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7-03-25刘艳琴
刘艳琴
【关键词】 新课改;和谐课堂;特征;方法;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76—01
面对新课改的巨大挑战,是否能够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营造平等、协调的课堂氛围,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创造可以进行平等沟通、良好互动、高效交流的桥梁,能充分調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的课堂。
一、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1.有序、协调
在和谐课堂中,最重要的特性便是有序与协调。和谐课堂中注重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会变得杂乱无章,相反,和谐课堂需要更为有效且严格的规则进行支撑,必须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遵守这一规则的前提下,和谐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在遵守课堂纪律、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师生双方平等沟通等规则下,课堂才能够更为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去,且师生双方出现矛盾的几率较小,并能够在矛盾出现后迅速解决。
2.平等和共享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根据固有知识、以往经验,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课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在和谐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的位置从单方面的聆听、记忆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有效的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共享。
二、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方法
1.从教师角度
(1)提高教学积极性。我国目前的课堂中,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低下,不积极备课,采取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一套同样的课件反反复复使用多次。在和谐课堂中,虽注重发挥学生的全体性作用,但教师仍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引领者。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课堂效果,但并不能从本质上阻碍课堂的进行,但如果是教师教学积极性较低的话,整个课堂的氛围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时刻保持高昂的教学积极性,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2)把握课堂节奏。课堂中,教师应时刻注重互动,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始终成为课堂节奏的引领者、带动者,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创造跌宕起伏的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节奏,高效把握课堂要点。
(3)注重课堂引导。 在和谐课堂中,教师应避免出现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单一式、灌输式教学,要学会引导学生,并善于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逐渐掌握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并逐渐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良好习惯。
(4)因材施教。学生往往学习基础存在差距,性格特点也多有差异,所以同样一套方法不可能会对所有的学生适用,因此要在平时课堂及课后,加强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意不以成绩高低区别对待学生,要注意不过分抬高优等生,也不过分贬低学困生。
2.从学生角度
(1)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谐课堂与以往课堂教学模式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学生应当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进行和发展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学生应当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
(2)尊重老师,积极配合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学生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老师,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积极地思考、发问、讨论,同时也应当明白在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平等,要注重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应学会积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3.从师生关系着手
(1)注重合作。 在和谐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应当注重师生间的良好合作,在课堂之初就制定好共同的课堂目标,师生双方一同为这一目标所努力。
(2)寓教于乐。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时,难免都会出现懈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参与积极性,十分重要。在课堂中不妨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6]GHB0397)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