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7-03-25李明明
李明明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情境;生活素材;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103—01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提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适时创设生活情境,进而引出数学问题。还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背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他们学习的需要,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去。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生活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算式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很牢固了。
二、捕捉生活素材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需,无处不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把握学生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让数学知识蕴涵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现行的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而这些美丽的主题图,多数和生活息息相关,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如,“小胖的一天”这节课,教材用丰富的主题图出示了小胖的一天,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认真看主题图,了解小胖的一天,并将自己起床、上学、放学、休息等时间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再汇报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已是水到渠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利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对素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加工,并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恰当重组,以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筆者都会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寻求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