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
2017-03-24唐焱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唐焱(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试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
◆唐焱(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既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建立网络监管的常态机制,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引导主流价值观走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国民价值观。
新媒体 价值观 塑造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的、计算机的和网络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旧媒体,“新媒体”的“新”首先体现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这些高科技上,同时也体现在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形式上。
一、新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的特性
“新媒体”在其内涵和外延上是持续变化的一个概念。它相较于电视、广播、报刊这些传统媒体,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实时性和多媒体化
实时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发布的信息能即时传播出来,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排版和后期制作。新媒体兼容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它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壁垒,通过个人移动的数字技术机上无线数字的通信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手段。
2.交互性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所开启的“用户中心”和“自媒体”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主从、强弱、上下、精英大众的单一现行关系,注重受众的互动和反馈,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参与信息的发布和流通。新媒体以较为自由、开放的特征,消解了权威,模糊了主从或发起--接受的界限。它既兼具大众化也兼顾个性化的特点,博客、微信、播客、QQ等新的传播方式出现,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全球化和广容化
新媒体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使传播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缩小,让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便捷的实时传播,将世界融为一体。它既囊括了传统媒介的所有内容和信息发布方式,又发展出了多种新型的表达方式,其海量的信息和多变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新媒体广容性的特征。
二、新媒体对国民价值观塑造的冲击与挑战
互联网是亿万人共享信息、获得信息以及交流观念的大平台。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都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为国民价值观的塑造和构建创造了良好机遇,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文化的盛行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多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盛行,在这种实时交互的虚拟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圭臬的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主流文化和价值观逐渐消弭,而一些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悄然滋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追求感官体验与娱乐价值泛化成为网络舆论场中渲染的机制取向,而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传播快的,声音响的才能吸引人眼球,一些夸大其词,不负责的信息,误导民众。因此,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个体在对事物的认知、判断、理解或抉择时,难免造成干扰。
2.语境的碎片化和虚拟性
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极其丰富,人们可以进行个性化、融合化的体验,即时通讯、分享。信息传播逐渐“中心模糊“,不再是整体的、层次化的,网络世界处于碎片化和虚拟的语境之中,海量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使我们无法对信息的来源和内容做规范的要求和管理。因此,新媒体让我们能在迅速而方便获得信息的同时,也提升了甄别和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难度。
3.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新媒体时代下的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信息能够快速地传达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但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的意识形态也在侵蚀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人们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出现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同时,不少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有利的媒介,用新颖的形式来散布、推广、输出、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很多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甚至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不自信和不信任。
习见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②新媒体新颖快捷的传播形式和海量的信息容量,为国民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全球平均水平4.6%,网民数量已占据全世界的五分之一,达7.51亿的规模。就年龄结构而言,以10-39岁的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可见,新媒体的受众较为年轻化,“重度用户”主要是学生,而年轻人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由此可见,当今时代新媒体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三、新媒体发展趋势对国民价值观塑造的建设路径
习近平总书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③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媒体,该如何发挥它对国民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去建设与努力:
1.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社交媒体管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网络舆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以核裂变的速度发展, 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因此,政府要做好监管工作,亲近了解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特征,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与民众进行沟通对话;同时要积极引导,主动出击,既不规避问题也要正确引导舆情,加强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同时还要加强立法规范新媒体下的网络环境,引导价值观的正确走向。比如我国最高法从2013年9月10日起实施“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入罪,这能有效地震慑网络诽谤,净化网络环境。
2.发挥好网络平台的导向作用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政府机关、职能服务部门等在新媒体环境下顺应社会发展,实现的现代转型。它有利于国民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提升,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公民知情权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和塑造国民价值观的有力举措。
《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从创办以来就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舆论的导向。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23日推出微信公众平台,《人民日报》就在2013年1月1日推出公众号。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模式,用亲民的、网络化的语言与读者进行沟通。如它所推出的文章《交一辈子五险,退休你能拿回多少?不算不知道》《头发多久洗一次最好?难怪你头发越掉越多》《还没学车的恐怕要哭!驾考新规真的来了,太!难!了!》等等,都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传播新闻,同时文章后面有留言板块,读者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公众号还设置了“问政”板块,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上传民意的有效途径。可见,公众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刻板,用亲民化的文字和幽默的动图,来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果。据清博指数数据统计,2015、2016、2017年《人民日报》均名列微信公众号首位。2017年7月份前100强的公众号,它仍然稳居首位,阅读量4960万,总点赞数420万;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公众号排列前三的均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央视财经。
再如腾讯所推出的《新闻哥》公众号,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其发布的《他们没有败给失明,却被陌生人的歧视狠狠捅了一刀》《坏人不会嫌你的孩子小,家长们上点心把》《她设计了2700套戏服,让87版〈红楼梦〉惊艳了30年》《看哭惹!我们心中最爱的美猴王,请你不要老!》等文章,用独特的视角,将每天的新闻进行串烧,或者将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和事件作为专题,在轻松诙谐中剖析事件的真相,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引导人们从正确的立场看待问题等等。可见,建设好网络平台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并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打造新媒体的传播新平台,搭建起与民众的良好互动的桥梁,传播主流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和构建国民的价值观。
注释:
①陆雄文主编.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②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1).