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渔歌文化内涵阐释

2017-03-24

美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渔歌渔场浙东

陈 辉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7000)



浙东渔歌文化内涵阐释

陈 辉

(台州学院 艺术学院, 浙江 台州 317000)

浙东渔歌作为原生性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一代代渔民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丰富了原本单调乏味的捕捞生活,保留了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融汇了大众的共同情感,体现了地域特色的渔俗文化。研究浙东渔歌,可以回溯地域人文历史,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浙东渔歌;文化内涵;思想感情;生命意识

浙东渔歌是浙东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活中形成的一个特定歌种,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它不仅起着协调动作、统一力量、调剂精神、解除疲劳的作用,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劳动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意志、性格、习俗、信仰和审美情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概括起来说,浙东渔歌是渔区生存环境的写真,社会历史的见证,民俗风情的展现,渔民生产劳动的实践,思想感情的表达,生命意识的流露。

一、生存环境的写真

渔歌的产生、使用、流传,与海洋环境决然难分。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作为由渔作劳动直接派生的“渔歌”,本质上已属于“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人类处于捕鱼的历史阶段时,渔歌体裁对海洋环境确有很强的依赖性。[1]可以说,渔歌是渔民生产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原生态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它映照出渔民在一个时代、一定地域的生存状况。

在东海广阔的海域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渔场,其中位于浙江洋面的有:舟山渔场、嵊山渔场、花鸟渔场、岱衢洋渔场、浪岗渔场、洋山渔场、渔山渔场、韭山渔场、峙头洋渔场、黄龙渔场、大戢渔场、小戢渔场、黄泽洋渔场、黄大洋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灰鳖洋渔场、乱礁洋渔场、大目洋渔场、猫头洋渔场、金塘渔场、大陈渔场、三门湾渔场、乐清湾渔场、洞头渔场、披山渔场、积谷洋渔场、南北麂渔场等。渔场是渔民在海上从事捕捞作业的主要活动场所。渔场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海洋渔业的丰歉,而且维系着渔区居民的生存、繁衍和生活变迁,影响着浙东沿海本土文化的生长、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渔歌是海洋生态环境和渔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

大海浩瀚无边、波涛汹涌、变幻莫测、岛礁遍布、险象环生,海洋环境的险恶,生活在内地的人们是无法体会的,只有枕海踏浪的捕鱼人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渔民长年累月与汪洋大海打交道,对海洋环境的体验自然在渔歌中反映出来。旧时有一首渔歌唱道:“天当被,海当床,三寸板内是娘房。风来叼,浪来撞,三寸板外见阎王。”渔民生活在海上,抬头见天,低头见海,三寸厚的渔船是安身立命之所,遇到风浪撞击,很有可能落海遇难见阎王。可见,旧社会渔民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舟山渔歌《海上行舟》唱道:“过一岛来又一岛,绕一礁来又一礁,远远山头眼前在,够你七手八脚半日摇。”过去行船靠人力手摇,海洋一望无际,天气晴朗时能见度高,很远的距离岛礁清晰可见,犹如近在眼前,但若有风浪阻力,行船速度很慢,需要摇半天,真可谓“无风摇死人,风大怕死人”。舟山渔歌《金塘谣》这样唱道:“无风无浪,升米过金塘;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金塘”即金塘洋,也叫金塘海峡,在北仑港与舟山金塘岛之间,洋面不甚宽,但水深流急,有风浪的日子更难行船。意思是说,无风无浪的日子,船老大吃一升米就可渡过金塘洋;有风有浪的日子,吃一斗米才可渡过金塘洋;如果遇上大风大浪,即使吃上一石米,也难渡过金塘洋。[2]可见,海上环境瞬息万变,劳动强度受气候影响大,风浪、洋流、潮水影响着渔船出行和渔民安危。《天外天》则唱出了舟山海域复杂的自然环境与捕鱼人闯大海的艰辛:“天外天,海外海,山外山,湾外湾,风夹风,雨夹雨,浪里浪,礁底礁。大戢小戢浪顶大,青浜庙子湖海蜒多,要抲大鱼到远洋,要享清福屋里坐。”往复式的三字句,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生动地描绘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那风急浪高、波涛汹涌、险象环生的海洋环境。《向导歌》以向导的口吻,将舟山渔场各岛礁、渔区的地名、地理环境绘声绘色地唱出来。旧时,渔船出海靠风力和人力航行,由于科技落后,没有通信设备,对于气象变化,全凭渔民的经验判断。这种行船经验也常常在渔歌中体现出来。

