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辈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思考

2017-03-25李明菊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朋辈教育贫困大学生思考

李明菊

摘 要: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朋辈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刻、常态存在的,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和手段的有效创新和延伸。

关键词:朋辈教育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思考

大学时光对于青年个体而言是美好珍贵而又极其重要的时光,四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塑造青年个体的习惯、性格、心理素质和为人处事的作风有着重要影响。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通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提高修养、改变命运,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压力和挑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朋辈教育途径,发挥朋辈群体对贫困大学生的正向引导、积极帮扶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一、朋辈教育的内涵界定及认识

朋辈教育也叫朋辈辅导、同伴辅导,其核心是朋辈互助,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教育,指朋辈群体成员互帮互助,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给彼此精神上的支持和学习上的帮助,相互启发、激励,通过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成长,并实现思想和行为改变的教育方式。通俗而言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接触密切、交流频繁、日常交往的朋友圈群体对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正如法国作家莫罗阿所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还好的教育者,因为在同辈群体中,没有等级分明的权威体系,群体成员的关系显得亲密、经常,而且主要是平等相处。”大学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主见,单纯地靠课堂教授、教师说教和规范要求,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学生的内心,而朋辈群体之间的互相引导,则可在无形中产生巨大力量,引导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尤其是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敏感而特殊,周围环境和生活群体的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动态,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问题误区,形成健康人格结构,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状态

(一)自立自强、阳光向上,凭借自身努力积极改变命运

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压力,可以勇敢坦然地直面贫穷,调整心态,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凭借自身努力改变处境和命运,他们活跃在勤工助学和校园兼职的舞台,靠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费,减轻家庭压力;他们努力追逐梦想,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他们认真上课,努力学习,参加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优异获得奖学金。他们会经历挫折,但百折不挠,心态积极,阳光健康;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出身无法决定,但未来在自己脚下。

(二)盲目从众,消极怠慢,缺乏奋斗目标和方向而虛度时光

部分贫困大学生受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影响,形成一种潜在心理暗示,即“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和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比,当今社会是一个靠关系和背景立足的社会,出身贫寒的自己,不管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改变现实。”于是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消极怠慢,逃课、玩游戏、谈恋爱,成绩平平,能力平平,无特长,视野窄,缺乏人生规划,盲目生活。这样的贫困大学生毕业时将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压力,情绪不稳定,难免会出现心理障碍或认知偏差,这一群体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三)追逐享乐,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扭曲迷失自我

在“寒门再难出贵子”“学得好不如嫁的好”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部分贫困大学生渐渐丧失奋斗的信心和斗志,尤其是一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在妒忌和不平衡心理的影响下,将“钓个金龟婿”作为奋斗目标,还有甚者急功近利为了钱而迷失自我、价值观扭曲,徘徊在享乐与堕落的边缘。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的不良风气和负能量,成为影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朋辈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潜移默化,化有形心理辅导为无形渗透启发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消极的暗示则会使人渐渐颓废、平庸。贫困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朋辈群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其本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而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刻意的“教育”或“辅导”来实现的,朋辈教育化有形的心理辅导为无形的日常启发与渗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处世为人风格、生活心态和态度影响他人。

(二)深刻持久,朋辈教育效果远胜传统教育引导

朋辈这一群体,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是深刻持久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习惯、心态、风格和心理状况,是难以通过外在教育引导得以改变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不是第一个知晓具体情况的人,朋辈群体可以第一时间注意到其心理变动,最直接地体验和感受同学的心理困惑。现实生活中身边个案的引导作用远胜于单纯的口头说教引导的作用,通过身边的典型和榜样,可以对贫困大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而深刻的影响。

(三)常态存在,朋辈群体的教育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朋辈群体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旗杆,在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甚至超越了亲人所给予的力量,朋辈群体之于个体,是心灵的慰藉,是社会价值的导向,是大学生重要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不管我们是否关注都是常态存在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朋辈群体的教育示范作用,有效利用朋辈教育,发挥朋辈群体的正能量对贫困大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同时,一定要注意朋辈群体文化建设,避免消极散漫的朋辈群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国贫困生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教育对象也是大学生,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和手段的有效创新和延伸。

参考文献:

[1]苗冬青.陈建俏.依托朋辈群体开展大学生德育的模式探究[J].思政教育. 2015,(1).

[2]闵三易.价值观与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外延.新课程(教与学术版)[J].2008,(11).

[3]王臣兰,李佳孝.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2.

[4]史广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5,10.

猜你喜欢

朋辈教育贫困大学生思考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