能……”多么巧妙的数学情境设置,多么贴切的思想德育教育,这就是提问的艺术。
由上面的课堂实录可见,特级教师的课堂之所以如此精彩,问题的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使短暂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9(5).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