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低效的症结及对策

2017-03-25雷新中

甘肃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症结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雷新中

【关键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症结;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81—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得作文者得语文”之说,但又有学生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尤其是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作文课上老师教学策略的不足,学生兴趣见识的缺乏,更使作文教学举步维艰,雪上加霜。因此,如何认清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症结,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一、 作文教学症结及原因

1.“放”而无主。

“放”指的是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看似学生写作能自由开展,但实际是典型的粗放式教学,教无主线,学无方向,训练极其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布置作文时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作文难以提高个性化和创新能力。

2.“旧”而无趣。

农村初中生由于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写作立意、选材难以出新。网络时代似乎与其无缘,电子阅读也不知何物,写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缺少热情和兴趣,作文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与城市学生作文题材新颖多变一比,自然相形见绌。而作文的灵魂在于想象与激情,农村学生在落后的生活方式中需要精神的拓荒,让其感知世界的新变化,具备新视野,才能提升作文水准。

3.“空”而无物。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几乎为零,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方言;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4.“散”而无情。

庄子有言:“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而学生作文最忌无病呻吟,呆板无情。但农村学生因多为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关爱,不懂得通过文字传情达意,也难以在作文中袒露心声,文字背后多是冰冷的态度和僵硬的无奈。写亲情,不是发自内心的宣泄,只是拼凑或剽窃;写友情,也是写些无聊乏味的内容,凑足数字。这是目前农村作文教学最应该突破的瓶颈。

二、走出困境的应对策略

那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立足现实,弥补缺陷,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审视自我,为作文教学谋求新路呢?

1.坚持写下水作文,妙在榜样引領。

教人游泳,教练必先示范;授人以法,师傅定是行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老师经常动动笔就是我们说到的下水作文,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下水写点文章,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作文方面的进步。教师再不能走“先布置后批阅”的老路,使作文陷入散漫无序之态,应先写一篇习作,或与学生同时写习作,给学生以新鲜感,达成教学相长,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感知作文的规律和技巧,走出表面自由,实则无效的教学状态。

2.开掘出新型资源,善用他山之石。

《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写作也需出新,切忌陈词滥调,拾人牙慧。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书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取之不尽的阅读资源,一定要在信息资源四通八达、铺天盖地的浪潮中,开掘和捕捞新信息、新理念、新词语,与富有猎奇心理的青少年一道在写作中创新,大胆否定一些旧观念,消弭年龄代沟。因而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并应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生活流行语,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打压。

3.组织课间大阅读,勤于积累储备。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靠自己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如果只囿于课本里的几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写出精彩生动,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症结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诊断错解症结 提高解题能力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