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补语及中补关系语义范畴分析
2017-03-25卓艳铭
卓艳铭
摘 要:近年来语义研究在整个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与此同时,有关语义范畴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存在着争议。本文立足于补语及中补关系来分析它们所属的语义范畴,并试着对补语的语义范畴进行了概括,从而深化了对补语的认识,得出语义范畴与语法范畴是紧密相连的结论。
关键词:语义范畴 补语 中补关系
一、补语的语义范畴分析
补语的种类很多,语法学界对其划分标准也不大一致。本文主要采用丁声树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的分类方法,补语可以首先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补语前头有“得”“个”重要形式标记的,可以称为组合式补语;一类是补语前头没有形式标记,紧接在中心语之后的,称为粘合式补语。
(一)组合式补语语义范畴分析
组合式补语中的补语比较自由、活跃,可以随意扩展、替换,这一类补语的格式最多,从一个字到很长的一段话都可以。因此,意义也就最復杂。
1.组合式状态补语
当补语是描写动作行为或某种性质的状态时,可以称为状态补语,从语义上讲可归为语义范畴。例如,“吓得哭了”“高兴得笑了”“天热得难受”“这机器响得揪心”。例子中的补语是表示心理活动、生理反应的谓词,其语义指向没有出现的主体“人”。“难受”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故指向隐含的成分——“人”,语义不是“天难受”,而是由于天热使人感到难受。当补语形容词表示人的态度,例如“积极、仔细、努力、认真、细心、负责、刻苦、用功、勤奋”等时表示对动作、状态所伴随或体现出的情状的一种主观评价。
2.组合式程度补语
也有一些带“得”的组合式补语表示达到的某种程度意义,可以归为程度范畴。例如“热得很”“憋得慌”“累得要命”“爱得要死”。例子中充当补语的“很”“慌”“要命”“要死”都表示比较高的程度,“很”指明热的程度是非常高,是“很热”而不是“有一点热”。用表示程度意义的补语对述语进行补充说明,以显示它所达到的地步。这些词处于“得”字后的补语位置时,词义空泛,主要表示强烈的程度,对前面的述语作程度上的说明。“很”原来的词性就是程度副词,与大多数程度副词不同的是它不仅可以作状语,还可以后置到“得”字后作补语,而且在意义比较起来,作补语时表示的程度高于作状语时,即在意义和语法功能上都与作状语的“很”不同了。其实这就是语义的虚化现象。
3.带“个”的组合式补语
在带“个”的组合式补语中,有一类通常表示“不停”的意思,在语义上表示为持续发展,我们认为这一类补语的语义属于持续范畴,表示某一动作或性质持续进行。
(二)粘合式补语语义范畴
粘合式补语中中心语与补语结合得比较紧密,其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是一个词,不能随意扩展,也不能用结构比较复杂的词组替换。
1.表示结果的粘合式补语
不用“得”联系的补语,有的表示结果,叫作结果补语。例如,“抬高、吃饱、湿透、踢坏、打死、改成、洗干净、说清楚、弄明白、拿走、听懂、推倒”。结果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充当,也可以由少数单音节动词来充当。这种补语意在说明述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结果,后面可以带助词“了”和“过”,也可以带宾语,但宾语的意义有所不同。
2.表示趋向的粘合式补语
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或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变化情况,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的“趋向”是个笼统的说法,实际上,每个趋向动词都有其本义和引申义,所以趋向补语的意义也有所区别。
3.表示数量的粘合式补语
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可以由表动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发生的次数,例如,“看了两眼、说过三遍、来过一次、打了一下”;也可以由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来充当,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例如,“等了三天、来了一周、坐了三分钟、高兴了半天”。
二、中补关系的语义范畴分析
(一)补语与其中心语的关系
中补结构对汉语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都是语言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或热点,从而使中补关系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样化的特点。
前一部分是中心,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这样的结构形式就称为中补结构。在中补结构中,中心语是被补充说明的成分,补充语是在中心语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可以充当补语的成分则比较多,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充当补语的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句子。
从语义关系上讲,中补结构的语义关系是动作和对动作的补充说明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对中补结构语义的表述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动作和结果。动作是关涉的对象,结果是发生的变化,当然这里的“结果”是广义的,它包括了程度、趋向等诸多意义。实际上,中补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它所表现的语义范畴是统一的完整的、彼此不可分割的。
(二)补语及其中心语的语义结构
多数语法学家从因果关系方面说明中补结构中中心语和补语的语义类型。吕叔湘(1952)指出:“动词的后附加语主要是表示行为的结果。”朱德熙(1982)也指出:“从意念上说,补语的作用在于说明动词的结果或状态。”从中补结构的历史发展来看,尽管汉语史的研究在中补结构的句法结构和产生年代上意见分歧很大,但在它的语义结构上,即因果关系上,意见分歧不大。王力(1958)指出:“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词组的旧称)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动作能使受事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后来梅祖麟、石毓智也都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由此可见,我们有理由认为,中补结构的语义核心就体现为一种因果关系,这正是整个中补结构语义系统的核心所在。
从语义上看,述补结构的语义核心在于“原因—结果”。但是,真实世界里的因果关系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吧,往往会表现出种种复杂性。有时某种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反映人们的一般情理或者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可预期的语义关系;有时某种原因和结果是偶然的关系,并不反映人们的一般情理或者他们之间存在着松散的非预期的语义关系。
三、结语
语法形式在历时发展中会发生变化,语义也是如此。语义的演化往往超前于形式的变化,意义的演化是引起形式变化的原因,可以说语法形式与语义是互相促进的,所以句法上的考虑和语义上的考虑不能截然分开。在上文的分析中,主要是结合补语及中补关系的分析,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进行认识,发现语义和语法形式是紧密相连的,语义范畴与语法范畴也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语义范畴是一种典型的隐性语法范畴。
参考文献:
[1]陆剑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3]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