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以生为本”成为音乐教学的常态
2017-03-25刘争
刘争
摘 要:小学音乐课堂应该通过趣味引入、自主合作和拓展延伸,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的眼在洞开、情在饱满,心在扩展。好的音乐学习就应该在这种多轨道上向前进,以此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迷人的音乐天地中,发现音乐、享受音乐,通过音乐学习滋养和成就自己。
关键词:趣味引入;自主合作;拓展延伸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音乐教学亦然。在新的课程视角下,音乐教学应该“以生为本”,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为突破口,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自主自悟,让孩子们尽情拓展延伸,在音乐的天空中发现更多,享受更多,收获更多。
一、趣味引入不可或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觉每堂课伊始都充满了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欲望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真正感觉到音乐课是“一周最美好的时光”。
比如,在蘇少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姑苏风光》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1.介绍江南风景:诗人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之美,美在小桥流水。让我们摇起小船,跟随音乐再次感受江南连绵的水波:小桥流水、鱼米之乡、美丽富饶的地方……
2.介绍江南丝竹(播放乐曲),欣赏江南丝竹,感受江南丝竹的清新活泼,委婉流畅。多媒体出示图片(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笛、萧、笙、小打击乐等),了解丝竹的演奏乐器。
3.了解江南地区的曲艺“昆曲”等。了解锡剧《双推磨》看一小段片段,感受它的委婉细腻。师生共同用苏州方言教学生说“山塘”,总结出“嗲”的特点。
这样的课堂引入趣味十足。通过视频、图片以及苏州方言,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为孩子们感受歌曲韵味、唱好歌曲、理解姑苏歌曲韵味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们学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从而愉悦地进入后续的学习环节中。
二、自主合作不可或缺
好的音乐课应该基于“学”、围绕“学”、为了“学”来欣赏歌曲、学习新歌,以此组织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尽情翱翔。既然强调“以学为中心”,那么,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自悟、自练自唱就显得很有必要。实践证明,由“机械跟唱”到“自练自唱”的转变,由“单项灌注”到“自主合作”转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不正是新课程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例如,仍然以《姑苏风光》的教学为例,在师生完整聆听歌曲(两种演唱)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初步感受歌曲情绪,思考:前后两种演唱有什么不同?(前者用普通话、后者用苏州方言)孩子们自己总结出这种语言的特色“嗲嗲的、软软的”,教师趁机学说歌词:你好(nei hei)(ni hao)、苏州(sou zei)(su zhou)、末(me)(mo)、有(yu)(you)。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跟伴奏音乐边划船,边轻声哼唱,或者边跟钢琴边划旋律线,边用“lü”哼唱。同时,教师引领孩子们在分组在一字多音处反复演唱。最后完整地跟琴演唱歌曲,并分小组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在自己认为唱得不够自信的地方,重新唱一遍。
这样的设计基于“学(学习、学生)”来实施,改变“教(教学、教师)”,通过“教”来激发、引导、带动“学”。这样的设计其实解决了“谁是课堂中心”的问题,那就是只有注重“以生为本”,才是教学改革的主路;“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才能达到学教合一,教学相长,学法与教法的和谐统一,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
三、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好的课堂应该在给予孩子们多重享受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留下余音袅袅的沉淀、思考和拓展的余地,小学音乐课堂更应如此。正所谓:“多一些拓展,让学生有机会探究;多一些深入,让学生有能力发现;多一些延伸,让学生有时间成长。”
1.江南的美不是一首《姑苏风光》能够高度概括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段来自苏州的特色音乐——《太湖美》,请大家仔细聆听,然后告诉我:这段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呢?
2.苏州评弹艺术历史悠久,它产生于苏州,用苏州方言演唱,流传于江、浙、沪一带。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演出方式有:一人(单档),两人(双档),三人(三个档)。评弹艺术不断推陈出新,现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中国最美的说唱艺术之一”“中国最美的曲艺艺术之一”。
3.欣赏《小城雨巷》(视频片段):绵绵的江南雨,像泼洒在春天里的茶香。悠扬的丝竹声中,薄薄水雾和着烟雨,顷刻间将我们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姑娘的优美舞姿吧!
这样的拓展基于课堂,但超越课堂;基于学生,但发展学生;基于教材,但穿越教材,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的眼在洞开、情在饱满,心在扩展。好的音乐学习就应该在这样的拓展中向前挺进,以此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迷人的音乐天地中发现音乐、享受音乐,通过音乐,滋养和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林茶居.文晖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18.
[2]刘金玉.以“学法优化”为核心的教改思考[J].江西教育,2015(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