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摄影”?
——《摄影观念的演进:以“表征”为中心的考察》评介
2017-07-31杭之
何为“摄影”?
——《摄影观念的演进:以“表征”为中心的考察》评介
《摄影观念的演进:以“表征”为中心的考察》,闫爱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摄影”行为变得“简单”,几乎无处不在,“摄影”的边界似乎又重新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彼得•普拉根斯所言:“下一代摄影师——如果还会有的话——将不得不寻找一种方式去恢复摄影与现实的特殊联系。而且他们必须用焕然一新的方式。”当代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已经在《摄影之后》当中开始描述“超摄影”时代的图景。摄影作为视觉的重要媒介之一,与公众、社会、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很显然,对于摄影研究而言,用一套整饬的理论话语捕捉和涵盖这些维度也变得越来越不切合实际。
1980年12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摄影理论年会。这次年会的中心议题是:“摄影艺术的特性、共性和社会功能,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异同,以及有关摄影艺术的分类等问题。”(高粮《一九八0年摄影理论年会》)而此时的西方摄影学界早已建立了独立的摄影史研究学科,伴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批判思潮的盛行,在摄影学界内部,传统的关注摄影美学特征和形式要素的摄影史写作模式也正在经受“新艺术史”思潮的冲击,研究者更倾向于寻求在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中重新定位摄影的内涵和价值。两个背景的差异清晰地映照出中国摄影理论发展的起点和位置:早期中国摄影理论研究只是轻轻地触碰到了摄影的基本理论边界问题。对于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是摄影史研究极不充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所谓后摄影时代到来,理论建设和解构几乎同时发生的尴尬局面。就摄影学界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系统地展开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多。
闫爱华的《摄影观念的演进:以“表征”为中心的考察》无疑是一本值得关注的摄影理论研究著作。该书以“表征”(representation)为切入点,重新反思了“摄影”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作者对“表征”的界定立足文化研究的视野,尤其强调其符号性和动态的建构功能,而“表征”这个概念十分精确而且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雄心,一方面它勾连着摄影的古老的“再现”传统,另一方面它指向了更为宏大的主题:视觉文化的走向、图像转向。因此本书实际上就存在两个声部,一个是摄影观念经历了“从客观再现到表现,到建构的表征,再到表征的危机的历史”,另一个则是图像如何成为图像自身的历史,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典型样本。在“表征”的分析框架之下,摄影的技术性、艺术性、媒介性、社会性,尤其是后两个功能获得了进一步的凸显。与本书宏大的理论架构相比,摄影史梳理的部分则显得有些浮光掠影,尤其是摄影观念发生转变的历史环节令人意犹未尽。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使用了一定数量的中国绘画、中国摄影经验的案例,提出了“摄影本土化美学风格的确立”的问题,这不免让人对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充满了更多期待。
(杭州师范大学 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