二、社会历史的见证

民歌是历史的回音壁,从民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兴替。浙东渔歌从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浙东沿海渔区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大地上就流传着《越人歌》《渔父歌》,此可谓古代渔歌之滥觞。由于缺乏翔实的史料记载,渔歌具体的产生时间已无从稽考。浙东渔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舟山渔民号子的起源,与传统海上渔业捕捞作业及海上运输业的兴起基本同步,在唐宋时期已经初步形成。[3]明清时期达到繁荣的程度,民国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后舟山渔民号子的发展呈鼎盛之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渔船机械化捕捞取代了传统的渔业手工捕捞作业,渔民已经不用唱着渔歌出海作业,渔歌日趋式微。

任何诗赋歌谣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渔歌也不例外,它所反映的内容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发展。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已经在东海“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正如越王勾践所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北宋诗人苏轼在《送冯判官至昌国》一诗中云:“惊涛怒浪尽壁立,楼橹万艘屯战船。鱼盐生计稍得苏,职贡重修远岛服。”元朝诗人吴莱的《横水洋》一诗云:“扁舟划然往,万顷向渺漫。海宫眩鳞瓖,商舶丰贝错。”可见,在宋元时期,舟山渔场不仅是“楼橹万艘”“鱼盐得苏”“海宫眩鳞”“商舶丰贝”,而且是“海东时序好”“千家食大鱼”。[4]到了明朝,因海盗猖獗,倭寇侵扰,朝廷两次实行“海禁”,渔民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首《海寇谣》,就是浙东老百姓对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勾结倭寇掳掠东南沿海事件的评判词,这首歌谣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允性,既咒骂贼寇,又含有谴责朝廷之意。

清朝末年,舟山定海流传着一首由“五更调”发展而成的民歌《清朝政府真腐败》,表达了民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咒骂和讽刺。民国时期,战乱纷起,民不聊生,渔民饱受苛捐杂税、海盗抢掠、渔霸剥削等层层欺压,在煎熬中艰难度日。宁波流传着一首《县长作威作福》的歌谣,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县长作威作福,乡长买田起屋,保长吃鱼吃肉,甲长兜米兜谷,户长抱头大哭。”《招宝山外渔歌》唱道:“一重租税两重课,再加强盗多折磨,鱼价便宜米价大,教我怎样养老婆。”可谓字字血泪,都是对黑暗旧社会的控诉。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渔民唱起了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乐观开朗的新渔歌。如《东沙渔歌》这样唱道:“正月里沙鱼像团箕,姑娘落海抲鱼去,出远洋来开机器,打破千年老规矩,金满仓银满仓,金银满仓喜洋洋。”过去,女人是不能上船捕鱼的,现在,这个千年老规矩被打破了,不但上船捕鱼,而且出远洋、开机器,反映了新社会男女平等,渔船设施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渔民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三、生产劳动的实践

音乐起源于劳动,渔歌中的渔工号子直接反映渔民的劳动生活,为生产劳动服务。如果没有海洋渔业生产实践经验,就不可能生造出如此丰富多彩、与劳动紧密结合的渔工号子。渔工号子真实地反映了海上捕捞作业的繁重、复杂、艰辛和渔民们团结协作、坚忍不拔、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可以说,渔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渔民与大海搏斗的劳动场景的生动再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天然资源,渔民世代捕鱼为生。过去,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方式落后,木帆船是海上捕鱼和交通的主要工具,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拔船、起锚、拔篷、撑篙、摇橹、拉网、抬网、挑舱等作业都要靠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为了统一行动、调节情绪、减轻疲劳,渔工号子应运而生。起初,号子是没有唱词的,领头的渔民为了组织大家一起干活,行动协调一致,便“嗨哟嗨哟”地吆喝着,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跟着节奏异口同声地“嗨哟嗨哟”起来。这样的呼喊能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习惯。后来,人们慢慢地在号子中加进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衬词,如“阿家雷”“阿咗雷”“吔啰嗬”“依啦嗬”“杀啦啦啦”“哩啰哩啰”等。这种没有实词,只有衬词的渔工号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紧张的劳动使渔民们无暇去考虑编唱复杂的唱词,这种简单朴实的语气词迎合了渔民体力劳动的需要,这种原始、自然的呼喊,可以助力、提神、壮胆、鼓舞斗志。

由于海上劳动生活单调乏味,渔民为了驱赶寂寞,排遣忧愁,寄托希望,就慢慢地在渔歌中加上了简单的唱词。唱词的内容大多即兴而编,直观地反映着各个捕鱼劳作的场景。《起篷歌》唱道:“行船哪怕对头风啰,晒鲞哪管太阳红啰,要摸珍珠海底钻啰,要抲大鱼急撑篷啰。”表现了渔民不怕困难、豪迈自信的气概。渔船沿海边航行时,怕触礁或搁浅,要有渔工用长竹竿在船头进行海水深浅的测试。边测边唱《打水篙号子》,以便将各处海水的深度及时告知掌舵人,让老大随时掌握好舵的方向,免除搁浅于沙滩或触礁沉船的危险。有一首《打水篙号子》歌词是这样的:“上缚顶两节来,上缚水来哟,上缚离三节哎,下缚水来哟,上缚顶一节来,上缚离两节来,下缚顶两节来,下缚水来哟。”外人很难听懂唱的是什么内容,但船老大一听就懂。原来撑篙上每隔2米或1.5米缚一棕绳或布条,下边缚的叫下缚,上边缚的叫上缚。根据撑篙人所唱的内容,掌舵人就知道海水的深浅,避免渔船搁浅。这也反映了渔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渔船上的劳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与内地农耕生产相比,海洋渔业生产更注重集体合作,如拔船、起锚、拔篷、张网、拉网、抬网,靠个人单干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这种在集体性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渔工号子,与劳动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其音乐节奏也以劳动节奏相一致,演唱形式也以一领众和为主。如《拔船号子》唱道:“嗨哟,队排好呀!众位老兄出把力。出把力,船拔高啊!网头重,产量高。功夫下到底,砻糠变白米,拔船重生活,拔上好休息。嗨哟,嗨哟,加把劲呀!船头抲其直,脚手自顾着,哎啰嗨,嗨哟!”拔船是重体力活,一般是指渔船搁浅在海滩要急于出海,或者要拉上岸修理,就由众多渔民唱着拔船号子齐心合力拉船。渔民在拔船时唱的号子一般由一个领头人站在船头领唱,唱词即由这个领唱者即兴编出,众人相和帮腔唱衬词。无论是有词的号子还是无词的号子,都是渔民发自内心的呐喊,表达了渔民的豪情壮志。

四、思想感情的表达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民歌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渔歌也不例外。过去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渔民在海上漂泊,生活艰难困苦,亲人聚少离多,情感无处倾诉,只能靠唱唱小曲打发日子。俗话说:“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唱歌是排遣寂寞消解忧愁的最好方式。

渔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渔民彼时的劳动环境和身世处境有很大关系。如《老大歌》唱道:“天上北斗高高照,千船万船风篷扯。南洋北海由我走,走遍天涯好转家。”渔民一次出海少则数日,多则数月,浪迹天涯,行踪不定,白天豪情满怀地唱着号子扯着风篷忙碌着手中的活计,夜深人静时望着满天星斗,对着茫茫大海,想家的感觉是那样的强烈,所以情不自禁地发出“走遍天涯好转家”的心声。渔民在海上漂泊,家总是最深的牵挂。谁不想有个温暖的家?谁不想家里有热好的饭菜、暖好的被窝?谁不想有个望眼欲穿的心上人在等你回家?可是,并不是每个渔民都有完整的家。《苦老大》唱道:“阿爸年纪大,行船难把舵,看看天色晓发风,看看海水知鱼多。五湖四海都走遍,吃过海水比人多。甜酸苦辣都尝过,独缺一个家主婆。”唱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船老大,走过五湖四海,尝过甜酸苦辣,却孤苦伶仃的悲凉身世。特别是最后一句,表达了船老大想有一个老婆,想要一个家的心愿。

渔民长年累月生活在汪洋大海之中,最担心的是家里的亲人,一旦遇上风暴,除了祈求上苍保佑、菩萨显灵,别无他法。渔歌中表达对亲人的担忧,对平安的祈祷,就显得格外令人动容。《盼郎早回家》表达了新婚妻子对在海上打鱼的丈夫的深切期盼,期盼他早点回家。《爱妹妹你勿要愁》唱出了在海上打鱼的渔夫对留守在家的爱妻的理解与安慰。

在渔区,情歌大多出自处于分离状态的有情人之口,如《叹郎曲》《我郎真命苦》《想郎歌》《五更哭小郎》《小哥哥,侬要早回家》《讨海郎君》《前望郎》等,都是渔家女“叹郎”“盼郎”“想郎”“送郎”“哭郎”之歌,它形成了东海渔歌中具有情歌色彩的一大特色。[5]

五、民俗风情的展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一方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习惯和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6]民俗文化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领域,也包括岁时节令、生活礼仪、社会交往、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领域,还包括信仰禁忌、伦理道德、民间艺术、娱乐游戏等精神生活领域,无所不包。毋庸置疑,渔歌体现了渔区的民俗文化。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渔作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不同,渔区的民俗与内陆地区的民俗相比,有其独特性,而这独特的民俗文化,又通过渔歌真切地反映出来。如《抲鱼时令歌》将各个时令节气的捕捞生产和渔民生活情景详细地描绘出来,使人了解到二十四节气中渔作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于不同季节、时令的动植物生长规律了然于胸,并在农耕和渔猎活动中遵循着,这些岁时节令习俗又通过歌谣、谚语表现出来。此歌描写了从寒露、秋分、霜降到立冬、冬至、小寒、大寒时节,嵊泗列岛捕带鱼的鱼汛情况,也反映了渔民的艰苦生活,在带鱼旺发季节,渔民连过年都忘记回家,可见捕鱼旺季比农忙还要忙。农民的农忙时节一般是从春耕到秋收,而渔民在秋季有“歇秋”的说法;冬季农事进入休季,而鱼汛却是旺季,是捕带鱼的好时机,这些渔俗事象也通过渔歌反映出来。

渔歌中的民俗风情还反映在婚丧嫁娶、造船砌屋、祭海谢洋、岁时节庆等民间礼俗上。仪式歌与仪式事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浙江仪式歌主要依存于婚丧、寿诞、建房、祈神、岁时、怯邪等礼俗方面,并以婚丧歌、竖屋歌最为普遍。如反映渔区民众婚嫁喜事的有《迎亲歌》《上轿歌》《哭嫁歌》《洞房歌》《贺郎调》《敬酒歌》《撒帐歌》等;反映丧葬习俗的有《送终歌》《落殓歌》《祭亡灵》《醮杠歌》《送丧歌》《扶棺歌》等;反映砌屋造船仪式的有《竖屋歌》《拔桁歌》《上梁歌》《浇梁歌》《抛舱歌》《抛馒头歌》等;反映祭海谢洋的有《赕佛歌》《祈祷调》《祭神歌》《谢洋歌》《开渔歌》等;反映岁时节庆的有《谢年歌》《过年歌》《看灯歌》《闹花灯》《马灯调》《渔鼓调》《节俗谣》《十二月风俗歌》等;还有反映渔区信仰习俗的歌谣,如赞颂观音菩萨、妈祖娘娘、陈十四娘娘、东海龙王的渔歌,均是渔区民俗风情在民歌中的展现。

如《苔山鱼灯调》唱道:“三月廿三娘娘灯,原是妈祖引路灯。”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的生日。在东海渔俗信仰中,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每当海上发生大雾、风暴,渔民就祈求妈祖为渔船指路,帮助他们脱离险境,这首鱼灯调表达了渔民对妈祖的敬仰。而《祈祷调》则表达了渔民对东海龙王的崇拜。过去渔民出海,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导航设备,海上遇到风暴,渔民认为是海龙王作怪,就祈求东海龙王保佑平安返航。在浙东渔区的礼仪中,拜龙王的风俗十分普遍,在婚礼拜堂仪式中,新郎、新娘要向龙王叩拜。此时,赞礼者要唱“拜龙王”的歌,其歌词是:“银烛辉煌金花红,拜谢龙王做媒翁。龙凤参生龙凤子,他年攀柱步蟾宫。”另一首云:“龙王头上一盏灯,香烟袅袅透天庭;夫妻双双齐来拜,保佑家门多昌盛。”渔区建房上梁仪式唱的“上梁歌”,也与龙凤有关,因为“龙凤呈祥”的民俗信仰在渔民中已经根深蒂固。如玉环的《渔家拔栋桁》唱道:“浇梁先浇金龙头,子孙衣饭不用愁;浇梁先浇青龙鳞,出门打鱼赚千金……”浙东渔民盖新房上梁时有隆重的“拔栋桁”仪式,“浇梁”是用“银汤”浇洒“栋桁”。“银汤”就是煮过银元的开水,浙南沿海和列岛渔民有将银元或其它银器放入锅中煮沸,用沸水“银汤”浇洒房梁、船眼的风俗。[7]可见,渔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会反映到渔歌中去,这些反映渔区民俗事象的仪式歌曲,为我们了解浙东渔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六、生命意识的流露

渔民从降生那天起,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程度上说,渔民的命运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并被海洋所主宰。在浪尖上讨生活、在船舷上搏风浪的渔民,生与死往往只是三寸船板之隔。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渔民,对生死的体验,也比内地人更加深切,对生命的欲求,也比内地人更加强烈。从渔民口中唱出的渔歌中也就多了那份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那是搏击命运的呐喊,那是和着生命律动的咏叹。

大海为渔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同时又变幻无常、凶险莫测,随时会夺走渔民的生命。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茫茫大海上,一遇风浪,无助的渔民命悬一线,唯有祈求上苍保佑。舟山渔歌《人命歌》这样唱道:“天啊,天啊,天啊!发风落雨不留情啊,海呵,海呵,海呵!浪打礁触无人命呵,四面大海白茫茫呵,夹煞抲鱼人呵!”这是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浪险情时,对着苍天发出急切的呼喊,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生命的欲求,透过一声声凄厉的哭嚎,向着苍天,对着大海,直击心窝,听得人胆颤心惊!《人命歌》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唯有经历过磨难,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人,才懂得平安是福。旧时舟山嵊泗列岛曾流传着这样的渔谚:“嵊山箱子岙,十口棺材九口草;岛斗棺材坑,留落多少小孤孀。”说的是渔民遭遇海难后往往连尸体都找不到,就以稻草人代替亡人入墓安葬。渔民家破人亡、尸骨无归,遗留下许多可怜的小寡妇。从前,渔民无法预知气象,无法预卜命运,一遇险情就束手无策,哭天喊地,祈祷神灵的护佑。《祈祷调》就是白发亲人为自己的儿郎祈求平安所唱的:“天苍苍来海茫茫,抲鱼人得罪海龙王。三月四月归勿得家,急得白发泪汪汪。求求龙王发善心,救救苦命小儿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生命何其脆弱!尤其是处在汪洋大海中的捕鱼人,面对死亡的威胁除了祈求神的庇佑还能如何?死亡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渔民的头顶上,越是对生的眷恋,就越会想到死的来临,由此生命意识就活鲜鲜地凸现在渔歌里。[8]温岭渔歌《南风转北风》是这样唱的:“南风转北风,心肝翼翼动。急上礁石望老公,肚肠寸断眼望痛。”这是海上风云突变时留守在家的妻子发自内心的咏唱,她担忧丈夫的性命是否安然无恙。过去信息不通,渔船设备简陋,安全没有保障,男人出海杳无音讯,妻子在家望穿双眼,苦苦等待丈夫平安回家。可在风暴肆虐的海上,渔民的生命如同蝼蚁,一不留神就葬身鱼腹。又如舟山渔歌《情妹守空房》:“妹在山顶望巨港,大海一片白茫茫。不见情哥妹心慌,只听风声呼呼响。日落西山鸟归巢,不知情哥在何方?情妹独自守空房,盼望情哥早回洋。”显然,这情形是独守空房的情妹盼望出海打鱼的情哥,从白天盼到晚上,情妹的焦急不仅在于情哥什么时候回来,更在于情哥能不能回来。渔民出海打鱼,一叶扁舟漂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鲜活的生命随时有可能被狂风恶浪吞噬,因此,守望生命、呵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浙东渔歌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一个耀眼的亮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定胜天”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自然之美,防范自然灾害。因此,舟山渔民自诞生那天起,就有“与大海结缘”的习俗。让孩子从小就与大海相近相亲,了解大海的习性,长大后,驾船驱浪习以为常。

浙东渔民的生产、生活、信仰、禁忌习俗中都张扬着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如出海时的海祭、开船前的祈祷、丰收后的谢洋、行船中的礼让、海上抢险时的同舟共济、捕捞生产中的同心协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海洋环境及其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比之大陆内地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挑战性和神秘性。渔民把对丰收的希望,把对风调雨顺、船安人健的企盼都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在虔诚的祈祷中,在香烟缭绕的氛围中,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心理上的平衡、情绪上的安慰和满足。

七、结 语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观念的改变,渔歌这一古老的民歌品种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传承的基础,濒临消亡。渔歌作为原生性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一代代渔民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丰富了原本单调乏味的捕捞生活,保留了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凝结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融汇了大众的共同情感,体现了地域特色的渔俗文化。如果不去抢救和保护,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就会成为遥远的绝响。[9]因此,无论是从艺术学,还是从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看,浙东渔歌都是值得研究的对象。研究浙东渔歌,可以回溯地域人文历史,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1] 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267.

[2] 朱秋枫.浙江歌谣源流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234-235.

[3] 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舟山渔民号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75.

[4] 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82.

[5] 黄立轩.远古的桨声——浙江沿海渔俗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4:241.

[6] 童芍素.流淌的母亲河——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传承[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7] 章伟丹.浙南渔歌的文化记忆[J].民族艺术,2012(1):76-81.

[8] 陈新汉.舟山渔歌的哲学审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1-8.

[9] 罗杨.渔俗文化的恋歌[N].光明日报,2014-11-22(10).

Elabor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Fisherman′s Songs in East Zhejiang Province

CHEN Hui

(School of Art,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317000, China)

The fisherman′s songs in east Zhejiang Province are primeval marin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given spiritual comfort to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fishermen, enlivened the tedious fishing life, retained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marine culture, expressed the common sentiments of the masses and embodi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shing culture. Study of the fisherman′s songs of east Zhejiang can help review the regional humanist history, transmit th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afeguard the nation′s spiritual home.

fisherman′s songs in east Zhejiang Provi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oughts and feelings; consciousness of life

J652.2

A

2095-0012(2017)04-0096-06

(责任编辑:紫 嫣)

2017-03-27

柏奕旻(1991—),女,浙江杭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渔歌渔场浙东
臼湖“望”渔歌(2)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关于加强远洋鱿钓渔船作业管理的通知》公布
埃及超大规模养鱼场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汨罗江渔歌
连续三年保持50%增长,入驻通威、新希望养殖基地,这家渔机企业将打造未来无人渔场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蕲春赤东湖渔场突破蛇鮈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